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百色学院为例,首先介绍了相关背景,然后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包括共建“政校企”合作基地,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整合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2]。我国各地方高校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即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乡村人力资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职能。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目标。第二,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教育实体,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发展给予了政策、人力扶持和经济保障。同时,乡村地区的学生多数就读于当地的高校,乡村地区为地方高校提供生源,地方高校与地方乡村共生共存,因此地方高校应该为乡村振兴服务[3]。第三,地方高校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过程中,有地缘地理区位和心理认同的双重优势[4]。地方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和教师获得了更多进入乡村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概括来说,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有其历史必然性,故要发挥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但长期以来,高校把更多精力投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致使人才培养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且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远远不够。地方高校要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加快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要求下,作为地方高校,百色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植根于广西,立足于百色乡村经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要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整合校企政资源的优势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面,本文拟以我校为例,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加以论述。
一、相关背景
我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是百色革命老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我校源于1938年成立的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历经百色师范学校、百色师专、百色地区师范学校、右江民族师专等阶段。我校一直以来都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方针,攻克了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地理位置、平台起点等方面的困难,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在社会服务工作上下了功夫。在办学定位上,我校从当地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了一批具有百色红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并主动担负起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在区域定位上,我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整合校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深化校内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推进合作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这种共建模式,既可以获得数量庞大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也更容易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性训练,同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校先后通过共建“政校企”合作基地、深度整合人才培养、开展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积极地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广西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并在“引社会服务之水,灌溉人才培育之田”中摸索出了一套人才培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5],为继续向前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地方高校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为进一步推动百色市经济的发展,我校始终围绕与百色市共建“政校企”合作基地、深度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振兴方案,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共建“政校企”合作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形成合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合力,促进“三方共赢”。坚持“以德树人”的理念,持续推进产教结合,共同培养人才,以乡村振兴为中心开展工作。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促进“政校企”三方合作,使政府平台、企业实践、高校科研形成优势,这样就可以实现学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企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三方的共赢。
为了构建合作发展平台以助力积极乡村振兴战略,我校与百色市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4月6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在全校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助农”的时代背景下,我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加强基地建设,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完成他们的创新创业梦,让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6]。
(二)深度整合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使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地方高校处于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助力乡村振兴而培养人才的重任。对此,地方高校应深入乡村实际,对专业建设与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提高高校服务乡村的能力,从而达成乡村振兴战略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衔接。
我校对服务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即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为目标,依托小学教育、农业食品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法律文秘、旅游管理等专业,以改革和创新来实现精准对接,着力于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经济的振兴、乡村组织的振兴、乡村旅游的振兴,以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从这五个方面持续使劲,把专业课程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培育出乡村振兴所需的教育、技术、法律等各方面人才,从而在智力和技术两个层面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1.强化“新农人”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7]。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乡村教育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是广大教育界人士和教育部门的职责和担当。因此,地方高校应始终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的理念,做好“振兴”“巩固”“拓展”“衔接”,努力办高质量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我校依托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农业食品工程等专业,充分利用幼教、初等教育的特色资源,使乡村教育获得全面支撑。我校全面推进小学和幼儿教育师资的全面培养,在暑假期间组织优秀的小学教育、英语教育及幼儿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前往乡村进行教育主题的社会实践。支教服务队分别进驻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中心小学、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弄新小学等乡村地区中小学进行教育援助工作,深入乡村20次,参与师生150多人次,向中小学生和村民开展农村电商政策和基本知识普及培训,讲解果蔬、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优质特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方法,使其学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乡村,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乡村中小学生和村民解说新农科背景下“新农人”的新要求,使其充分感受知识的力量。
2.培育电商直播人才,助力乡村经济振兴。信息化背景下乡村电子商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业转型发展、推动工业繁荣,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创业就业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迅猛。2021年3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杨小伟介绍,数字乡村2020年工作目标全面如期完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工信部、国资委和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的帮助下得到进一步改善,光纤和4G在全国行政村的比重均超过98.0%。农村网民达3.09亿,2020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55.9%[8]。同时,乡村电商平台建设逐步成熟,目前乡镇快递物流覆盖率达96.6%,农村电商大发展已具备基本条件。
我校开设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资源众多,通过整合各类专业资源,以乡村特色产品销售为抓手,可为振兴“互联网+”大背景下的乡村经济提供人才支撑。我校通过举行多场乡村振兴直播创业大赛和电商直播助农活动,打造“中国芒果之乡”及“西林砂糖橘”“那坡富硒蜜柚”等乡村特色品牌,形成乡村特色商品网络营销平台、销售计划、产品运输,甚至是跨境电商,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我校还通过借助外力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教授学生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与现代物流等领域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利用电商平台自主进行网上创业与经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3.培养“三农”法治人才,助力乡村组织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治的保障作用不可或缺。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依法治镇、依法治村,健全社会公益诉讼制度,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一个和谐的乡村环境,让法治建设为乡村振兴助力。
我校积极组织法律文秘专业,给人民群众进行法律条文、法律制度宣讲,减少邻里间的矛盾摩擦;组建法律志愿者队伍入村,为乡镇司法干部及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让他们加入处理纠纷的队伍中,利用在当地的公信力帮助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如此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乡村法治人才实习基地,可打造一批会法律、会办事、有情怀的“三农”工作队伍。
4.开展“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旅游振兴。产业是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物质前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故“旅游+产业”大有可为。近年来,百色市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其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田园综合体等协同建设,促进“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内涵。基于此,我校应发挥旅游管理、产品设计专业(民族工艺设计与开发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的优势,开展“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2021年2月9日,我校设计学院与阳圩镇人民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深化双方在产业品牌建立、旅游产业研究、品牌推广等领域的合作。在指导教师杨柳的带领下,我校设计学院的学生前往那坡县开展为期4天的调研实践活动,通过那坡县旅游局了解那坡县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针对那坡县的旅游产业的具体特点,与那坡县旅游局相关人员对扶贫领域旅游产业涉及的行政处理和市场的关系、发展产业开发及突出地方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这一次的旅游实地调查实践活动,师生了解了那坡县的旅游实际情况,为今后开展那坡旅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也为今后探索那坡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健康模式奠定了基础。为了促进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用设计创意手段改善景区游览环境形象,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受广西某茶业公司邀请,我校设计学院教师带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赴凌云县浪伏小镇景区,针对景区的游客制茶DIY中心、民宿区景观规划区域和民俗风情街开展实地设计活动。
5.联合开展非遗产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非遗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一段无法割舍的情缘。非遗元素无疑将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潜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也将使非遗的传承更具生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文化是根基,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来厚植乡村文化根基,提升发展活力。地方高校致力于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10],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非遗的发展与乡村的振兴互为助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
为增强校企在非遗研学、非遗展演、文创研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校与广西百色某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就本土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我校本着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合作,在推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发挥双方优势,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努力,推动协议合作项目实际落地,共同促进百色非遗事业的发展。我校博物馆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实践课程“隆林南盘江调”在博物馆二楼开课,由“隆林壮族南盘江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罗素老师进行授课。同时,我校还邀请了百色市传承人驻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系列课程,旨在加强青年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为非遗领域青年人才赋能,提升其专业技能,发挥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并借此搭建大学生系统习练非遗技艺、普及非遗知识固定平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进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1-15]。同时,我校博物馆启动第一批百色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料采集工作,从口述史的角度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拍摄记录。首批采集选择百色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4项区级非遗项目,由我校博物馆、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组成相应团队,力争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保存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历史、非遗项目内涵、社会文化适应及心路历程。预计每个项目有不少于20个小时的口述影像资料与10万字的文本资料。博物馆之后每年都将根据传承人的年龄和项目特色,有选择性地进行口述史料采集,从而更好地促进百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三、结语
地方高校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重任。我校从校政企联合助力、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深度结合、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全面支持乡村发展,并结合地区实际,以产、教、研结合的方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大力支持乡村发展,做到与时势相适应,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的面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3-03-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增刊1):39-48.
[3]张素杰.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2):69-73.
[4]秦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势、问题与路径—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3):22-30.
[5]刘剑,姚雪洁.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基于铜仁学院的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302-306.
[6]戴艳红,贾丹,张剑波.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J].山西农经,2021(22):147-149.
[7]习近平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EB/OL].(2019-03-08)[2023-03-26].http://news.cctv.com/2019/03/08/ARTIHQYx9mfY4RBgJgQcZ4kP-190308.shtml.
[8]国务院新闻办就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行发布会[EB/OL].(2021-03-23)[2023-03-26].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23/content_5595084.htm.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3-03-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3-2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1]米振生,王闯,孙晓慧,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194-195.
[12]江丽,周碧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服务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19(23):48-49.
[13]白金英,王显峰.新农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扎兰屯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2022(4):100-102.
[14]林莉,易爱军,熊娜娜,等.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0(12):74-75,77.
[15]魏宝全.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259-260,2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