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跨界的本质既是整合也是融合 , 美术作为主要的艺术门类 , 其跨界的意义举足轻重。 美术的跨界不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 更是学校美术教育革新的重要环节 。 美术与各门类学科 的交叉跨界并非是“摸着石头过河”, 国内外的艺术家和高校早已对此做出响应 。通过调研美 术跨界的现实案例 , 指向美术教育跨界的可实施性 , 从而对美术教育跨界做出设想 。
关键词 : 跨界,美术教学,美育,审美
美术既是空间的艺术 , 也是平面的艺术 , 它通 过空间和平面的方式来展现美的存在 , 美术作品则 是通过视 觉 来 产 生 “美 ”的 意 义 。 从 20世 纪 开 始 , 各门类之间的跨界开始崭露头角 。美术不仅能与其 他艺术门类跨界 , 甚至可以与各学科门类跨界 。跨 界的意义不在于猎奇 , 而是从学科跨界之中 , 开阔 学生的视野 ,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 由美育出发 , 从 审美角度重新观看各门类学科 ,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 学科的兴趣 , 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视野 , 由美术之 美上升到学科之美 。
一 、意象与视觉之美的融合
语文 , 由 “语 ”和 “文 ”组成 , 可以理解为文本和 语言的作品 , 其中也包含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美 术与语 文 的 融 合 , 在 中 国 古 代 便 就 有 所 体 现 。 例 如 , 北宋时期徽宗就曾设立 “画学 ”, 画学可以说是 我国第一个正规的艺术家培养机构 , 考生通过画学 的考核便能入校 。 画学考核的内容常与诗词中的诗 眼和摘悉句有 关 , 考 生 根 据 诗 句 来 画 出 它 们 的 意 境 , 某种意义上与现在看图说话有异曲同工之 意 。 以诗句来检视考生的构思与巧妙 , 从而考查考生的 心性 。如 “踏花归来马 蹄 香 ”“蝴 蝶 梦 中 家 万 里 , 子 规枝上月 三 更 ”“六 月 杖 藜 来 石 路 , 午 阴 多 处 听 潺 湲 ”等 , 以 “景 ”和 “趣 ”的 诗 句 来 考 核 绘 画 的 同 时 ,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 , 衡量的标准则是看考生能否通晓画意 。
诗词通过语文表达情感 , 两 者 的 方 式 虽 有 异 ,但两者又是指向同一处的 。“画学 ”考试以文本为灵感 , 让考生创作美术作品 , 从而考查考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 于今天而言 , 不失为一种文与美的跨界实践案例 。通过诗词考查学生 , 教授学生 , 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 更能感受到古诗的奥妙与韵味 。
口述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口语作品 , 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 。人与人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传达意象 , 而画面也 是 意 象 的 一 种 。 比 如 , 在 美 术 教 学中 , 老师可以让一位同学讲一个故事 , 再让学生们根据这个故事来绘制 一 幅美术作品 。 同 一 个 故 事 ,不同的画面表达 , 在实践中通过口述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创作作品 , 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 , 也能激发出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 对故事的好奇 , 对于学生而言 , 讲出好故事也指向写出好的文章 。
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 , 美 术 与 语 文 相 辅 相 成 ,从 “文之美 ”到 “语之美 ”, 再到 “画之美 ”相互交融 。通过语文的意象美来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 , 既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语文的意境 , 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诗画同源 ,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相对成熟形态 , 它既是画 , 也是书写 , 语文与美术的关系不是互相利用 , 而是互相成就 , 二者在学科跨 界中指向的是学生情感表达的提升 。
二 、数理逻辑与美术的融合
数学被理解为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 行严格 描 述 、推 导 的 一 种 通 用 手 段 。 在 数 学 教 育 中 , 常常使人联想到理性 , 但数学和美术的渊源却 颇为深厚 。 画家达 · 芬奇的艺术作品观众中常有数 学家出现 , 他也曾说能看懂他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 数学家 。众多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共同 探索数学与艺术的关系 , 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 , 他 们将 “黄金矩形 ”运用到绘画创作之中 , 得益于这样 的研究才使得绘画开启了新的篇章 。
20世纪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认为 “一 种伟 大的 、几乎无限的自由是现代艺术的特征”, 现代数 学基础的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认为 “自由性乃数学 的本质”。康定斯基把“结构”引入绘画 , 与著名的当 代数 学 流 派 布 尔 巴 基 的 “结 构 主 义 ”不 期 而 遇 。 1923年 , 康定斯基发表的《点 · 线 · 面》一 书中对几 何基本对象的艺术表现做了深入的分析 , 由此数学 与艺术被再次联系起来 , 现代美术作品与数学的关 系逐步升级 。数学与美术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属于抽 象思 维 的 结 果 , 数 学 与 美 术 的 融 合 也 必 然 水 到 渠成 。
在抽象 思 维 的 影 响 下 , 又 诞 生 了 结 构 主 义 绘 画 、极简主义绘画等 , 其表现形式大多数通过融合 数学和美术 而 被 创 作 出 来 。 19世 纪 末 20世 纪 初 , 关于美术与数学的融合为美术教育提供可行性的蓝 本 。在美术教学中 , 教师可以通过 “点 、线 、面 ”式 的抽象主义美学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引导 , 用美术 来呈现数学的形象 , 由此开拓学生的抽象表达素质 也未尝不可 。此外 , 立体主义绘画 、解构主义绘画 等都与数学思维有些许渊源 , 从数学和美术的角度 出发 , 重新认识视觉艺术 , 使学生在扩宽美术视野 的同时 , 又能从教学中感受数学抽象思维的乐趣 。
美术既有数学思维 , 数学中 也 包 含 美 术 特 色 , 两者融会贯通 , 互相成就 。数学不仅了拓展美术的 边界 , 更使艺术变得丰富多彩 , 美术也不断深入地 诠释数学的内涵 。例如 , 在数学的基础教学中 , 常常会使用到 几 何 图 形 、 点 和 线 条 , 数 学 的 点 、线、 面自然也可被理解为美术的点 、线 、面 。数学与绘 画的结合 , 既是科学严谨与美的体验相融合 , 二者 对美术创作具有重要 的 创 新 作 用 。在 美 术 教 育 中 , 美术与数学的跨界 ,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 动有趣 , 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内涵 。
三 、历史与美术的跨界
历史与美术的跨界很容易使人联 想 到 历 史 画 。 历史画的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理论 , 在中 国古代 , 历史画被称为 “故实 ”, 古代中国绘画理论 将教化劝诫的功能 视 为 “故 实 ”绘 画 的 目 的 , 例 如 , 李唐所作的《晋文公复国图》, 就是通过绘画的方式 向人们展现春秋时期的场景 。此外 , 还有《清 明 上 河图》《女史箴图》等名作 。
三星堆是我国史前文明的产物 , 距今大约五千 年 , 历史与美术之花也在其中传来芬芳 。梁启超先 生曾说 : “少年智则国智 。”三星堆文化如何被 青 少 年关注 , 成为三星堆历史学习的难题之一 。在科学 技术发展的今天 , 青少年有太多的信息来源 , 获得 信息的便捷反而使得学生无法聚焦 , 而历史课本中 的图片信息又远不足以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性 。 鉴于此 ,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一本创意立体书 , 名 为《神秘三星堆》。该 书 通 过 美 术 和 立 体 书 的 结 构 , 来讲述三星堆的故事 , 立体画面不仅包含视觉的震 撼 , 还有解密的趣味 。
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 , 历史与美术的跨界并非是让学生做美术的历史考古 , 而是发现生活中的历史 。例如 , 每 一 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 “历 史 故事 ”, 单单 一 张 画 是 道 不 尽 的 。 孟 子 曰 : “人 有 恒言 , 皆曰 ‘天 下 国 家 ’。天 下 之 本 在 国 , 国 之 本 在家 , 家之本在身 。”制作一本家庭历史书 , 或是 一 本家族历史书 , 通过学生与家庭的纽带 , 指向家庭与国家的纽带 , 历史并非事不关己 , 而是每一个家所组成的 , 每一个人所组成的 , 因此 , 由家庭历史绘本出发不失为 学 习 国 家 历 史 的 有 趣 的 切 入 点 。 例如 , 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经典 —缠枝 。缠枝纹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 其中不乏包含中国思维中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等思维 。缠枝纹样暗藏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器物之中 , 如瓷器 、玉器 、绸缎 、糕 点等 , 不仅如此 , 在今天的器物中缠枝纹依旧保持 着极高 的 生 命 力 。 在 美 术 课 堂 上 , 学 生 大 可 绘 制 一 幅 “缠枝”思维下的纹样 , 无论是用于制作本子封 面 , 还是玩具图案设计 , 它都指向了对中国传统图 案设计思维的实践 。
历史与美术的融合由来已 久 , 无 论 是 历 史 画 、 故实画 , 还是创意绘本和中国传统纹样 , 都显示出 历史与美术跨界融合的可行性 。学校美术教育与历 史的跨界 , 不单是美术教育的革新 , 更是对文化的 再解读 , 学生通过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树立正确的 历史观和民族观 , 其意深重 。
四 、拓宽视觉的新边界
20世纪的艺 术 家 波 洛 克 是 “行 动 绘 画 ”的 代 表 人物和创始人 , 行动绘画是指通过行为来创作绘画 作品 , 又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 , 抽象是指画作的视 觉感受 , 表现可以理解为画家的行为和颜料的表现 。 具体可理解为画家围着画布带着节奏地走动 , 任颜 料在画布上滴流 , 再将整个行为或创作过程通过录 像和摄影记录 , 最后这幅关于画家与色彩关系的行 动绘画便创作完成 。行动绘画的概念或许是复杂的 , 但是在实施落地上却是相对简单的 。落实到具体美术 课程 , 教师可以采用连环画绘本的教学手法 , 在一张 大画纸上 , 邀请每位学生共同创作 , 通过新媒体的方 式记录这一过程 , 形成的视频即构成了 “行动绘画 ” 的一部分 。再比如 , 通过调动学生的行为 , 比如跳 舞 、行走 、记笔 记 等 , 在 学 生 的 落 点 处 涂 上 颜 料 , 例如 , 戴上涂油颜料的脚套行走在画纸上等 , 每位 学生随机创作行动绘画 , 最后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展 现出来 , 这也不失为有出处 、有根源的艺术创作 。
此外 , 20世纪 50年代 , 波普艺术诞生 , 它是一种由可复制 性 而 著 称 的 艺 术 流 派 , 其 创 始 人 之一 的安迪 · 沃霍尔常常将报刊 , 甚至是一些品牌标志进行剪裁 , 拼贴和再创作 。学生经过新媒体的技能学习后 , 教师可以拟定一个主题 , 让学生拍摄适合的照片 , 将照片打印出来 。打印后的照片经过剪裁和拼贴 形 成 独 特 的 审 美 内 涵 。从 20世 纪 开 始 ,艺术创作与科技和媒体逐渐展现出融合之势 , 美术创作作为艺术的门类之一 , 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的科技往往是青少年最乐意接触的 , 以此为兴趣 , 由兴趣出发 , 探索出美术的乐趣 。
新媒体是依托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出现的新传播途径 。它具备高效 、便利和成本低的特点 。在艺术教育中 ,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摄影 、 录像 、 网络 、手机等新媒体技术 , 建立艺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对话 ,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 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表达渠道 。
新媒体技术进入美术教育 , 不仅是教育方式的技术层面的革新 , 更在于技术和美术之间的跨界融合 。今天新媒体与美术的融合在高校中已经有所体现了 , 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 院 于 2022年 成功申报科技艺术为本科新增专业 , 成为全国第 一个具有科技艺术本科专业的教学单位 。 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崭新人类经验和社会问题 , 运用新的科技发展成果 , 以丰富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的实践和研究 。此外 , 还 有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的 跨 媒 体 艺 术 学 院等 。面对技术变革 , 跨媒体就是用跨越媒体来激活当代艺术创作 , 重构科技社会的审美内涵 。对中小学生而言 , 新媒体与美术的融合同样的意义 非 凡 ,它不再局限于工笔技法的绘画 , 对美术教育 而 言 ,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和 “玩法 ”。新媒体 、新科技之于学生 , 将不仅限于了解信息的工具或是娱乐的玩具 , 而是美术创作的一种新工具 。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 孟子译注[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10: 153.
[2] 丘成桐 . 数学与生活[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 90- 96.
[3] 丰子恺 . 艺术修养基础[M] . 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2: 115- 116.
[4] 何健 , 吴萍 . 论新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 . 科教导刊(中旬) , 2019(4) : 152- 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