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校园贷”是一个社会新生事物,近几年逐步开始在大学校园内外以各种形式出现。本文在对成都的新机制艺术院校,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主阵地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及风险情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情况这个角度来研究“校园贷”存在的风险以及防范对策。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对案例的归纳总结,初步对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因认知缺失而遭遇“校园贷”危害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演化,进一步得出学生如何从认知层面来防范“校园贷”带来的风险及危害事件。
关键词: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认知;校园贷;风险;防范
本文引用格式:詹玉姝,等.从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认知看“校园贷”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04):129-131.
一 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遭遇“校园贷”风险大的特殊性
(一)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特殊性影响
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遭遇“校园贷”的风险较大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新鲜事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习艺术专业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思维,艺术情怀,时尚理念。这些专业特殊性让学生更容易接触到“校园贷”这类社会新生事物,接触后也具有大胆尝试的猎奇心理。勇于尝鲜与乐于尝鲜成为艺术院校学生遭遇“校园贷”风险的一个隐形影响因素。
(二)艺术院校学生家庭条件较优越、消费观念较超前、消费随意
就读新机制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家庭经济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在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消费观念的引导下到校后的消费观念超前,节俭意识较单薄,一旦发生收支不平衡时,容易接触使用“校园贷”。新机制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较高,网购是主流。在平常主要消费方面,日常消费是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最主要的开销,77.4%的学生首选了日常消费,其次最主要的消费是网购,占比68.9%。在交叉分析中,男生与女生的日常性消费情况相似,同样都是日常消费作为最主要开销,其次是网购。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比接近80%。但是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的占比达到11%,资金紧张也可能会成为艺术院校里校园贷风险发生的一个风险因子。与绝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这一部分生活费低于1000元的学生,就容易在消费方面产生攀比心理,而家庭实际的经济状况又无法满足其攀比的虚荣心理,因此,就容易被校园贷的无利息,低利息,立马贷等广告信息吸引而接触校园贷。一旦接触并使用校园贷后,又因为自己的偿还能力跟不上,家庭经济也无法支撑而最终引发校园贷危机。
二 从学生认知看“校园贷”的风险及危害事件发生过程演化
(一)对“校园贷”只知拿钱皮毛,不懂套路危害
新机制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校园贷接触与了解渠道较多,但认知度并不高。在对校园贷的认知调查中,61%的学生表示对校园贷了解一点,22%的学生比较了解校园贷,仅有6%的学生表示对校园贷非常了解,还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校园贷。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听说过并且了解一点校园贷的,但是认知程度并不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0%的学生是首先通过校园及校园周边的传单、广告了解到校园贷,其次是通过APP中的广告以及手机推送广告知道校园贷的存在。有36%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搜索知道校园贷。此外,还有朋友介绍等各种其他方式了解与接触到校园贷。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新机制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接触与了解渠道较多,这种接触与了解都属于是负面宣传与影响,因而学生对校园贷的真实套路,校园贷背后的借贷风险认知并不高。仅仅是知道“校园贷”可以给立即提供资金使用,却完全没有搞清楚“校园贷”的高利贷形式以及套路背后存在无限风险[1,2]。
(二)因资金紧张选择校园贷的学生占比不大,但人数不少,风险几率较大
在面对资金紧张问题时,受调查的学生普遍会找到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借钱,占比达到69.6%。此外,部分同学会选择勤工俭学与校外兼职弥补资金紧张问题。但是在受调查的学生中仍然有0.5%的同学选择使用校园贷,2%的同学使用申请的信用卡,0.4%的学生借高利贷或者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如果将借贷归为一类,那么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就有3%的学生会使用校园贷或者变相校园贷解决资金紧张问题,2500左右学生中就有700人会接触校园贷或者其他借贷。这个人数放在高校中占比虽然不大,然而人数却不少,发生校园贷风险几率就较大。
(三)被动接触,无知陷困,极度缺乏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被调查的学生中,84%的学生表示没有遭受过校园贷的困扰,在遭受过困扰的16%的学生里,有11%是遭受过校园贷广告的打扰,属于被动接触校园贷,6.5%的学生表示遭受过同学借贷不还的催款电话,有2%的学生是使用校园贷后,遭受无法按时还款的高利息与催款骚扰。被问及身边是否有同学因为校园贷而受困时,79.4%的同学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出现过,但是仍然有20%的同学身边有同学因校园贷受困。
在个案调查中,多数学生对自我缺乏保护意识,随意将身份证、学生证等重要个人证件借于他人使用,且显示出无所谓的状态。在被问之是否知道外借证件可能导致个人债务缠身的风险时,大部分学生竟然表示“不知道”。且超过4成的学生都表示,曾经将自己的身份证、校园卡、银行卡、学生证等重要个人证件外借过他人,且并没有在意是否被他人用于借贷、抵押等有风险发生的行为。
在此次调查中,接受个案调查研究的学生张某,在进校之初,与室友的表哥,同为该校高年级学生薛某结交成为朋友,张某没有任何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思,在室友都不与自己表哥过多过深来往的情况下,张某经常在薛某的邀请下与其一起外出就餐、打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张某自认为与薛某结下了友谊,对薛某十分信任,在薛某的要求下,张某自愿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借给薛某,并完全没有想到要询问薛某作何用,也没有考虑到任何可能因外借身份证而引发的安全风险问题。再此期间,张某谈到,其辅导员老师多次在班会与寝室走访时提到过证件的重要性,警惕外借证件而可能引发恶意借贷风险。而张某在事后回忆,当初自己根本没有重视,也没有意识到风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半学期之后,张某突然有一天接到多个催款电话,才知道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多个校园贷平台借款,并且全部已经逾期,利息高达几万。张某在找到辅导员求助的时候,才回忆起曾经将身份证外借给过薛某。通过相关院系领导,在联系到薛某后,薛某承认了是其个人所为,并且表示是张某自愿将证件借其,并没有强迫。在学校老师与家长的多次沟通中,薛某的家长才出面还清了薛某因借张某名义所欠的几万校园贷外债,解除了张某的风险。
(四)校园贷风险意识在家庭教育中几乎缺失,在学校教育中未受重视
在对校园贷的风险认知调查时,接近80%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受到过关于校园贷风险方面的家庭教育,仅有接近20%的学生表示在家,父母对其进行过校园贷的危害提醒。在学校关于校园贷的风险教育中,仅有40%的学生关注过老师对校园贷的风险教育内容,其中仅有不到20%的学生是因受到老师教育之后,重视校园贷的危害而远离校园贷。教育缺失某种程度是学生对校园贷认知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学生遭遇校园贷风险时,才立即想起要向老师与学校求助。因此,校园贷风险意识在家庭教育中几乎缺失,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五)学生认知缺失导致校园贷危害事件发生的过程演化
从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对“校园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大家都似乎听说过“校园贷”,都在意识层面似乎知道如果在经济方面出现问题,校园贷似乎可以立即帮助自己度过眼前的难关。但是陌生在于几乎不明白“校园贷”背后的借贷陷阱,无法分辨恶意校园贷的真实面目,更没有意识与能力去搞清楚校园贷的高利贷游戏规则,导致学生在无危害认知的情况下轻易尝试校园贷,而后当风险发生之时措手不及造成危害事件发生。
结合对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遭遇校园贷的个案与深度访谈的分析,本文对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由于对“校园贷”认知缺失而造成危害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了普遍性演化。如下:
个人消费需求(真实贫困、满足虚荣、过度消费等)导致资金紧张——无法顺利从家庭获取弥补资金(家庭贫困、父母严格等)——从校园贷等借贷途径进行眼前资金弥补——完全没有思考到未来还款风险及危害(包括被利用)——无法及时还款陷入“贷中贷”——巨大的还款金额与恶意骚扰导致心理崩溃——危害事件最终发生。
在被调查到的遭遇“校园贷”风险的学生中,九成学生都表示在最开始使用“校园贷”解决资金问题时没有想到校园贷将会带来的风险,更有部分因外借证件而被动陷入校园贷的学生表述,根本没有认识到外借证件会与“校园贷”等不良借贷惹上关系。可见,“校园贷”所引发的风险以及危害事件最根本的原因来至于学生对“校园贷”可能涉及的危害的无知所造成。学生因认知缺失导致校园贷危害事件发生的过程演化,基本能够描绘出在校园里学生发生校园贷风险的普遍过程,如果能够在这个普遍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出相应的教育与引导,校园贷风险就不容易扩大化甚至发生危害事故。
三 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校园贷”的防范对策
学生对“校园贷”的正确认知是防范“校园贷”风险及危害发生的最根本对策。而学生对“校园贷”拥有正确认知,建立思想层面的认知系统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共同努力,共同建立的[3-6]。
(一)将“校园贷”作为大学生进校前的安全教育内容之一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在校学生对“校园贷”没有清楚的认识,源于其家庭中的父母同样对校园贷的不了解。因此,从意识层面的教育引导可以提前到大学生进校之前,领取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开始。新机制艺术高校可以将“校园贷”的危害相关知识做成DM单,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给学生。学生在领取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是最激动,最认真的时刻,会认真查看录取通知书信封里每一份来自高校的信息提示。抓住这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对准大学生做关于“校园贷”及其危害的认知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让家长也在进校前与学生一同对“校园贷”及其危害有所了解与认识,从根本上防范进校后,学生因为认知不清晰而遭遇各种“校园贷”的风险。
(二)家校共同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遭遇“校园贷”风险大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其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受到家庭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时常在经济与消费方面没有节约意识。进入大学后,许多家长认为学生已经成人,不需要过多的管教与干涉,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仅仅是打生活费给学生,缺少对学生在校的了解与关心。因此,需要家校共同教育,日常辅导员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与家长沟通一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问题,让家长也重视要给与学生合理的生活费用,平常要多与学生沟通其生活情况,让家长也意识到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其在校生活情况,合理使用生活费的重要性。同时,辅导员也应该更多的利用班会、寝室走访、学生谈心、思政课堂时间反复加强对学生在消费观上的教育引导,让新机制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将生活费用于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从根本上远离“校园贷”,从而降低与排除校园贷所带来的风险。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从根本上远离校园贷,除了学生个人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主动接触与使用“校园贷”之外,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尤其是对自己重要证件与个人基础信息的保护。在日常的班会教育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的教育,让学生牢记不能轻易外借个人重要证件,不随意在网络平台留下个人身份信息,保护好个人手机的交易密码等。
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遭遇风险后的自我保护与应急处置。让学生在遭遇风险后不一味的害怕,当个人无法处置与面对风险时,要及时告知家长,告知老师,寻求学校甚至是公安机关的帮助。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校园贷”风险和正确处置问题,能有效防范因“校园贷”风险而带来的危害事件发生[7,8]。
参考文献
[1]吴鹤群,成晓越.风险社会视域下“校园贷”问题的生成及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18(1):106-111.
[2]范茂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贷的问题、监管与对策[J].银行家,2018(3):136-138.
[3]程恺.校园贷的风险和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6):50.
[4]王飞,王耀平,韩斌.高校“校园贷”的现状调研[J].品牌研究,2018(1):90,92.
[5]浦东方.高校不良校园贷的危害与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8(18):53-54.
[6]王凯涛,赵薇.探析校园贷现象及教育防范措施[J].山西青年,2018(5):59.
[7]牛天宇.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J].戏剧之家,2018(25):161,163.
[8]凌伯雄.高校校园贷的风险防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