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语文课堂上 , 教师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 、人文精神和 传统美德 , 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 中华精神 、 荣辱观念 , 厚植文化底蕴 , 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应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 , 多样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荣耀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 确指出 : 语文是 落 实 中 华 优 秀 文 化 教 育 的 核 心 课 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猎广泛 , 主要 包 括 思 想 、 文字 、书法 、 民俗 、古诗词等多种文化形式 。在初 中语文教材中 , 直接或者间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容不胜枚举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产 生 深 刻 印 象 , 势 必 会 激 发 爱 国 热 情 , 使其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发 展史上发挥的主导作用 。基于此 , 教师应通过多样 化的教学方法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以达到陶 冶情操 、净化心灵 、拓宽视野的教学效果 。
一 、导入历史典故 , 挖掘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彩 , 既包括学生 熟知的文字 、古诗词 , 也涉及一些先进的思想与经 久不衰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中 , 教师应从多个角度 融入 , 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形式不同 、 内涵不同的 多元文化 。尤其在学习古诗词这种较为常见的文学 体裁时 , 可以从古诗词的作者 、创作背景 、诗词内 容等不同角度出发 , 帮助学生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 文化内涵 。其中 , 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于某 一个历史典故向学生传达古人的智慧或者某一 种优 秀品质 。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也能够 在历史典故中汲取更多知识养分 。首先 , 历史典故 大多出 自 正 史 , 其 文 献 来 源 具 有 一 定 权 威 性 , 因此 , 学生在聆听历史典故时 , 可以快速进入历史典故所营造的故事场景中 , 并快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种感觉促使下 , 学生对当下所学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印象 。其次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这种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 , 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 意 力 ,使学生与历史典故产生情感共鸣 ,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以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代诗歌 四首为例 , 其中 , 第 一 首是三国时期 著 名 军 事 家 、 文学家曹操创作的《观 沧 海》。 这 是 一 首 气 势 磅 礴 , 令人荡气回肠的古诗 , 在学习中 , 为融入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首古诗词的创 作背景 , 可以向 学 生 讲 述 一 些 关 于 曹 操 的 历 史 典 故 。如 “望 梅 止 渴 ”, 据《世 说 新 语 · 假 谲》记 载 , 三国时 , 曹操带兵长途行军 , 由于天气炎热 , 士兵 们口渴难耐 , 为了稳定军心 , 曹操将手指向前方说 道 : “前面就是 一 大片梅林 , 结了许 多 梅 子 , 又 甜 又酸 , 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后 , 嘴里都流出了口 水 , 一 时间 , 行军速度也逐渐加快 。学生一 方面被 曹操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 另一方面对曹操这 一 历史 人物也产生深刻印 象 。再 回 到《观 沧 海》这 首 古 诗 , 学生可以更加深入感受曹操宏伟的抱负 、宽广的胸 襟与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
历史典故是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斗志的重要载体 。 因此 , 在讲授古诗词或者文言文时 ,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历史典故穿插到教学中 , 使学生在学习博 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 , 进一 步坚定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 。运用这种方法 , 需要注 意以下三个问题 : 第一 , 引用的历史典故需要与所 讲述内容存在直接联系 , 典故内容或者与创作者息 息相关 , 或者与古诗文内容遥相呼应 。 这 样 一 来 ,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 历史典故的真实 性需要经过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的证实 , 避免引 用坊间传闻或 者 民 间 野 史 ,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更 加 直 观 、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 。第三 , 为引发学生 情感共鸣 , 在引用历史典故中 ,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 互动的方法 , 对其中出现的人物 、事件进行客观公 正评价 。这样一来 , 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书本以 外的知识 。
二 、借助微课资源 , 汲取文化精髓
“微课 ”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碎片化的学习资 源制作成课例片段 。 目前 ,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 微 课这种授课形式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 尤其在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 文 化 时 , 教 师 可 以 围 绕 所 讲 述 知 识 点 , 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 、 民风民 俗 、语言文字等碎片化内容制作成可以激发学习热 情 , 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微课资源 。让学生通过自主 预习与自主探究 , 汲取更多文化精髓 。初中语文教 材中出现了 大 量 与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相 关 联 的 古 文 、古诗词等 , 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 学生只能 了解一些文字性知识 , 很难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 精髓 。而微课资源恰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 问题 , 首 先 , 学生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 , 随时随地可以在课 例片段 中 汲 取 知 识 养 分 。 其 次 , 由 于 微 课 资 源 短 小 、精悍 , 每一个课例片段时长在 5分钟左右 。这 样一来 , 学生不易产生疲劳感 , 花费最少的时间便 可以了解到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 , 学生可 以把微课资源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 , 学生脑海 中一旦积累了相关知识点 , 便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 中得到有效运用 。这对巩固学习基础 、提高知识运 用能力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
以《社戏》为例 , 这是由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 说 , 小说以社戏为创作核心 , 向学生展现浙江绍兴地区早年间盛行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学习本节课内容前 , 学生对社戏比较陌生 , 为帮 助 学 生 深 入 、细致地了解 社 戏 的 起 源 与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具 体 内容 , 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套课例片段 , 对这种浙江绍兴地区独有的文化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如绍兴旧时习惯 , 每年春秋两季要祭社 。春祭叫 “春社 ”, 秋祭叫 “秋社 ”, 祭 社 之 日 叫 “社 日 ”。社 戏 一 般 在 庙台 、草台 、河台 、街台等场所演出 。戏台搭在祠庙里 , 就叫庙台 ; 搭在路口或空旷处 , 就叫草台 ; 搭在河岸边 , 就叫河台 ; 搭在临街 , 就叫街台 。社戏的兴盛 , 成就了绍兴的古戏台 。 当学生对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初步了解后 , 可以将其他地区的一些民间戏曲文化以微课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 如河南的 豫 南 花 鼓 戏 、 四 川 的 灯 戏 、泉 州 的 梨 园 戏等 。为了将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教学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 将微课资源作为参照 , 来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由此可见 , 微课资源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 、 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 “小环境 ”, 在这种环境启发引导下 , 学 生 能 接 触 更 多 书 本 以 外 的 文 化 形 式 。 因此 , 教师应当充 分 发 挥 微 课 资 源 的 助 学 与 促 学 功能 , 给学生提供足够预习时间 , 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 同时 , 正确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 第一 , 将微课资源与所学内容建立起必然联系 , 预习应充分考虑所涉及重点学习内容 , 再去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 , 为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 在参照课例片段时 , 学生应当提取出课例中的关键信息 , 并将这些信息穿插到所讲授的内容中 , 然后对课例资源进行归纳 、整合 , 确定学习重心 。第三 , 在预习过程中 , 认真仔细浏览和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不同形式与内涵 。这样一来 ,才能积累更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
三 、教学案例分析 , 走近多彩文化
中学生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 除了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 也需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 走进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 , 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 ,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机会 , 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 、 自主判断 、 自主学习 来感受古人的无穷智慧 , 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所蕴含的精神底蕴 。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 , 这是桥梁学家茅以升先 生创作的一 篇 说 明 文 , 文 章 运 用 了 大 量 的 科 学 数 据 , 并以赵州桥 、卢沟桥作引 , 来说明和阐述石拱 桥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与科技含量 。作为建筑 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形式 优美 、结构坚固 , 为全世界桥梁专家啧啧称赞 。 为 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起源 , 首 先出示教学案 例 , 然 后 让 学 生 自 主 探 究 与 协 作 讨 论 , 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 , 如 “茅以升先生在《桥 梁史话》前言中指出 : 我国 最 早 的 石 拱 桥 —旅 人 桥建于洛阳 , 旅人桥建成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 元 282年) , 后来遭到损毁 。 明 清 时 期 , 随 着 中 国 古典园林的发展 , 我国石拱桥在艺术 性 、装 饰 性 、 观赏性等方面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 这时候的石拱 桥远已超出了 单 一 的 功 能 性 , 它 们 蕴 涵 着 地 理 水 文 、 民俗民风 、环境 景 观 、人 文 情 怀 、建 筑 美 学 、 文化交流等 , 饱 含 了 一 方 水 土 养 一 方 人 的 乡 土 情 怀 ”。在这段文字出现以后 ,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想 象力与创造力 , 对中国石拱桥这一桥梁建筑文化形 式发表见解 。如有的学生评述道 : 中国石拱桥凝聚 了古人的智慧结晶 , 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 , 古人逐步掌握了石拱桥的建造方法 , 这就给后来中国石拱桥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例分析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印象 , 进而会快速引发情感共鸣 。 出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考虑 , 教师应将这种方法与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 , 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 第 一 , 在分析教 学 案 例 时 ,应秉持科学 、严谨的态度 , 并充分尊重历史 、尊重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 , 从客观角度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二 , 针对案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形式 , 应当认真做好记录 , 并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比较分析 , 来归纳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入理解 , 有助于感受到古人智 慧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通过案例分析 , 学生脑海中能够积累更多不同形式 、不同精神内涵 、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 , 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 学 深 度 融 合 ,不仅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有效路径 , 还让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 。基于此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 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让学生在领略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同时 , 坚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 。
参考文献
[1] 钟丹 .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3(5) : 106.
[2] 沙莉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2(11) : 34- 35.
[3] 韦强 , 王文汐 .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不足与改进[J] . 教学与管理 , 2022(9) : 72- 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