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4:30: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大单元教学是将每 一 个单元的学习资源整合在 一 起 ,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 、 设计与组织实施的 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 , 大单元教学模式已经得到普 遍推广和应用 。科学教师基于这 一 理念 , 通过设计主题任务 、开展趣味实验 、 问题情境 创设的方法 , 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 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

  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 门基础学科 , 受到学生 普遍欢迎和喜爱 , 究其原因是神奇的科学现象能够 引起学生极大学习兴趣 , 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能激发 学生探索欲望 。基于这方面考虑 , 科学教师应将大 单元教学理念与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 并通过 整合单元学习资源 , 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 神 , 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 , 将先进的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

  一 、设计主题任务 , 探索科学世界

  大单元 教 学 注 重 对 分 散 知 识 点 的 整 合 , 即 将 一个 独 立 单 元 内 的 所 有 分 散 的 单 项 知 识 整 合 在 一起 , 并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 因此 , 相 比于传统教学方法 , 其能够巩固基础 、强化对知识 的认知与理解 , 这对学好科学知识将起关键作 用 。 在运用大单元教学方法时 , 如果围绕单元知识设计 一个主题实践任务 , 既可以明确大单元教学方 向 , 也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 使其树立正确的 科学发展观 。在设计主题实践任务时 , 需要注意以 下三个问题 : 第一 , 任务内容不得脱离教材 , 应当 与单元内容密切相关 , 这样才能加深对单元知识的 印象 。第二 , 应事先考虑实践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些 工具 、哪些材料 , 然后将缺少 的 物 品 补 齐 。 第 三 , 应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 , 即围绕单元知识 , 首先设 计一个易于完成 、易于操作的任务主题 , 当学生渐入佳境后 , 再逐步提高任务难度 。这样一来 , 才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知识点 。
\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为例 ,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小节内容 , 即 “空气的成分 ”“燃烧与灭火 ”“让空气更清新 ”, 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本单元内容 , 认识 和 了解空气的性质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猜 想 能 力 、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 维 能 力 , 可 以 专 门 设 计 “找 空气 ”主题实践任务 , 这 项 任 务 所 需 的 材 料 与 工 具 包括塑料袋 、水 、烧杯 、 吸管 、扇子和粉笔等 。在实践任务 开 始 前 , 将 学 生 划 分 为 4个 合 作 小 组 , 然后 , 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 , 利用上述工具与材料来感受空气的存在 , 或者用眼睛看到空气 、用耳朵听到空气 , 用手触摸到空气 。最后 , 根据各小组找到方法的多少评选出优胜小组 。如第一 小组找到了三种能够直接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 , 一 是用塑料袋盛满气 , 塑料袋便会鼓起来 ; 二是用嘴吹气球 , 鼓起来的气球里充满了空气 ; 三是用吸管往装水的烧杯里吹 气 , 这 时 会 发 现 烧 杯 里 出 现 大 量 气泡 。而第二小组则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 , 一 是用扇子扇风 , 会有 凉 凉 的 感 觉 ,这属于空气流动现象 ; 二是将粉笔放入水中 , 水里会出现气泡 , 这就说明粉笔中含有空气 。

  这种设计主题劳动任务 , 能将一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 , 并通过科学实验与亲身实践对科学现象 、科学理论予以验证 , 因此 , 其在培养 学生科学探索精神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 先 , 在设计实践任务之前 , 教师能考虑一个单元内 出现的所有知识点 , 并通过深度分析 , 查找出这些 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教师将其中的共性点 整合在一起 , 利用一个带有启发性 、引导性与趣味 性的科学实践任务对这些共性点予以强调和说明 , 极易使学生快速进入科学探究状态 , 整个教学过程 也变得轻松 、愉悦 。其次 , 主题实践任务需要学生 亲自动手才能得到科学的实践结论 , 而在动手动脑 环节 , 学生大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在这种状 态支撑下 , 学生可以通过对实践任务的深度思 考 , 挖掘任务中的科学理论与科学现象 。久而久之 , 学 生科学探索欲望将更加强烈 ,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 趣也将被激发出来 。

  二 、开展趣味实验 , 增强科学意识

  “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 学生如 果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 整个学习过程也 会更加轻松 。基于这方面考虑 , 教师可以运用大单 元教学理念 , 围 绕 单 元 主 题 设 计 一 些 趣 味 实 验 项 目 , 让学 生 在 享 受 实 验 乐 趣 的 同 时 , 拓 宽 科 学 视 野 。需要注意的是 , 在设计趣味实验时 , 应当与现 实生活紧密联系 。这样一来 ,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 极性 。例如 , 火柴杆燃烧现象 、热胀冷缩现象 、水 遇热油的喷溅现象 、玻璃杯遇水炸裂现象 、食盐融 冰现象等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 既可以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 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知识 。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 元 “能量 的 转 换 ”为 例 , 该 单 元 主 要 包 括 三 小 节 内 容 , 即 “电磁 铁 ”“有 趣 的 碰 碰 球 ”“无 处 不 在 的 能 量 ”。在授课过程中 , 为激发学生学习 兴 趣 , 营 造 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 教师首先基于大单元教学理 念 , 围绕本单元内容向学生讲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 能量转换问题 。例如 , 打开电视机以后会出现动态 画面 , 这 是 机 械 能 转 换 为 光 能 。寒 冷 的 冬 天 到 来 时 , 反复用力搓手 , 手心会感到阵阵暖意 , 这是机 械能转化为热能 。打开电风扇以后 , 会感到丝丝凉 爽 , 这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而后又转 化 为 风 能 。

  当学生对能量转换这一知识点产生初步印象后 , 可 以专门设计趣味小实验 , 让学生亲自验证能量转换 所带来的神奇体验 。 以制作 “孔明灯 ”趣味实验项目 为例 , 学 生 事 先 准 备 好 卡 纸 、有 光 纸 、按 扣 、 铁 丝 、蜡烛 、剪刀等工具和材料 , 然后 , 按照制作顶 盖 、 圆筒 、支架的顺序来完成孔明灯 的 制 作 过 程 。 当孔明灯制作完成后 , 学生可以将蜡烛放置在底板 处 , 随着蜡烛的燃烧 , 学生发现孔明灯神奇般的漂 浮在半空中 , 并且上升速度越来越快 。这时 , 教师 可以选择 2~ 3名学生代表来解释孔明灯飘浮在半 空中的原理 。 由于此前教师已经详细讲述了能量转 换知识 , 学 生 已 经 基 本 掌 握 了 能 量 转 换 原 理 , 因 此 , 能够快速说出孔明灯的飘浮原理是由于蜡烛燃 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 进而给孔明灯带来 了上升的驱动力 。

  利用这种趣味小实验 , 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 科学探索欲望 , 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也会快速吸引 学生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 , 解开科学之谜的心情 会越加迫切 。 因此 , 教师可以将趣味小实验与整个 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 , 一旦进入实验状态 , 每 一 名 学生都会将关注焦点集中在神奇的实验现象上面 , 并急于去探索 和 挖 掘 其 中 蕴 含 的 科 学 原 理 。 而 这 一探索与思考的过程 , 恰恰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实验 思路 , 并在短时间内得出更为准确 、更为科学的实 验结论 。从这可以看出 , 设计趣味科学实验的初衷 是激发学生对 科 学 知 识 的 学 习 兴 趣 , 在 兴 趣 引 领 下 , 学生探寻科学真理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 , 对科 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感悟能力才会大幅提升 。

  三 、围绕单元知识 , 创设问题情境

  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将分散的知识点融为 一体 , 然后通过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 的提取 , 使学生获得真知 。结合大单元教学法的这 一特点 , 教师可以参考单元内容 , 为学生创设 一个 能够活跃大脑思维的问题情境 , 并预留足够思考时 间 ,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自主探究 , 来达到解决 问题的目的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 原则 : 一是问题的指向性 , 即提出的问题应当与单 元内容息息相关 , 尤其在践行大单元教学理 念 时 ,提出的问题需要覆盖本单元所涵盖的全部内容 , 而 不能单一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提问 。二是问题的创新 性 , 即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 学生应当经过缜密思 考 , 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 如果提问内容 过 于 简 单 , 学生只需要回答 “对与不对”“是与不是 ”, 则很难完 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 也不利于科学思维能力培 养 。 三是问题的发散性 , 即提出的问题在涵盖单元知识 点的同时 , 应当兼顾考虑与单元知识点相关联的知 识 。这样一来 , 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 也能够帮助 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以外的科学知识 。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 元 “自转 与 公 转 ”为 例 , 该 单 元 主 要 包 括 四 小 节 内 容 , 即 “白天与黑夜 ”“四季更替 ”“影长与季节 ”“月 球 、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在学习本单元内 容 时 , 教师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统合到一起 , 然后创 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 激发学生好奇心与科学 意识 。例如 , 地球自 转 速 度 是 465米/秒 , 我 们 生 活在地球上为 何 却 感 受 不 到 。 地 球 自 转 速 度 那 么 快 , 高楼大厦为什么不会倾斜 , 树为什 么 不 会 倒? 当这些问题提出后 , 教师应当给学生预留 5分钟左 右的思考时间 , 在思考过程中 , 学生可以参考和借 鉴教材内 容 , 也 可 以 小 组 合 作 讨 论 。 然 后 , 选 择 2~ 3名 学 生 代 表 作 答 。 例 如 , 同 学 甲 给 出 的 答 案 是 :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 , 实际上做的是 匀 速 运 动 , 即便运行速度再快 , 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感觉 。 而针 对第二个问题 , 同学乙用了一个具有说理性的实例 给出了答案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与地球自转的速度 是相同的 , 就像在公共汽车上面向高处跳 一 下 , 人依然会落回原地 , 而不会向前冲或者向后退 。 因此 ,高楼大厦与树木也会与地球的运转速度保持同步 。通过提问 , 学生大脑思维快速活跃起来 , 尤其在分析与思考阶段 , 学生将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 而且会将单元知识点整合到 一 起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梳理单元知识点 , 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 , 这对学好科学知识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

  在实施大单 元 教 学 策 略 时 , 教 师 应 当 事 先 为学生精心设计 一 套 适 用 性 强 、 实 效 性 好 、 可 行 性高的教学方案 , 并 在 方 案 当 中 明 确 以 下 三 点 : 第一 , 利用探究性 问 题 激 发 学 生 科 学 探 索 意 识 , 使学生在缜密思考 与 深 度 分 析 过 程 中 , 提 取 出 更 多科学原理 。第二 , 通 过 问 题 引 导 , 构 建 互 动 学 习氛围 , 在这 一 氛 围 熏 陶 和 感 染 下 , 学 生 学 习 热 情将更加高 涨 , 对 科 学 知 识 的 探 究 兴 趣 也 更 加 浓厚 。第 三 , 准 确 把 握 提 问 时 机 , 即 在 讲 课 过 程中 , 根据学 生 对 相 关 知 识 的 接 受 程 度 适 时 提 问 。这样 一 来 , 既可 以 消 除 学 生 心 中 疑 虑 , 也 能 够 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快速提升 。

  四 、结语

  在小学科学课堂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 , 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 模 式 的 不 足 , 也 拓 宽 了 学 生 科 学 视野 , 使学生科学知识探索欲望更加强烈 。教师应对单元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 并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 来增强学生科学意识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进而为科学探索精神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

  参考文献

  [1] 丁兆峰 .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4) : 103- 105.
  [2] 王晨光 . 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改进[J]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8(10) : 61- 65.
  [3] 陈晗悦 . 真学 、真研 、真做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1(6) : 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1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