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社会实践案例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0:48: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本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强化问题意识 , 突出实践导向 , 提出把社会实践案 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 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融合 ,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 会大课堂结合 , 实现课堂教育 、 自主教育和实践教育 相 统 一 , 提 升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有 效性 。

  关键词 : 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案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 面临更加社 会化的生活环境和更有挑战性的人生选择 , 大学生 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 、个人与集体 、权利和义务 等方面的 关 系 , 成 为 一 名 有 理 想 、 敢 担 当 、 能 吃 苦 、肯奋 斗 的 时 代 新 人 , 思 想 政 治 课 具 有 关 键 作用 。

  在 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 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 要坚持理 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 结合起来 。教师应通过坚持问题导向 、 目标导向和 效果导向相统 一 , 结合社会生活和现实 , 以 “大 思 政课 ”建设为抓手 , 推动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 育高质量发展 。

  一 、思想政治课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课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 程 两 部 分 , 大一期间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治和社会实践两门必 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 要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开展马克 思主义的人生观 、价值观 、道 德 观 、法 治 观 教 育 , 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社会实 践课程 是 大 学 生 在 课 堂 之 外 , 走 向 社 会 、 了 解 社 会 、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 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 用 。 这两门思想政治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 。

  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不足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 般在大 一 上 学 期 开 设 ,在教学过程中 , 存在将政治思想进行灌输而枯燥乏味的问题 , 需要适当拓展课堂内容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 课程的概念较多而以背诵记忆为主 , 需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部分大学生只应对考试而不注重深层次的思考 , 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大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针对该课程实践性不足的 问 题 ,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教学 ,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审视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行为 。

  2. 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不够充分

  社会实践课程一般在大一寒假和暑假开展 , 在实施过程中 , 存在大学生对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太全面 , 容易为了完成学分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指引问题 ; 指导老师一般是本专业的任课老师 , 或者一位辅导员指导多个团队 , 参与度不太高 , 指导不够充分 ; 实践项目完成答辩结项和学分认定后 , 较少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 , 致使每年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或许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没有提升 。针对该课程指导不充分的问题 , 可以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往年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平台 ,增加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指引 , 提升社 会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 实现润泽成长的教育体验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配 合 , 要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 不仅解决他们成长 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还要引领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 求同国家发展进步 、人民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将思 想道德与法治 、社会实践两门课程相结合 , 可以解 决思想政治课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和实践活动指导 不充分等问题 , 发挥立德树人的实效作用 。综合考 虑时间成本 、经费成本等因素 ,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中实施具体的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 。 可以 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 , 把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道 德与法治课堂 , 推 动 思 政 小 课 堂 与 社 会 大 课 堂 结 合 , 以期实现课堂教育 、 自主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统 一 , 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

  思想政治课是否有效 , 最终的评判对象是思想 政治课产生的结果 , 需要厘清授课过程与有效结果 之间的联系 , 并分析构成课程的多种要素对授课过 程的有效展开起到的影响 。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 道德与法治课堂 , 能否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 有效性 , 将从思想政治课的要素有效性 、过程有效 性和结果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析 。


\

 
  二 、思想政治课的要素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是过程及结果有效 性的前提 。思想政治课的要素包括教育目的 、教育 内容和教育方法等 , 通过分析以上要素在推动课程 的有效运行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属性 , 确定思想政治 课的要素有效性 。

  1. 教育目的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是人们对教育所要达到 的结果的预制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有效性 , 主要看 对于推动思想政治课所表现出的积极属性 , 包括目 的本身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 , 以及目的设定的双适 应性 、整体性 、实践性和可扩延性等方面 。

  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 是在 已有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 , 结合相应章节 的教学内容 , 加入与之同频共振的社会实践案 例 。 通过案例讲解 , 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互 动 ,将党的创新 理 论 大 道 理 转 化 成 大 学 生 身 边 的 小 故事 , 从而使大学生产生联结感 。

  社会实践案 例 融 入 思 想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堂 , 以期实现 课 堂 教 育 、 自 主 教 育 和 实 践 教 育 相 统 一 ,帮助大学生解决 成 长 过 程 中 面 临 的 问 题 , 并 把 自己的人生追求同 国 家 发 展 进 步 、人 民 伟 大 实 践 结合起来 , 目 的 明 确 并 可 实 现 ; 该 案 例 教 学 的 目的 , 一 方面 适 应 社 会 对 大 学 生 的 需 要 , 体现社会的要求 , 另一方面也能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 , 赢得他们的内在响应 , 实现社会适应性和教育对象适应性相统 一 ; 该案例教学的 目 的 ,全面涵盖了知识 、情感 、信念 、能力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 具有整体性 ; 该案例教学的目的 , 不仅为课程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指导 , 还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 展现其实践性和可扩延性 。

  2. 教育内容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 育 的 内 容 , 是 教 育 者 计 划 传 递 给教育对象的思想 政 治 观 念 , 是 构 成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关系的基本要 素 。 思 想 政 治 课 的 内 容 有 效 性 , 主要看是否满足新 时 代 所 要 求 、所 确 定 的 思 想 政 治教育内容的真实 性 和 先 进 性 , 以 及 是 否 满 足 教 育者根据相应的教育 目 的 和 规 律 组 织 和 编 制 的 内 容的契合性 。

  社会实践案例是为了案例教学 , 根据往年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关性强的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项目而编写的案例 , 具有真实性 ;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 、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开展的社会实践 ,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真实展现 , 具有先进性 ; 社会实践案例的设计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章节相结合 , 具有与案例情节 契 合 的 知 识 点 和 问 题 决 策 , 满 足 内 容 的 契合性 。

  3. 教育方法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 、行为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 。思想政治课的方法有效性 , 主要看是否适应教育者所具有的素质状况 , 是否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 、思想意识发展规律 , 是否适应教育目的等 。

  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 采用 深度浸润的教育方式 , 通过课堂展示与讨论 , 推动 从 “灌输式 ”向 “融入式 ”转变 , 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 引领 ; 小组调研与讨 论 , 推 动 从 “重 结 果 ”向 “重 过 程 ”转变 , 达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 。

  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老师一般指导过社会实践 团队 , 具有编写适应课程需要的社会实践案例的能 力 ; 大一学生心理日趋成熟 , 具有服务社会的热情 和动力 ,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 课 程的目的是 帮 助 大 学 生 解 决 成 长 过 程 中 面 临 的 问 题 , 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 、人民伟 大实践结合起来 ,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有利于大学生 把课堂所学用于指导课外实践 , 适应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教育目的 。


\

 
  三 、思想政治课的过程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 是连接思想政治 教育要素及结果有效性的中间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 过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 教育者充分利用社 会环境的有利条件 , 依据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 、思 想体系和道德规范 , 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培养和 发展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它包括 教育者施加 影 响 和 受 教 育 者 接 受 影 响 这 两 方 面 的 活动 。

  1. 教育者的意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分析

  如果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由对教育内容 、 目 的的知识型掌 握 向 信 念 型 掌 握 、 实 践 型 掌 握 的 转 化 ,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积极的教育情境的创 设 、优化等 , 并通过积极情感的投入以期引起教育 对象的移情活动 。相较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 , 思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更强 , 多数高校要求辅导 员作为该课程的兼职老师进行授课 。辅导员负有思 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工作职责 , 日常组织和指 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在意识上具有积极的 情感投入 , 在实践上可以进行情境创设 。

  2. 教育对象的意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分析

 
 根据劳伦斯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10~20岁的年轻人大 多 属 于 “习 俗 道 德 期 ”, 其 期 望 通过遵从他人的 标 准 、世 俗 或 社 会 规 范 , 以 获 得 认同 。 大 一 学生年 龄 在 18岁 左 右 , 处 于 该 “习 俗 道德期 ”, 并具 有 相 应 的 知 识 准 备 和 自 主 学 习 、 领悟及判断能力 , 在 服 务 社 会 的 意 识 下 和 完 成 社 会实践课程学分的 需 求 下 , 对 社 会 实 践 案 例 融 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堂 , 能 形 成 明 确 的 接 受 意 识 与 接受意愿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通过社会实践案例教学 , 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将自身代入相关的情境 , 在内心形成敬畏 、感慨和羞愧等心理活动 , 表现出价值判断和选择 , 形成道德体验 ; 在道德体验的基础上 , 大学生因社会实践的内容 、形式和团队合作等因素 , 而产生一定的道德感想和领悟 ; 大学生通过道德感悟形成自我教育 , 达到新的道德水平 , 实现道德升华 。

  四 、思想政治课的结果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效 , 需要通过活动结果的有效性体现出来 。思想政治课的结果有 效 性 ,是有效的思想政治课要素参与有效的思想政治课过程的产物 , 是判断 、检验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根本依据 。有效结果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 , 进 一 步增加了价值判断的蕴含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结果表现在 , 是否具有教育性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持续进行是否具有积极促进性 , 是否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相应需要即个体需要满足性 , 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相应需要即社会需要满足性 。

  1. 有效结果的教育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 表现为在接受相应的教育之后 , 教育对象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其更进一 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的促进意义 ; 思想政治课有效结果的教育性 , 是通过优化教育对象的知识准备基础 、需要动力系统和自我教育力作用的发挥等而实现的。

  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 通过展示往期的优秀 社 会 实 践 项 目 , 用 于 指 导 新 一 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 大 学 生 在 对 往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案例有了初步的认 识 基 础 上 , 为 今 后 的 社 会 实 践 活 动的开展做好了 知 识 准 备 基 础 ; 在 满 足 大 学 生 对 完成社会实践学 分 需 要 的 基 础 上 , 随 着 社 会 实 践 的开展 他 们 希 望 自 己 的 实 践 成 果 得 到 推 广 和 应 用 , 成为下 一 期 分 享 的 社 会 实 践 案 例 , 从 而 优 化 了大学生的需要 动 力 系 统 , 强 化 了 大 学 生 的 自 我 教育力 。

  2. 有效结果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性分析

  个体和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 的 , 在满足个体需 要和社会需要的情况下 , 教育可以解决个体与社会 之间的矛盾 ;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结果对个体需要的 满足性 , 表现为 能 够 满 足 教 育 对 象 的 社 会 适 应 需 要 、享用需要和发展需要等方面 。

  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 通过 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将自身代入相关的情境 , 在寒暑 假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 满足其社会适应需 要 ; 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 , 得到满足性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享受 , 满足其享用需要 ; 社会实践结束后 , 大学生期望把实践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 指导更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 , 满足其发展需要 。

  3. 有效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向教育对象传递社会倡导的价值规范 , 通过这些价值规范的个体化而满足社会需要 ;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 , 表现为能够满足社会认同需要 、社会动员需要和社会精神构建需要等方面 。

  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 , 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在社会政治道德规范 、 目标 、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需要 , 即满足社会认同需要 ; 通过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相应的信心和情感 , 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中 , 满足社会动员需要 ; 贯穿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全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满足社会精神构建需要 。

  参考文献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铸 魂 育 人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根 本 任 务[N] . 人 民 日 报 , 2019- 03-19(1) .

  [2]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3: 10.

  [3] 沈壮海 . 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J] . 教学与研究 , 2001(4) : 75- 78.

  [4] 沈壮海 .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9: 130- 136.

  [5] 邱伟光 , 张耀灿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 100- 101.

  [6] 杨斌 , 姜朋 , 钱小军 . 在明明德[M] .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1: 160.

  [7] 付晶 , 吴素香 .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德育功能探究[J]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8(6) : 38- 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3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