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陶行知 “教学做合 一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 , 强 调 实 践 的 重 要 性 。通过实践 , 教师的教学可以有效落实 , 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 当前 , 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教师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观点较难得到表达的问题 , 影响了 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个人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 , 本文提出教做合 一 ,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做学合 一 , 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 ; 教学做合 一 , 传承历史知识 , 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学策略 。
关键词 :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初中历史 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 “教学做合一 ”, 认为无论是教 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 都需要将 “做 ”作为核心 , 教 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做的基础上 , 而学生的学习也要 在做上学 , 这种教育理论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 , 即他的教育理论强调实践 , 强调学生能力切 切实实地成长 。初中历史课程有较强实践性 , 探究 “教学做合 一 ”的 教 育 理 论 在 初 中 历 史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 对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有深刻意义 。
一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 初中历史教师更注重教学方式
当前 ,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在教学方式 方面 , 他们更重视自己是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 学生系统 、完整的历史知识呈现 , 在表述方面力求 准确 , 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才是学习 的主体 , 他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增长自己的知 识 、 能力 , 开拓自己的思维 ,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 学生 在学习中容易处于被动状态 , 教师往往是教学中强 势的一方 ,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跟随教师的思路 , 他 们的思维方式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 , 在对有关 历史材料进行 分 析 时 , 学 生 较 难 展 现 出 独 特 的 想 法 。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 , 学生往往遵循教师的固有思维 , 给出所谓的 “标准答案 ”,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 思 维 能 力 的 发 展 , 也 不 利 于 形 成 良好 、活跃的教学氛围 。长此以往 ,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 , 他们难以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
2. 学生观点难以得到表达
历史内容是固定的 , 但是其所引发的思考却是开放性的 , 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可以看到历史不同的一 面 , 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启发性的思考 。这种启发性思考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 同时他们在深入思考之后 , 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也将更为深刻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 , 学生很难得到主动表达的机会 , 长此以往 , 学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变得更内向 , 他们的思维能力会表现得更固化 。
二 、陶行知“教学做合 一”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做合 一 ,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历史课程属于学科知识类课程 ,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 很少有实践活动 , 但是学生之所以学习历史 , 是要从历史发展中找到其客观规律 , 给予自己的人生以启发 , 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 。从历史实践活动中 , 学生可以了解到有趣的历史知识 ,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其中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 深刻 感悟历史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 会感受到历史的趣 味性 , 在之后的历史课程学习中 , 他们的积极性也 会提升 , 会更自主地参与其中 , 对相关历史的掌握 也会更加牢固 。
教师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可 以 结 合 学 校 的 教 学 资 源 、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组织相关教学活动 。若学校 教学资源配置较为简单 ,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影 片的观看 , 有许多经典 、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历史 影片 , 可以结合到历史教学中 ,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历史 、思考历史 。若学校距离博物馆 、纪念馆等较 近 , 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参观 。教师带领学生 参观 , 既促进他们学习兴趣提升 , 也可以让他们更 牢固地掌握该部分历史知识 , 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了 参观这些历史教育场所的经验 , 提升他们对于这些 场所的兴趣 , 在以后他们旅游时 , 遇到 有 关 场 所 , 也会主动进行参观 、学习 , 增长他们的 历 史 知 识 , 增进他们对历史的思考 。学生受到我国历史上那些 杰出先辈的影响 , 他们的爱国情怀也能得到培 养 , 同时也可以进一 步让其明确自身的学习责任 , 提升 他们的人生格局 。
再进一 步 ,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历史主题 , 让学 生参与到板报的制作之中 , 板报的制作不仅需要学 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 还锻炼他们的合作 能力 、思维能力 , 同时难度也更大 , 学生的综合能 力可以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提 升 。 最 后 , 教 师 还 可 以 进 一 步制作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器具 , 如指南针 、 印刷 板等 , 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 、观察我国历史上科 学技术的结晶 , 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民族自豪 感 , 学生对我国的历史 、文化会有更高的认同 , 坚定他 们回馈社会的责任心 。 同时 , 学生还能了解这些古 代发明的用法 , 可以增加他们的探究兴趣 , 提升他 们的探究能力 ,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 甚至在兴趣 的驱使下进行发明创造 ,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 热情 。
教师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 可以改变以往学 生的被动学习状态 , 让学生在学习时更积极 , 学生 的创新思维 、探究能力 、实践考察能力等都可以得 到较大提升 。学生能主动进行学习 , 并且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 不仅对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 、成长有利 , 他们的生活工作也将受益匪浅 。
2. 做学合 一 , 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 “做 ”并非简单的劳动或者实践 ,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 总结 , 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获得实践的机会 , 还需要主动在该实践中进行思考 , 总结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 同时也明确自己实践能力的增长 、思想方面的成长等 。在学习时 , 若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 那不仅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会更深刻 ,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获得的增长 , 而实践过程就可以成功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参与 , 让他们能牢固掌握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 。 教 师 一 定 要 引 导 他 们 进 行 实 践 学习 , 并启发他们思考 ,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 并能够得出科学 、客观的结论 。
如对五四运动内容的教育 , 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五四运动的介绍 , 学生很难理解五四运动的重要性 , 他们无法理解这一场运动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深刻意义 , 或许他们会记住这场运动很重要 , 但究竟为什么重要 , 他们却一概不知 。学生需要身临其境地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 , 充分了解当时人们的心态 , 从而明确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教师可以根据五四运动的真实历史 , 改编成舞台剧 , 让学生进行演绎 。学生演绎的过程中需要熟读历史 , 并且揣摩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 , 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发展 , 对于启发当时国人民智的重 要 性 ,五四运动的知识点也会深刻烙印在学生心中 。学生的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 , 他们将会更深刻地理解蕴含在历史知识背后的人生道理 ,也能够将自己代入历史角色中 , 从他们的角度看待历史的发展 。如五四运动这样的近现代革命历史知识 , 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先烈 , 是进行学生爱国教育的良好题材 , 让 学 生 从 先 烈 的 角 度 看 待 当 时 的 中国 ,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 增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 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 、生活 、工作中可以更爱国 , 并主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大 力 量 ,让他们爱上学习 、工作 , 有 责 任 感 。 学 生 的 心 理 、能力等都可 以 通 过 做 学 合 一 的 教 学 方 式 得 到 良 好培养 。
3. 教学 做 合 一 , 传 承 历 史 知 识 , 树 立 学 生 正 确的人生观念
教育 、学习 、实践三者是统一 的整体 , 教师的 教育必定涉及学生的学习 , 而要想学生能够获得高 质量的教学 , 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 教学 做是统一 的 , 三 者 结 合 才 能 给 学 生 提 供 良 好 的 教 育 。教学 的 过 程 也 是 一 种 学 习 的 过 程 , 同 时 也 是 一种实践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 , 可以让学生当小老 师 , 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 这可以进一 步提升他们的 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 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 。
另一方面 , 教师也是学生 ,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也需要不断实践 ,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师的 教学方式不同 , 学生的收获 、成长不同 , 教师要根 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 , 让学生可 以获得更多收获 。 同时 , 学生的某些观点也可以给 予教师启发 , 特别是一些历史知识点 , 不同的思维 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同 , 学生或许可以得出与众不同 的结论 , 并且该 结 论 还 可 以 对 教 师 的 价 值 观 以 指 导 , 教师可以从学生处获得成长 , 这就是教学做合 一 的意义 。
以张骞出使西域的知识点为例 , 该历史发生的原因较为明了 , 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 、分析 , 可以弄清来龙去脉 , 教师可以将这样简单的知识点交给学生 , 让他们进行讲解 。学生在备课及讲解的过程中 , 自己的知识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教师在学生讲课时 , 可以更好地观察班级里的学生 , 观察他们的学习状 态 , 对 知 识 点 的 吸 收 情 况 等 , 从 而 制 订 下一 步的教学策略 , 则做到了教学做的统一 。
三 、结语
陶行知的 教 育 理 论 对 近 代 中 国 产 生 了 深 远 影响 , 他主张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获得成长 , 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 务 ,教师 、学生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能够通过实践获得成长 , 才是 “教学做合一 ”教育理念所蕴含的深刻教育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是一 门知识类课程 , 但是其背后蕴含的许多人生道理 , 甚至历史重要节点产生的原因等 , 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刻体验后才能 领 悟 ,否则他们也仅仅只能掌握历史知识的表面 , 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也有限 。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 , 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 。
参考文献
[1] 燕芝 . 生活即教育 — 陶行知思想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行与思[J] . 科学咨询(科技 · 管理) , 2022(6) : 194- 196.
[2] 张金璇 .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基于对 CNKI数据库刊载文献的可视 化 分 析[J] . 职 业 教 育(下 旬 刊) , 2022, 21(1) : 54- 61.
[3] 严立明 .“教学做合 一 ”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J] . 才智 , 2020(3) : 24.
[4] 徐小玲 . 让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 — 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 2013(5) :5- 19.
[5] 贾雪枫 . 管窥高中历史教学的成绩 、 问题与思考 — 从教师的角度观察[J] . 历史教学问题 , 2012(5) : 121- 125.
[6] 朱家芳 .“教学 做 合 一 ”思 想 对 初 中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教 学 的 指 导 作 用[J]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D 刊(学 术 刊) , 2012(6) :25- 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