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0:57: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然后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

  我国创新发展,由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迫切呼唤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使得社会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呼吁也越来越强烈。而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时代之问,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迎接世界科技挑战、适应信息化革命发展及现代化进程需要的使命与职责。

  一、相关背景

  发达国家在次贷危机后进行审视,认识到制造业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故美国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公布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公布了《新工业法国战略》。鉴于此,我国加紧战略部署,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部于2014年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3]。2019年5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工作的通知》,提出“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4]。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新兴培育模式[5]。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为形式,以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即使当今制造业飞速发展,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依然是一种不能被智能化、现代化设备取代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培育人才的关键内容。要想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培养千千万万技术技能工作者的工匠精神。为此,对于承担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十分重要。而现代学徒制是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承和延续的一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可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根本条件和环境保障,同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成效是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6]。因此,通过对高职学生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实施学校企业双元主体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大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

\

  二、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先后实施了三批558处现代学徒制工程试点,覆盖1 480多所职业院校,惠及9万多名学生,推动了这些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率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学体系,也推动了“中国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7]。因此,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首先,现代学徒制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现代学徒制通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亲身参与实践和工作,能够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熟练技能,能够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

  其次,现代学徒制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工作中,技术人员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其具备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代学徒制通过将高职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导师和企业员工进行互动和交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培养创新思维。

  再次,现代学徒制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工匠,除了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现代学徒制通过让高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承担责任和工作任务,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社会和企业的重要性,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最后,现代学徒制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现代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代学徒制可以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学生,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高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现代学徒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言之,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为此,需从多方入手,政校企共同协作发力,注重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政府层面的激励与导向,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高职教育作为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并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8]。因此,要想在现代学徒制下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政府层面要进行激励与导向,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1.政策文件保障。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能够为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政策文件保障。

  2.建立激励机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以往很多年轻人把上大学作为唯一追求,不愿意学又苦又累的技术,造成企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优秀技术人员的短缺。大国工匠的评选和工匠日的设置,有力地弘扬了工匠精神,掀起了社会各界学习大国工匠、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例如,杭州设置了全国首个工匠日,青岛、苏州、柳州、无锡、咸阳等城市也纷纷设置了工匠日,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四川和成都分别发放“四川工匠”卡和“成都工匠”卡,出台10条礼遇工匠的服务政策。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尊荣感,消除学生经济、地位方面的后顾之忧,促使学生积极提升个人技能,自觉对标大国工匠,潜心投入学习,为成为未来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牵线搭建平台。为破解现代学徒制教育“校热企冷”现象,促进产教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统筹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为产教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9]。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在政府助力、政策催动下,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企业联手,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产业等多元主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产教联合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广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制订、教材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10]。在政府牵线搭建多方参与的产教联合资源平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平台资源并合理利用,以更好地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如了解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政策或规范;打造网络矩阵,更加生动、更加鲜活地宣传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或意义;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等等。

  概言之,通过政府层面制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相关政策,建立工匠激励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不仅可以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育,将育人与修技合而为一

  1.校企双主体培育,形成“三赢”局面。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从而培育其工匠精神。例如,在政府、行业的大力协助下,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先后与英国汽车工业协会、德国威斯巴登手工业协会及戴姆勒-奔驰、上汽通用、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德国巴斯夫、吉利汽车等长期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级精密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名师工作室、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成都市重点实验室。我院拥有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吉利培训中心、巴斯夫培训中心等,基地(中心)内包含液压气动实训室、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培训中心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及钳工、车铣、数控、焊接、汽车检测、车身修复等技能实训区。我院积极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场所,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工作环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解决了企业场地有限、用工困难的困扰;二是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设施,解决了以前学校设备与行业企业脱节的问题;三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应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得到企业师傅的现场指导,为学生工学交替、专业学习、实践技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在真实的工作场所当中学习。由此,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新职业教育模式。依然以我院为例进行说明。从2012年开始,我院培育学生的路径就逐步采用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参加合作企业现代学徒制班的选拔,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德技并修、一专多能、具有国际视野的智能制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过程采用小班化教学,一般为30人左右,针对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课程。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以学期为单位,从专业认知开始,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全程进行精心设计。另外,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指导和监督,由企业提出对学生的培训要求,并配合学校进行培训和安排学生实习,由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颁证机构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职业资格体系、课程体系及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由行业培训及咨询服务机构在当地提供培训方面的技术支持,并与认证颁证机构代表单位共同进行师资培训等。这种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为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套与国际标准接轨、拥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

  概言之,这种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将身临其境,在学校车间、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操作,充分感受企业的文化与精神,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精神状态,并在教师、师傅的带领下,除了掌握技术技能,还能充分浸润到职场氛围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

\

  (三)强化师资与课程建设,彰显育人的匠心匠意

  1.师徒传承,构建双导师制。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在于师徒传承,如企业师傅可以传授实践经验和行业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本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故在现代学徒制中,应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建立双导师制度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个人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工匠精神。这里的双导师指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共同配合,承担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任务。通过建立完善的双导师选拔制度,选择优秀的教师、企业师傅进行教授,这样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借助教师和师傅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敬业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助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11]。

  2.课程优化,校企共育新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落实到课程优化工作上,即要将传统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转化为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即通过深入调研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企业进行人才结构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然后相关人员与企业的专家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搭建与完善。同时,在课程优化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即学校要结合企业的需要,将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理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的规章制度等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内容纳入体系,与已经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机融合起来。此举在于让进入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有清楚的认识,知晓自己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另外,还要在思政课中塑造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便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匠人匠心,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以便从细、小、微处入手,在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实践中持续地培育自己的工匠精神。

  概言之,通过强化师资与课程建设,彰显育人的匠心匠意,能够使学生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进而使学生逐步培育追求卓越、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

  (四)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让工匠精神浸润学生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注重环境育人,即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兴趣爱好,充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营造育人的氛围,以便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具体来说,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师傅等可充分利用QQ群、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传播大国工匠、地方工匠、校园工匠的故事及他们传达出来的工匠精神,让学生能自觉对标榜样,促进自己的发展[12];定期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讲座,邀请企业优秀员工代表把企业文化、企业对工匠的敬重、企业对工匠的礼遇和优待等讲述给学生,以提升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未来工匠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积极融入成为新工匠的学习、提高中[13];利用思政课堂、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如《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肩负着为国争光、为国创造、为国创新的重任,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

  四、结语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工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技术工匠的重要群体,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实施路径,包括政府的主导、学校与企业的二元深度合作、建立导师制度、探索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及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利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工匠的需求,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前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14-08-25)[2023-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408/t2-0140827_174583.html.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2023-02-20].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zfgzbg.htm.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2-20].https://www.gov.cn/govweb/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EB/OL].(2019-05-14)[2023-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906/t20190603_384281.html.

  [5]卢婉婷.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价值及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5):114-116.

  [6]徐建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雏鹰学徒班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2,21(10):65-67.[7]周倩慧.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8]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9-28)[2023-02-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 5639868.htm.

  [9]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6-08)[2023-02-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60-61.htm.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EB/OL].(2023-04-18)[2023-02-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22/content_5752652.htm.

  [11]张永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1(19):73-74.

  [12]杨新利,袁剑锋.新时代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探索[J].江苏商论,2022(4):118-122.

  [13]赵先魁.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3):3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6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