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4:10: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应用意识的培养可以让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实际之中,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为学生学习理解小学数学知识奠定了优势基础,也使数学学习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必要性,提出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实践活动、设计生活化作业、实践阐释理论等策略,为学生应用意识 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可用教学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数学教学需要着重注意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为在数学教学 中实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标,教 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将数学的价值充分传递到学生 的思想认知之中,将生活环境中的数 学知识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 动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 联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学以致用,将数学 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 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 用意识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生 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 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 息,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能 够运用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 可以通过关联生活相关要素理解所学数学理论以及数学概念,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 生学习、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使学 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此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 够帮助学生将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转化 为实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独 特的视角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在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 数学学习中能够主动将所学知识内容 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深化 “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性,为“知 行合一”教育理念和学以致用思想的 形成提供优势助力。


\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 用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情促思, 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生 活环境,而教学效率的要求限制了户外教学活动的展开,为此教师可以尝 试引入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围绕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创设情 境,利用情境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课 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调动自身的生 活经验和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情境问题, 为最佳解题方案的提出奠定优势基础。

  为让情境成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的桥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 师可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 术,将互联网资源引入课堂环境中,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播放图片、音乐和 视频,从视听两方面入手刺激学生的 感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主 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在 情境中相互交流,彼此互动,为学生 应用意识的形成奠定优势基础。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 单元“千克、克、吨”为例,为帮助 学生理解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的 差异,掌握在生活中正确应用重量单 位形容物体的能力,建立起基本的质量观念,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创设 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重量 单位背后的含义。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创设游戏 情境,挑选三名身高、体形存在较大 差异的学生到台前进行“背一背”游 戏,一位同学背起其中两位,三人轮 流充当背人者和被背者的角色,在游 戏结束后对比分析三人的感受,让学 生认识到人体重量存在的差异,引入 质量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 生将克、千克与吨等质量单位代表的 重量大小区分开来,教师可以创设生 活情境,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 常接触到的事物为主,用具体事物的 重量代换质量单位,让学生用具体的 事物形象代替抽象的质量单位,帮助 学生理解不同质量单位代表的含义。 “大家通过之前的游戏,认识到不同物 体之间的重量是存在差别的,我们生 活中经常用到的重量单位分别是克、 千克与吨,三者代表的质量内涵存在 明显差别,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常 说的 1 克大概就是一小撮盐,1 千克 基本上就是一大包盐,1 吨盐需要许 多箱子才能装得下,大家观察图片, 思考一下不同的质量单位存在哪些差 异呢?”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在情境 中分析,认识到克、千克与吨在物体 质量总量表示方面的差异,为学生在 生活中正确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奠定基 础。在课程的最后,为帮助学生深化 所学知识,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 思考情境,“同学们,小明和小华发生 了争吵,大家快和老师一起看一看他 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吧”,利用多媒体设 备播放提前准备的动画课件,在动画 中,小明和小华一起负责搬运货物, 货物有铁和棉花两种,小明观察后发 现,棉花一捆是一千克重,铁一块也 是一千克的重量,但是棉花轻飘飘的,肯定是棉花更轻,于是小明选择搬棉 花,让小华负责搬铁块,结果半路上 突然下起了大雨,淋湿了货物,小明 发现小华搬运得非常省力,而自己却 感觉越来越吃力,不由得开始疑惑, 难道真的是铁比棉花轻吗?大家能够 帮助小明解决他的疑问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 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组织实践活动,知识探究, 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生产 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知识相对基础, 所学知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实 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特色化的实践 活动带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让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发现、探究、掌 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深化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 习发展奠定优势基础。

  限制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展开 的关键在于有限的课堂时间,为此教 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控 实践活动的时间,在开展活动的同时 注意分阶段设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 总结,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理论,用实 践验证所得理论,在体验数学知识形 成全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助力学生学习成长。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 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本 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学习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 积公式为主,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相 对有限,教师可从重难点知识入手组 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探索 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帮助学生理解 并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提 前准备彩纸、量尺、剪刀、方格纸等 实践活动中可能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 具,在讲解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时,要求学生自行绘制平行四边形图 形,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求取公式。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利用 量尺和纸板制作平行四边形图形,使用 量尺计算平行四边形斜边、底边和高的 长度,为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两侧作 高,引导学生使用量尺和所学知识计算 平行四边形两侧高与斜边形成的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在对比计算中学生认识到 两侧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教师可将学生 拆分为多个学习讨论小组,在实践中尝 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平行四边形两侧高 与斜边形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剪切下 来后,斜边相对组合在一起,发现两 个直角三角形重合形成了四边形,将 组合成的四边形与经剪切后的四边形 组合在一起后,学生发现二者形成了 新的四边形,此时平行四边形的底边 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变 为长方形的宽,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 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 四边形面积 = 底边 × 高。在课程的最 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一公式能否运用 到所有形式的菱形面积的计算之中呢?

  绘制菱形图形,要求学生尝试用 实践法确定面积公式的计算结果是否 与菱形的真实面积相符,在实践验证 所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促进学生成长。


\


 
  (三)作业融入生活,减负提效, 唤醒应用意识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 要促进作用。为保证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与合理性,教师应严守减负增效要求进行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时长,在完成 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让学生在作业中尝试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 力,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利用数学作业唤醒学生的应用意 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 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待 数学作业的态度较为随意,学习积极 性较弱,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生对 作业内容缺乏深度理解,导致教师设 计作业的初衷难以实现。为此教师需 要将趣味性要素和生活元素融入作业 设计中,丰富作业形式,创新作业内 容,激发学生接触作业的积极性,在 主动思考、探究作业问题的过程中唤 醒学生的应用意识。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 单元“分数的意义”为例,为帮助学 生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性 质,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融入 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尝试结合分 数知识,将家中的水果按照分数以 2/3.1/4.4/5 的形式依次整理出来,并 以拍照或是绘画的形式将摆放成特定 分数组合的水果样式记录下来。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 正确认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教师可 以利用微信、QQ 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 行线上交流,了解作业的完成情况,帮 助解决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遇到的困难。

  比如,李同学选定家中的橘子作 为实践对象,计算橘子的个数,将 12 个橘子平均分成 3 份后选定其中的八 个放在一起,另外四个放在一起,并 将完成后的结果以照片的形式发送给 教师,教师看后提出表扬的同时,设 置连续性作业问题:“老师现在想把这 些橘子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但是这 些橘子有大有小,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小 朋友拿到的橘子数量相同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尝试用水果的重量表示分 数,将总重占据 2/3 的橘子单独取出。

  通过实践作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强化数学知识 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实践阐释理论,融会贯通, 激发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关键在于将所 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为 真正实现实践教育的生活化,让学生能 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 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教师需要让实践活动真正走入数学 课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 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学习应用所学 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 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在学习中能够主 动地应用生活要素分析知识,理解知 识,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 单元“圆柱与圆锥”为例,为帮助学生 理解圆柱与圆锥图形的性质,掌握圆柱 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 完成基础授课后引入实践活动,在实 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内容, 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记忆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同底 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三倍” 定义教学后,创设活动情境:“野猪到 狐狸的店铺里买五斤米,正常情况下 狐狸用的是圆柱量杯,一杯装满正好 是一斤,狐狸听说野猪要买米后,将 圆柱量杯换成了圆锥量杯,以画图的 形式对比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指 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长方形的 面积基本相同,所以两杯圆锥量杯装 的米和一杯圆柱量杯装的米的总量相 等,狐狸觉得自己的交易公平合理, 但野猪却认为自己在交易中吃了亏, 大家说狐狸和野猪谁说得对呢? ”

  在这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细砂代替米,用彩纸制作圆柱形和圆锥 形量杯,以动手实践的形式复刻情境 中的交易过程,学生实际称量圆柱和 圆锥所装沙土重量后发现圆柱中的沙 土重量约为圆锥中的沙土重量的 3 倍, 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同时验证了 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数 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在应用 实践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化 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 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关键在于如何实 现社会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相互融合。 为此教师需要从课堂和教材入手,结 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喜好创设多 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 从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实 践活动理解知识,在实践活动中验证 所学数学知识,让实践成为数学知识 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学生 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建 秀 . 培 养 小 学 生 数 学应 用意识的实践探讨 [J]. 华夏教师 ,2020(8):17-18.

  [2] 危雄 , 代薇 . 浅论小学数学 “童真”课堂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1(6):54-56.

  [3] 袁 升 . 基 于应 用 意识培 养 的 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J]. 华夏教师 ,2019(30):70.

  [4] 陈友明 . 生活化教学 , 提升学 生数学应用意识 [J].科学咨询 ( 教育科 研 ),2019(5):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0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