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数 ”与 “运算 ”一致性教学内涵理解 、构建策略与评价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0:36: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数 ”与 “运算 ”一 致性教学内涵的理解 、构建策略与评价分析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  对 “数 ”与 “运算 ”一 致性教学内涵进行 了深入剖析 ,  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和评价分析方法 。

       关键词 :  “数 ”与 “运算 ”   一致性教学    内涵理解    实践路向    评价分析

       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之间关联紧密 ,  主要体现  在 “数 ”和 “运算 ”的一致性上 ,  从当前教材知识渗透  上看 ,  关于 “数 ”的认识主要包括了整数 、分数 、小  数的认识 ;  关联 的 运 算 方 式 包 括 加 减 乘 除 四 则 运  算 ;  几乎所有的数在教学环节都会涉及四则运 算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  初期阶段 体 会 “数 ”的 含 义 ,  感 知 数 的 概 念 的 一 致  性 ,  形成数感 ,  结合实际的教学环节感悟数字的运  算和运算之间的关系 ,  感知数的运算的一致性 ,  形  成基础的逻辑推理意识 。

       一 、“数”与“运算”一 致性的内涵理解

       小学数学 教 学 更 加 注 重 学 生 如 何 通 过 数 学 这 一 门学科去认识和探究世界 ,  借由数学角度分 析 , 去发现生活中 、社会上 、 自然界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和空间形式 ,  并 提 出 和 探 索 更 加 有 意 义 的 数 学 问 题 ,  通过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 、去理解现实世界 。

       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之间关联紧密 ,  主要体现  在 “数”和 “运算”的一致性上 。从当前教材知识渗透  上看 , 小学数学中关于“数 ”的认识主要包括了整数、 分数 、小数的认识 ;  关联的运算方式包括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 。几乎所有的数在教材教学环节中都会涉  及四则运算 ,  一是从教学理解层面上来看 ,  可以将  整数 、分数 、小数看成一个数的整体集合 ,  当整数进  行除法运算不能被整除时 , 就产生了分数 , 分数计数不便时 , 便产生了小数; 二是从运算方式的统一性上 来看 , 和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一致 ,  四则运算都可以视 为加法的一种 , 减法是加上一个负数 , 乘法是相同数 字的累加 ,  除法是相同数字的累减 ;  三是从运算方 式和角度上来看 ,  所有的运算都可以转化为计数单 位与计数单位运算(个别运算 、计数单 位 不 参 与 运算) , 计数 单 位 上 的 数 字(本 质 上 是 计 数 单 位 的 个数) 与计数单位上的数字运算 。例如 ,  我们定义 2=1+1,  3=2+1(皮亚诺术”公理系统) , 得到 1+1=2,  2+1=3,  这利用了 "=" 的对称性 ,  但这样的解释脱离了现实背景 ,  没有涉及“等于”的本质 。

       以上内容体现了 “数 ”与 “运算 ”的一致性 ,  只要 在教学中掌握了统领性的数学思想理念 ,  就能够通 过多种教学方式 、合理设置教学案例 、引导点拨学 生在数学理解和认知上更上一层 ,  结合核心素养培 养 ,  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同时 ,  建立相互联 系和关联 ,  最终得到综合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内涵 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方式培养 ,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 分 、 由简到难地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律 ,  从而提 升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

\
 
       二 、“数”与“运算”的 一 致性教学构建策略

       教师可以采 用 “数 感 培 养 — 运 用 法 则 — 思 维 进 阶 ”教学策略 ,  提升 “数 ”与 “运算 ”一 致性的理解和 应用水平 。

       1. 构建计数单位 ,  培养学生基础数感

       从数的理解角度上来看 ,  所有的数都是能够通    过计算单位来 进 行 构 建 的 。 针 对 小 学 数 学 培 养 的    “数 ”与 “运 算 ”的 一 致 性 的 教 学 ,  便 可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  进行 “数 ”与 “运算 ”一致性教学策略实施 。教师    需要向学生引申 “计数单位 ”的含义 ,  是指针对 “数 ” 的顺序 ,  所建 立 的 计 量 单 位 ,  如 常 见 的 长 度 、 重    量 、面积等单位 。 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计量    单位含义后 ,  便可以通过组数的增加和计量作为相    应的计数单位 ,  如整数的计数单位就是一 、十 、百    等 ,  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  也就是通常所    谓的数位 。

       以整数的教学为例 ,  小学的基础对于数的认识 就是数字 1~ 10的认知 ,  由于存在进位的关系 ,  学 生初期掌握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 来看 ,  10 的 出 现 其 实 就 是 计 数 单 位 的 体 现 ,   由 9个 1累加 ,  然后再增加 1个 “1”所形成的累计 结 果 ;  这是从计数单位上进行的累计突破 ;  从核心素 养教育 “数感 ”认知培养上 ,  在学生能够识记和掌握 1~ 9的 符 号 意 义 后 ,  教 师 可 以 主 动 抛 出 问 题 ,  与 学生一起探讨 “十应该用哪种方式进行表达?”,  单 纯以汉字 “十 ”来表示虽然简单 ,  却和 1~ 9的数字 符号格格 不 入 ;  如 果 简 单 表 示 为 我 们 学 过 的 “1”, 又会使数字显得重复 ;  因此 ,  针对上述不便 ,  这就 可以 “位置值 ”的方式 ,  进行了数字的创新 ,  印度率 先以“10”作为表示的方式 ,  且提出了占位符和计数 符的说法 ,  渗 透 了 “数 ”与 “运 算 ”之 间 的 相 互 理 解 内容 。

       2. 引入概念法则 ,  建构学生运算机制

       小学阶段分数的基本计数单位直观上并不太明    显 ,  由于分数与分数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倍数关系 ,    学生在学习中并未体会到分数的计数单 位 是 什 么 。  由此 , 相对于较为明显的整数而言 ,  在进行比较大    小 、 四则运算时变显得吃力 。在学生 “数 ”与 “运算 ” 能力培养上 ,  可 以 引 经 据 典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  如《九章算术》中就对分数进行了较为详实的介 绍 ,    在读法上“几又几分之几”,  如 2/3, 对其解释便是将    事物平均分为三份 ,  取其中的两份 ,  重点在于 “分 、  取”的说明上 。分数和整数 一 样是有大小可比性的 ,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度量和确定小于 1的量 ,  用小数无法精确表示的量 。

       在小学数学开展分数的认知过程中 ,  可引入以下三个阶段 :  一是引入概念 ,  教师通过 “分饼 ”的方式 ,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分数的意义所在 ,  并结合整数的大小比较 ,  让学生建立 “计数单位 ”比较大小的基本逻辑思维 ;  二是引 入 “分 数 的 分 子 和 分 母 同 时乘上或 者 除 以 相 同 的 数 (0除 外) ,  分 数 的 大 小 不变 ”这一重要法则 ,  同 时 引 导 学 生 思 考分数的变形转换 。三是落实通分的教学环节 ,  使学生通过求取最小公倍数的方式 ,  进行分数的分母转化 ,  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即分母的计数单位相同情况下) 进行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

       3. 设置 思 维 进 阶 ,  提 升 学 生 计 算 能 力 :  以 小数认知和 “位置值 ”教学为例

       小学阶段学生能够 理 解 小 数 是 以 0.1/0.01等为计数单位进行位置值的构建即可 。识别和记忆小数的关键在于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 ,  教师可以将多个小数进行排列 ,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  如列举“0.01/0.02/0.03/0.04… … ”,  就 能 够 看 出 小 数 的计数单位是有序排列和延伸的 。从数字构建 来 看 ,小数可以理解为是 “十进制分数 ”,  类比学生所学整数 ,  其进位方式为满十进 一 ,  由个位 依 次 向 十 位 、百位 、千位进行递增 。将进位方式反向思考 ,  千位数进行平均分十份 ,  每一份便得到了百位数 ;  将百位数平 均 分 成 十 份 ,  每 一 份 便 得 到 了 十 位 数 ;  将十位数平均分成十份 ,  每一份便得到了个位数 ;  将个位数平均分成十 份 ,  每 一 份 便 得 到 了 “十 分 位 ”。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小数 ,  教师可以通过当前现有的度量单位 、重量单位等进行双向说明 ,  同时融合运算方式中的 “逢十 进 一 、退 一 作 十 ”的 运 算 规 则 ,使 “位置值 ”和小数的理解更加深入 。

       在 “数 与 运 算 ”教 学 时 ,  其 教 学 目 标 有 以 下 四点 :  一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整数 、小数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二是计算过程中熟练使用中括号 ,  并结合四则运算进行试题的计算 ;  三是通过对整数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和总结 ,  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概括能力 ;  四是通过 “数与运算 ”的学习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并提 升 计算能力 。

       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 ,  对整数 、小数的四则  运算顺序和符号使用分别进行了要求 。想要学生能  够理解相应的计算方式 ,  如何进行计数单位的理解  和运用将是重点内容 ;  教材上对于四则运算的教学  设计是以 “加法 ”为首进行的教学设计 ,  对于加法的  理解 ,  其实就是数字的 一 种认知 ;  “数 ”如何产 生 、 如何进行计数 、如何通过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  就会  关联到数的位置值 ;  也只有当学生能够理解数的位  置值 、数的计量单位时能够更加熟练的对数进行运  算 。 同时有了加法的理解和认知基础 ,  由 此 及 彼 ,  推广到减 法 、乘 法 、 除 法 的 使 用 上 ,  也 是 其 运 算  一致性的一 种体现和应用 ;  计数的单位运算过 程 ,  本质上都是数学算法的一种体现 ,  数的建构和运算  也都是基于计 数 单 位 而 进 行 的 ,  两 个 过 程 看 似 不  同 ,  实则相互可逆 ,  数的构建是随着历史时代的发  展对数字进行的定义更优于生活中的使用 。

       二是数的概念是数的运算的基础 ,  数的运算是 对数的概念的再应用 。在学生能够理解和认知到进 制的意义所在 ,  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相应的概 念和后续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呈现出系统化和连贯化 的逻辑思维关联 。

       三 、“数”与“运算”的 一 致性教学评价分析

\
 
       在教学中 ,  教师要以发展的 眼 光 去 看 待 问 题 ,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一致性的过程中 ,  对于培  养学生的数感和数的符号意识是尤为关键的 。 它涉  及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数感的基础能力是学生  建立符号意识的基础要素 ,  符号的意识则是抽象能  力和推理能力形成的基础 ,  三者的关系层层递 进 。 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运算时 ,  无论是算法的使用 、 推演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教师  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教学过程 ,  通过系统知识  体系的 把 控 ,  向 学 生 不 断 渗 透 数 学 整 体 性 、联 系  性 、发展性等观念 。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的推导过程也是极为关 键的 。在结合教材上给出的教学案例等内容 ,  可看 出结合生活化的情景学习 ,  是使数学知识能够实现 有的放矢的重要途径 。在引导学生对于数的理解和 数的运算过程时 ,  可以多结合实际情况 ,  从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多入手 ,  让数字的呈现更加具有形象意 义 ,  让数字运算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这样的教学方 式不仅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同时也能 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因此 ,  教师 应 当 重 视 对 教 材 内 容 的 分 析 和 把 控 ,  深入浅出地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点 ,  提炼 并梳理出整体的框架内容— 数的理解与运算间的 关系 ,  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学 习方 法 的 一 致 性 和 可 迁 移 性 ,  形 成 科 学 的 思 维 习惯 。

       参考文献

       [1] 许卫兵 .   关 于 “整 体 性 思 想 ”的 整 体 性 思 考 — 基 于《义 务 教 育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2022年 版) 》的 视 角 [J] .   福 建 教 育 ,2022(23) :  48- 50.

       [2] 巩子坤 ,  史宁中 ,  张丹 .   义务教育数 学 课 程 标 准 修 订 的 新 视 角 :  数 的 概 念 与 运 算 的 一 致 性[J] .   课 程 · 教 材 · 教 法 , 2023(7) :  45- 51,  56.

       [3] 巩 子 坤 ,  刘 萍 .   论 数 的 概 念 与 运 算 的 一 致 性 之 五 :  小 数 运 算 算 理 ,  算 法 的 一 致 性 [J] .   小 学 数 学 教 师 ,  2023(1) :78- 82.

       [4] 巩子坤 ,  张 丹 ,  陈 影 杰 .   论 数 的 概 念 与 运 算 的 一 致 性 之 一 :  数 的 概 念 的 一 致 性 [J] .   小 学 数 学 教 师 ,  2022(7) :163- 170.

       [5] 王杰杰 .   从 “数与运算的 一致性 ”角度谈 “为什么求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J] .   华夏教师 ,  2022(31) :  74- 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0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