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以江西省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10:12: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以江西省为例,分析了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现状,最后论述了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包括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深入调研,指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链、人才链;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学科格局,培养跨界人才;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数字经济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中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1]。《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连续6年出现“数字经济”相关内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更是首次以“单独成段”的方式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表述。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对人才需求结构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深圳市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2021版)(征求意见稿)》为例,目录中前10种紧缺技能人才就有9种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3]。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职业教育进行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结构变更的必然趋势。当前,数字经济渗透各个行业,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催生了劳动市场对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职业教育培养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从生态系统学视角来考虑相关要素构建。基于此,本文拟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现状,对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加以论述。

  一、相关背景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改变了信息传递、知识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行业资源与需求的匹配模式、价值创造模式[4]。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一是数字要素嵌入生产各环节,催生了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和车联网等产业数字化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二是数据成为商业运转的底层逻辑,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并实现产业链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与服务领域融合方面,一是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共享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且海量用户信息、用户供需匹配信息被快速积累,转化为平台经济重要的数据资产,这进一步驱动了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激发了大量用户对新闻、视频、游戏、直播等数字文化的消费,引发了需求侧的深刻变化,并倒逼产业链变革。

  生态圈理论认为,在某个区域内,生物体之间及生物体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是生态圈。摩尔首次将生态圈理论应用于商业领域,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他指出生态成员之间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竞争共生[5]。21世纪以来,生态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创新、服务、金融等领域,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生态圈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旨在研究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及实现条件[6],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傅松涛和陆伟[7]提出,生态化是教育全球化存在和发展的高级形态。张立新和徐飞飞[8]提出,教育生态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解读,是强烈追求优质教育的时代呼唤。而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数字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新增长点和重要动力[9]。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程落后于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使得数字经济产业工人供给不足[10]。而“产才”融合发展将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和打造高端创新园区的重要手段[11]。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需要在内容、组织、创新三个关键领域进行改革与更新,构建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产才”融合生态圈。

  在国家战略导向下,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经济产业链,但职业教育人才链与数字经济产业链存在不匹配现象。要破解该“非生态现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链与数字经济产业链对接,需要找准职业教育人才定位,培养大量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技术人才及数字技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跨界人才;需要根据数字经济引发的产业链变革重构职业教育人才链,以适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现状

  (一)职业教育专业和产业匹配情况


  为测算江西省职业教育专业和产业匹配度,本文搜集2022年职业教育专业数量数据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用专业—产业偏离度指数(ZC)判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看出,第一产业的ZC绝对值最大,且为负,说明第一产业对应专业类别的学生培养规模偏小、人才供给不足;第二产业的ZC绝对值最小,说明专业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匹配度最高,但ZC仍然为负,同样说明人才供给不足;第三产业的ZC指数大于0,说明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类别的学生培养规模偏多、人才供给过剩。

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以江西省为例论文

  (二)职业教育数字专业规模与数字职业人才需求匹配情况

  2022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并将这97个职业划入“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四个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大类包含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等54种职业;“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大类包含全媒体运营师、工业设计工艺师等37种职业;“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人员”大类只包含1种职业,即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大类包含化工总控工、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5种职业[12]。这些数字职业的分类为调查数字职业人才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分析江西省职业教育数字专业招生情况,本文收集了江西省职业院校的招生数据。结果发现,“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四大类所涉专业招生规模比重为0.516、0.445、0.017、0.022,从中可以看出,“专业技术人员”所涉专业招生规模占比最大,其次是“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所涉专业,而“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人员”所涉专业招生规模最小,如表2所示。为分析江西省职业教育数字专业人才需求,本文利用Python 3.11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网站爬取了2023年江西省6—7月的97个数字职业人才需求数据。鉴于97个数字职业太多,本文以四大类别加以展示,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专业技术人员”大类职位平均工资最高,为9 044元/月,工作经验要求也相对最高,为2.307年。从供需偏离度指数(GX)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大类GX绝对值最小,说明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需求和供给较为均衡,但GX为负,总体来说供不应求。“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大类GX绝对值虽然不大,但其所涉专业人才规模比重大,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影响大,且为正值,说明该类职位供给多于需求,需引起重视。“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人员”大类GX绝对值最大,且为正,说明该类职业同样供过于求,但其所涉专业人才规模比重并不大,影响较小。“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大类职位平均工资最低,为7 747元/月,要求工作经验还较高,为2.038年,且GX也为负,同样说明其人才供不应求。

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以江西省为例论文

  三、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

  (一)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深入调研,指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链、人才链


  职业教育构建契合数字经济的“产才”融合生态圈的关键在于设计适用于数字经济产业链顶端开发到底端制造完整链条的人才培养系列。人才培养始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共设置1 349个专业,其中包括大数据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主要目的在于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及对接数字经济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13]。虽然有专业目录的指引,但不同省份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不一,招生规模也存在差异。对于江西省来说,为探索职业教育人才链与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匹配情况,政府应该设立专门机构深入调研,定期发布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预测、就业动态和专业布点情况,指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链、人才链,重点对接数字经济大有作为行业和重点布局行业,着力培养与该类行业和企业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适当增加嵌入数字技术的新工科专业招生人数,使专业链、人才链适应数字经济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专业链、人才链的超前发展,引领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另外,职业院校也应深入分析数字产业调整状况,走访跟踪学生与雇主,重视第三方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以确定数字产业结构的增长目标和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构建学科专业预警管理机制和调整机制,对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经济学科进行“关、停、并、转”,从而有效整合数字产业链,合理规划数字人才培养布局,确保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根据前文分析,江西省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教育人才总体供过于求,而第一、第二产业方面人才供不应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数字专业人才规模与数字职业人才需求并不匹配,如数字职业中的“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两大类人才规模小,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大类薪资待遇最高,说明该类人才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尽快扩大这两类专业的招生规模,特别是要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大类招生规模,此举是支撑江西省发展数字经济的有效途径。另外,数字职业中的“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两大类总体供大于求,要适当缩减所涉专业招生规模。

  (二)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学科格局,培养跨界人才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业门类和经济活动的边界日益模糊,且数字经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看重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过去的界限分明、相对独立的学科分类体系显然不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数字经济时代,江西省职业院校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并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学科格局,培养跨界人才。

  江西省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产业需求,即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电子商务师、全媒体运营师、信息系统分析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数字职业对数字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便据此调整专业结构,为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学科格局奠定基础。本文收集整理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面向江西省发布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的97个数字职业的招聘信息,按发布职位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并按照职位描述对所需人才类别进行分类,如表3所示。其中,电子商务师、全媒体运营师、信息系统分析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这些职位要求应聘者擅长将数字新技术应用到不同的业务场景,以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接着职业院校便可遵循育人规律和办学传统,科学评估各类专业的经济贡献度和创新地位,以改进与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进而为跨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举措如下:通过分解岗位核心技能群的要求,设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搭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多元互动数字化学习平台,并优化配置多方教育资源;通过研讨,打破原有框架和课程界限,重组课程,形成具有一定层次、一定交叉的课程链[14];建立跨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等等。在这些举措中,重组课程最为关键,不仅要重视营销、贸易等传统文科课程设置,还要重视数字化运营、大数据统计、信息技术等课程设置,以搭建起突出融合性、强调专业性、基于选择性的“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企业项目课程”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体系,进而有效实现从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向跨专业合作、跨院系合作的跨界人才培养转型。

  (三)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江西省职业院校要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一是学校应引导教师定期到数字企业内部深入交流学习,与业界专家进行合作,这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动态。同时,教师可以据此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更接地气。二是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实践、课程建设等项目,以满足教师对教育实践改革和企业创新经验的需求。三是学校应进行教师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即学校可围绕数字产业,优化职称设置,逐步构建数字经济职称体系,并针对数字经济领域新职业增设职称,以便为教师提供向上晋升的渠道,进而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学校应加大对数字经济青年骨干教师表彰力度,并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给予足够的绩效奖励,以促进后备队伍崛起良好态势的形成。

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以江西省为例论文

  (四)探索校企合作新渠道

  一是在数字经济集聚区搭建数字经济企业、传统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大平台。由于数字经济企业、传统企业的营利性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障碍,故只有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模式,才能真正摆脱校企合作育人不积极、不主动的局面。目前,江西省正布局建设100个数字经济集聚区,因此职业院校可以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搭建数字人才联合培养大平台,形成设施资源和行业发展动态信息共享、人才共育、师资共培互聘、实践基地共建的联动机制。这样通过联合培养大平台的支撑作用,数字经济企业与传统企业可实现设施资源和信息共享,降低产业间壁垒,加速经济产业融合,同时还可与学校实现精准育人,破解经济产业工人供给不足导致的“用工荒”问题。二是成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结合江西省数字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特色和资源,职业院校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对接企业岗位,使得校企合作更紧密、更深化,集团化办学合作更广泛,以便打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产才”融合新生态。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变革的时代大背景,调查了江西省职业教育“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情况,研究发现,江西省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教育人才总体供过于求,而第一、第二产业方面人才供不应求;职业教育数字专业人才规模与数字职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据此,系统提出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产才”融合生态圈构建思路,这就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契合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职业教育改革决策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EB/OL].(2022-01-15)[2023-06-1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15/content_56683-69.htm.

  [2]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2022-03-05)[2023-06-1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9681.htm.

  [3]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征求《深圳市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2021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EB/OL].(2020-12-10)[2023-06-15].http://hrss.sz.gov.cn/gkmlpt/content/8/8340/post_83406-71.html#1690.

  [4]张于喆.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J].经济纵横,2018(9):85-91.

  [5]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a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75-86.

  [6]范国睿.“文化生态与教育发展”论纲[J].教育探索,2001(4):5-8.

  [7]傅松涛,陆伟.生态化:全球教育的真实形态与比较教育学的时代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15(10):19-25.

  [8]张立新,徐飞飞.论虚拟课堂的生态属性及其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2):1-5,12.

  [9]蓝庆新.数字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8):80-85.

  [10]高京平,孙丽娜.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与路径[J].企业经济,2022,41(2):17-25.

  [11]周文魁,查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产才融合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48-52.

  [1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关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9-27)[2023-06-15].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encairenshi/zc-wj/RCDWJSzonghe/202211/t20221103_489285.html.

  [13]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EB/OL].(2021-03-12)[2023-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2103/t20210319_521135.html.

  [14]黄鹏程,林雪.跨界融合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四链三阶”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0):92-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