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责任意识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通过链接生活情境、开展角色体验、创设两难问题、建构立德价值等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责任和担当的种子,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责任意识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责任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链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涵养必备品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世界,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探究生活世界,在体验中发现、学习和成长,从而养成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在生活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创造生活。
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就是典型的案例。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但物品用过后,常常会出现找不到等现象。教师模拟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创设“虚拟空间整理魔法”,借助希沃等教学媒体,引导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如何帮助静静整理房间,并在图片上圈圈画画,区分需要整理和应该扔掉的物品。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生活环境中,通过动手实践,激发了分析、评判和创造等思维活动,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整理知识和方法。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成果,用白板拖动的方式,将物品归到原位,学习养成有序归类、整理的习惯,继而引导学生再一次学会动手动脑,尝试自主整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逐渐做到物归原主和定时整理。课后做一个“整理好了,画个笑脸夸自己”的21天打卡活动,以点带面地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整理与教室里的整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自立”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担当。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大特点。因此不但需要按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活动,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有机结合,结合社会热点新闻,例如,疫情期间95后社区医生甘如意冒着寒风冷雨、穿过白昼黑夜,独自骑行300公里,返回“风暴”中的武汉。决战脱贫,不满30岁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扎根大山,开启“心中的长征”,谱写了无悔的青春之歌。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烈士写下的战斗口号,卫戍边疆安宁,这位年轻的军人用生命保卫了家国的尊严。班长孙涛记得,他和陈祥榕有过一段对话:“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怎么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以及2023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80后魏巧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这位来自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年轻理事长,6年前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乡村,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等案例,将培养学生责任感融进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结合时事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责任感的理解,切实把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开展角色体验内化知识,深化学生的责任感与认知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可见,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不能单纯依靠讲授的方式,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填鸭式“硬灌输”,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以潜移默化形式渗透责任感,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如班队活动、德育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丰富的体验,自内而外,真正将学生内心与外部世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五官感受、亲身实践,主动与外界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儿童“身临其境”,更能“心临其境”,也才可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推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一课,通过课前问卷调查,教师了解到家人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无数精力,许多学生也习惯了父母的爱与呵护,这种想法在潜移默化中弱化了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与爱护。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此时,若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生命不易,则很难触动学生内心,无法引起共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不易”一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精心组织“五分钟孕妈妈”活动。教师设计的角色体验如下:请男女各一名学生把书包当成宝宝,做系鞋带的动作(随着月份增大,不断增加书包的重量);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其表情和动作,保持安静,共同保护肚子里的宝宝……表演完结,教师采访表演者及观察团。在这个以“角色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式地投入表演,调动眼、耳、口、鼻、手、脚、身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对表演者而言,直接参与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形成强烈的内心体验;对观察团而言,在耳闻目睹的“真实场景”中,仿佛置身其中,也能获得真切的内心体验,继而形成认知、转化为行为原动力。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体会孕育生命的不易,进而学会珍惜生命,感恩父母,对自己和家庭负责,深化学生的责任认知。
三、创设两难问题情境提升思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意识
道德两难问题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指因无法同时兼顾两种道德规范而难以抉择的问题,其暗含的道德规范拥有多种选择,这些选择相对立、互不容,无标准答案。他强调:“道德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套是非标准,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辨别来学会区分事物的善恶。”当前,社会的多元化、学校与家庭育人方式的差异性、教材固化知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冲突性等,都是教师设计和研发“道德两难问题”的重要资源。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世界的认识比较浅,辨别分析能力比较弱,这都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培育。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参与讨论且能清晰呈现学生认知变化路径的道德两难问题,在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能发挥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鼓励学生考虑其他同学的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对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逐渐丰富和发展学生对所学主题的理解与认知,实现情感建构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道德两难情境,提出了“值日生是否应该履行其职责”的问题:“芳芳作为值日班长,她的好朋友张亮忘记戴红领巾了,张亮恳求芳芳别记他的名字,否则就不和她当朋友了。芳芳很苦恼,她该怎么办呢?”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因此,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不竭动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首先会产生疑问:到底该怎么选呢?这的确是源于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真问题。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角色体验,有的学生认为必须履行值日生的职责,树立良好值日生的榜样;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做,既不想违背值日生职责,也不想失去好朋友,从而很为难。这时,深入剖析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道德情感体验冲突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等,增进对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帮助学生严格明确自身的值日生职责,当遇到难题时,要懂得做出理智的、正确的选择,促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激发集体责任感。
四、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践行责任感与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的根本在于铸魂,魂是德的根基,关键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魂中之介”,才能让德厚根深成为现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提炼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树立儿童的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
以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这一课为例,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和使用到一些公共设施,但对于公共设施具体包括哪些范围以及为什么要爱护公共设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公共设施和它所包含的范围,让学生回忆自己使用公共设施的经历,谈谈公共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结合教材中小叮当的故事让学生交流讨论,如果生活中没有公共设施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紧接着,教师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展现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如路灯被损坏,电线被盗,垃圾桶被踢倒,公园休息椅、健身器材被破坏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破坏公共设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甚至将威胁生命安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破坏公共设施不仅不道德,更是违法违规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规定,引导学生尊法守法,爱护公物。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学会正确使用公共设施,切实体验公共设施设置的意义,从而懂得爱护公共设施。通过将爱护公共设施的公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倡导每个公民应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不单是一位公民的责任,更是每位公民都需要具备的社会公德。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师要用心用情将责任意识的培育融入每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象的体验,推动学生于日常生活中接受熏陶,培育公德、美德,建立起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人类的责任意识,并形成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作用、多重发力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和劳动中学会担当尽责,推动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谢永红,郭在时.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校本路径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7(4):50-53.
[3]孟四清,刘金明.发达国家青少年责任感培育及其启示—基于美国、德国的经验[J].中国德育,2020(11):26-30.
[4]黄志煊.让道德与法治课引领学生过更好的生活[J].中国德育,2021(9):75-77.
[5]王侃莹.两难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1(33):70-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