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小学校长工作艺术的价值意蕴,然后论述了教育美学视域下中小学校长工作艺术 的提升路径,包括多路径引导教师追求职业幸福感、多维度推动教育资源流通和共享、多角度增强校长文化 诊断能力。
关键词:工作艺术,中小学校长,教育美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追求美,是人的本能,更是 激发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永恒力量。教育美学建立在 审美教育心理的基础上,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中 小学校长在教育美学视域下,围绕师生的审美需求和 审美特点,将美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知识落实到工 作实践中 , 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审美化领导和管理。 现阶段,教育美学视域下的中小学校长工作不仅是一 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既然它是一门艺术,那么就具 备一定的价值。钱学森说过:“领导干部真正运用的不 只是领导科学,而是领导科学的艺术。” [1] 中小学校长 工作艺术的价值表现为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特别 强调管理手段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 说明艺术价值从审美角度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形成了 独特的评价维度,使大众对中小学校长工作有了更加 直观的了解 。 以艺术眼光来“欣赏”中小学校长的“ 劳 动”,有助于中小学校长在进行管理时更注重感性、伦 理等情感因素,避免因过分强调对校长权威、规章制 度的遵从而导致上下级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2],最 终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的被动机械等不良后果。教育美 学视域下,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艺术离不开支撑其发展 的力量之源,而探寻校长工作艺术的提升路径,有助 于校长拓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视角,从而使校长工作更 契合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艺术的价值意蕴
(一)人际管理艺术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1.人文关怀使教师心理愉悦 。现代教育体系中, 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交际活动日趋频繁与多元化, 且人际关系随着教师的工作性质而不断拓展 。校长 与教师之间既有上下级的关系,同时还是一种有着 共同政治目标的战友关系,从人格上看,这是一种 平等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对教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内部开展管理工作时,校长工作的实践路径离 不开教育美学视野对其工作艺术性的要求,即注重人 文管理, 为教师营造富有安全感和愉悦感的生态环 境,它不仅能使教师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且能够避 免校长与教师之间形成对立关系,提高教师和校长交 流的频率,互相拆除内心的防御屏障,使教师沉浸在 融洽的氛围中,体会这份神圣职业给自己带来的满足 和快乐。
2.环境包容使教师情绪稳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是指伴随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从业受益的认 识、评价而产生的以积极体验为主导的较稳定的情感 体验[3]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主要的阻 碍是压抑的工作环境,既有物理环境,也有心理环境。 其中,中小学教师与校长之间的关系与教师职业幸福 感呈正相关[4] 。由此可见,领导关系对于教师的职业幸 福感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说明校长的工作路径不 能脱离教育美学的领域,因为校长工作的艺术价值通 过其管理成效是可以具体感知的,并非抽象不可描述 的 。与此同时,部分校长在管理中缺少民主协商机制 与人文关怀,影响了教师对领导的感知和态度,且进 一步影响了学校工作氛围,进而对教师工作安全感和 职业幸福感有一定的削弱 。怀特海认为静止的和谐是 不包容差异的低级和谐,而在这种和谐表象的背后是 以个体的服从为代价的,过于强调校长权威这一管理 模式会使“ 不和谐”之声归于沉寂,强行制造出来的静 态和谐的假象并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3.平等共处使教师工作主动。何齐宗提倡“教育之 美”, 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 谐地存在,形成一种和谐整体感才具有审美价值 。 因 此,中小学校长和谐有序地进行学校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教师教育工作的“ 教育之 美”,让教师获得归属感和主动工作动机,从而持久地 维系对工作的高质量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 成就感。上述这些都反映出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校长工 作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依赖于职业环境的 安全感与和谐感 。怀特海认为,内在和谐才能够最大 限度地激发个人的活力和创造潜力,达到个人与周围 环境共生的最佳境界 。在此境界中,教师个体有其之 “ 美”,同时由于个体之美形成了整体之“美”。 当这种 美在具体关系中存在时,它就会成为教师职业幸福感 形成的稳定因素。也就是说,在教育美学视域中,校长 与教师的关系不能是相互抑制、含糊服从的,因为在 权威制约下教师易产生从众、麻木的心理。
(二)资源管理艺术有助于推动教育资源流通
1.资源审美包容资源生态的差异性 。彼得·德鲁 克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对得起自己所支配 的资源”。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充分 地管理与运用学校内外所有宝贵的教育资源[5] 。与此 同时,将学校视为生态系统,校长应致力于构建具有 艺术美感的资源流通链条 , 适时对教育资源进行更 新筛选 , 并从艺术角度对特色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与 提炼,让资源顺畅地流通在教育生态系统之中 。校长 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教育资源而满足现状 , 其若对资 源是一种不思进取且满足静态和谐状态的态度,就 会造成资源的浪费[6]。怀特海认为美有包容多样性和 差异性的功能,并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值 得注意的是, 这种天然的差异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 的资源,在资源调配过程中弥补这种不足,能够加速 教育资源的均衡。
2.资源平台升级破除信息共享壁垒 。教育资源共 享中如果出现信息壁垒,势必会导致教育生态的不平 衡。通常情况下,提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越多,信息化 教学的成效就会越好 。中小学校长应注重学校内外资 源共享平台建设,以解决城乡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资 源不平衡的问题。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不应仅限于纸质 教具携带 , 这需要校长有信息化视野和技术素养,优 化资源配置实践路径,重点建设校际联动数字化教学 资源库,拓宽校际信息化资源供给渠道 。校长管理工 作讲究管理学理论中的均衡美,其中又强调资源分配 的均衡[7] 。某一区域或某一学校的教育资源无论多么 丰富,一旦分配不合理和失衡,就会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甚至威胁到学校生存 。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 者,需要有灵敏的数字化触觉和“ 在地化”的教育意 识,并致力于在确保校内资源动态更新的前提下实现 信息共享, 以管理学视角考察资源分配平衡问题,这 有助于提高区域和学校间资源调节的合理性,避免资 源浪费。
3.数字化素养有助于实现校际联动。研究者一般认 为,中小学校长个人的数字化素养与信息化能力通常会限 制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为此,校长要有前瞻 性意识和全局眼光,强化自身数字化素养,积极研究信 息技术,提升信息平台建设与操作能力,在资源调配工 作中发挥引领和号召的旗帜作用。换言之,校长需要具 备信息化领导力。科贝特等认为校长领导力是推动计 算机技术在学校应用的关键要素,而领导力则是校长 工作能力领域之一,可见,充分发挥校长的工作艺术, 有利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资源流动[8]。校长具有数字化 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更加高效地参与地区间校 际资源共享,并可进行直接和间接信息化教学干预。
(三)文化诊断艺术有利于审视学校办学愿景
1.文化诊断平衡办学愿景与现实条件 。学校文化 诊断理论基础源于埃德加·沙因所教授的有关理论, 其诊断内容包括人工饰物诊断、信奉价值观诊断及基 本假设诊断 , 其中所信奉的价值观诊断内容再次提 到理想和现实 、学校和校长这两对文化之间的相互 关系[9],这两对关系是对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观、愿景 的隐喻。显而易见,中小学校长文化诊断艺术与对教育 的深刻理解是密不可分的。校长文化诊断能力是校长 文化领导力模块中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引导教师和 学生学习学校文化、认同学校愿景、培养自身文化素 养,务求营造文化育人之风气,树立学校艺术形象[10]。
2.文化诊断工作为校长提供独特视角。文化诊断作 为中小学校长工作的特殊内容,要求校长对学校文化 现状进行审视、分析和判断、评价,进而发现学校文化 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建议 和方案。其实质就是诊断者运用自己独特的认知视角、 方式、经验及专门的技术手段,提出并协助学校解决文 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11],在行政系统和学术系 统这两个诊断维度上由浅入深,对学校文化进行诊断, 这无疑是深入考察办学愿景的一种有益尝试。
3.文化诊断为校长治校提供现实依据 。学校办学 愿景相对于学校发展规划而言更有宏观性、哲学性教育管理视野,学生和教师是富有生命活力且蕴藏着无 限潜能的个体, 但若他们向前发展时缺乏目标引导, 则会无所适从,连前途都看不清[12] 。因此,中小学校长 在进行文化诊断时 , 应该充分重视自己的办学愿景, 不屈不挠地为达到愿景向前迈进。好的学校愿景包括 如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鲜明的学校使命,二是对学校 价值观的阐述 , 三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蓝图的清晰描 绘 。对于其特征,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参与性、 前瞻性、内生性和激励性[13] 。学校愿景不是空中楼阁, 虽然极具挑战性,但是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因而学 校愿景有很强的感召力量与推动作用。愿景管理下的 文化诊断艺术亦有根本性转变,即考虑到理想和现实 之间的均衡,对校长和教师角色矛盾进行管理,从而 为文化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二、教育美学视域下中小学校长工作艺术的提升 路径
(一)多路径引导教师追求职业幸福感
1.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发掘职业幸福源泉 。教育 应该让学生得到快乐,在此之前,首先要使教师在专 业上得到快乐 。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在 某种程度上对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 但从 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的结果可以发现, 学校存在缺 少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现行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在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职业幸福的获取[14]。教师是 一所学校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前途,校 长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挖 掘教师个体潜能 , 使每一位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的 同时,能得到学校给予的人文关怀与成长机会,让教 师体会到校长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 , 从而对未来职 业充满信心。
2.努力打造阳光生态,筑牢事业幸福基石 。教学 场所不能脱离教育美学的审美而随心所欲地设定, 教师工作场域就像 一个微型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 衡有利于增强其工作安全感 。学校是教育实践中的 一个重要场所 , 校长理念传递须考虑教师和学生两 方面的调适 。 国内有关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成果表 明, 教师职业幸福感在职场乐趣和压力之间存在中 介效应 , 工作的快乐可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的压力 产生影响[15]。该研究结果还表明,工作场所乐趣和教 师的工作压力呈负相关 。 因此,中小学校长在管理 中要注重发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管理艺术 , 让教师置身于一个舒适、包容的心理环境中,特别要关注新 手教师、老教师的互动协作,增强其工作乐趣 。 当前 的教育环境日新月异 , 校长增强教师工作幸福感的 措施也须与时俱进。
3.着力实施科学管理,升华教师职业幸福。叶圣陶 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使中小学教师感到职业幸 福的管理艺术在于“管是为了不管。”真正有管理艺术 的校长应把尊重作为根本,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念,弘扬民主管理精神,实现师本管理[16] 。这要求校长 进行科学的管理, 即要求校长确立教育为本的思想, 而教育工作要靠教师高尚的职业理想才能得以丰富, 因此, 科学管理的本质是基于教师职业情感的管理, 它需要校长充满同理心、包容心并重视组织心理契约 的培育,鼓励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 同 时,校长应具备合作共赢意识,要与教师“ 同频共振”。 校长领导教师,不只是为了给他们的工作方向指点迷 津,更是为了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好的历练平 台,使其亲身体验教育工作的快乐。
(二)多维度推动教育资源流通和共享
1.树立“ 互联网+”教育观,支持区域资源流动 。 目 前,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 的现象,这就要求借助线上教育资源受益广泛、普及 迅速等优势 , 开发面向广大学生需求的教育资源平 台。中小学校长要重视“教育+ 互联网”的融合,打破资 源壁垒,建设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学习的智能教 育资源平台,包括与其他学校进行网络课堂的实时连 线和分享 , 城乡学校分享利用 AR、VR 新技术搭建的 沉浸式智慧学习环境 ,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以此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无边 界的教育管理环境。校长在探索学校数字化办学模式 与管理理念时 , 应兼顾地区间兄弟学校的资源均衡, 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地区资源,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 注入新活力。
2.提高信息服务意识,科学管理教育资源。当前, 与高校慕课 、超星尔雅等线上资源开发较为成熟的 现状相比,中小学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定位还 不够清晰,一些区域由于师资与设备不足,造成资源 开发受阻 。而校长是学校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 有科学的信息服务意识与质量观念, 对线上资源管 理具备共享与开放应用的格局和眼光 。 除了资源开 发不够集中 , 中小学线上教育资源还普遍存在单一化 、碎片化等问题 , 因此需要校长具备信息服务素 养,创建完善准确的智能推送与测评平台,让教育管 理工作更具艺术性与发展性 。线上教育资源的可流 通与共享的达成与资源供给保障机制密不可分,需 要校长具备服务意识,进而改善本地区教育资源的流 通与分享情况,完善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
3.注重信息前瞻意识,洞察教学资源流向 。信息 化教育资源动态瞬息万变 , 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既 要有辨别优劣信息的敏锐嗅觉 , 又要有信息化前瞻 意识 , 它具体表现为校长要具备对信息化教学研究 的洞察能力, 以及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未来发展动向 的魄力 , 同时还要针对教育资源走向扮演摆渡人的 角色 。形形色色的教育资源让教育工作者眼花缭乱, 因此,在教育资源管理中,校长须具备信息化治理与 协调的能力,在筛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注重统筹 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学校信息承载能力 , 更重要的 是,要考虑到资源有无推广价值,否则冗杂庞杂的资 料将使学校面临海量的工作 , 也浪费了与之共享资 源的学校的精力和时间,从而使教育工作出现重复。 校长还应该注意到“ 互联网+ 教育”并非两者简单相 加,而是两者深度融合,从而构成了教育资源流动形 式上的改变和革新,也就是形成了新的教育生态,由 此要突出“和谐共享”的信息前瞻意识。
(三)多角度增强校长文化诊断能力
1.校长应善于探寻育人性物质文化 。学校的物质 文化不只表现为校舍建筑外表,更暗含了学校环境设 计方式及其背后的艺术价值。物质文化以校园环境和 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为载体 。 比如,学校可将“ 博学笃 行,厚德载物”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环境建 设、文化教育设施等方面做足文章 。 中小学校长在进 行学校物质文化诊断时, 要通过大量表层的文化现 象,深入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动因、价值观和需要,这 样才能使其文化核心价值逐渐彰显。笔者在对校园物 质文化的观察中,发现了一大批主题丰富的教师和学 生艺术作品,它们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水平 。因此, 中小学校长要十分重视对教师和学生文化素质的培 养,多开展艺术文化活动,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文 化熏陶,进而获得良好发展。
2.校长应发展回归人本的制度文化 。一般在校期 间能看到的文化现象除了物质文化,还有行为、制度 等文化,这些文化现象也给诊断者提供了一些诊断线索,其中学校制度因其较为直观和稳定的特点,能轻 易引起诊断者的关注 。而在现实中,最富有文化内涵 的仍然是学校领导 、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产 物,这是因为唯有“ 人”才能成为学校文化真正的、最 基本的载体 。中小学校长的眼界是学校文化诊断者的 第一视觉,其眼界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文化内涵的深 浅[17]。从现代化管理的视角来看,制度并不是束缚教师 和学生自由的桎梏,它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更好 地为教育发展这一主体服务不断修正出来的 。 因此, 校长考察制度文化时,要从工具化、功利化的泥沼中 走出来,注重服务意识的人文关怀,让管理工作向人 性回归。
3.校长应乐于打造超越式精神文化 。中小学校长 作为师生行动的领航者,眼光要有时代性、前瞻性,无 论传统式精神文化还是超越式精神文化,主要目的都 在于让学生懂得自我超越 , 让教师懂得迎难而上,齐 心协力弘扬超越精神。超越式学校文化是一种以超越 精神、理念和独特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质[18]。 校长若有创建超越式精神文化的实力和素养,从某种 程度来讲,它可以起到陶冶师生的效果 。治理工作以 超越为思路,为教师和学生确立了超越意义上的概念 和主题,能让学校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奋斗精神 。 同 时 , 校长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与教师,从 而让整个集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精神与文化滋 养作用互相渗透,教师和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又可以 促进校长工作效能感的提高,让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 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与能力[19]。
三、结语
教育美学视角下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内涵丰富,而 如今“ 千校一面”是中小学的治理现状,对此,无论是 何种治校理念,都提出多元化的治校方向 。校长从事 学校的治理和领导工作 , 不论是考察教育质量现状, 抑或是诊断学校文化隐疾,都要有归纳梳理教育教学 行为和校园环境元素的能力,在能发挥作用的行动时 间和空间内,灵活运用多元化且符合教育审美秩序的 管理办法,抽丝剥茧寻找病原,从而对学校存在的种 种隐患做到对症下药,开展科学评估,以整治“千校一 面”之顽疾 。校长审美意识的缺失会让工作变成无根之木而难以发扬光大,把握并依循教育美学来远离机 械的制度,才能让中小学校长更加高效地发挥管理工作中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石训.领导科学十四讲[M].北京:中共中央竞技出版社,1992:77.
[2] 李茹,何光远,赵曙明.威权型领导是否会引发员工的越轨行为、 来自心理契约违背和个体自尊的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6): 29-39.
[3] 李刚吕,立杰.PISA2021 教师职业幸福感测评:框架与特点[J].中 国考试,2020(11):48-60.
[4] 邓涛,邵一笛, 叶梦新,等.教师社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 全国 33590 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22.9(1): 47-58.
[5] 熊华夏.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基本要素与发展路径—— 基于NVI- VO 11.0 访谈资料的实证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23(2):102-106.
[6] 曾永成.怀特海有机哲学环境论中的美学和生态思维[J].鄱阳湖 学刊,2017(3):46-56.126.
[7] 白云, 司莹,赵伯飞.管理美学的审美表现形式及其应用[J].经济 师,2018(9):31-33.
[8] 杨鑫,解月光,赵可云,等.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构建及发 展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4):34-40.48.
[9] 岳伟,苏灵敏.五个向度:新时期校长文化领导力的核心特质[J]. 教育科学研究,2022(6):66-71.
[10] 田晓伟.校长的资源意识及其生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 (5):7-9.
[11] 项红专,唐琼一,黄芳.校长培训视野下的学校文化诊断[J].中小 学教师培训,2018(9):24-28.
[12] 欧阳玲.卓越校长的六大核心素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8:85.
[13] 刘晶,余保华.表里结合:学校文化诊断方法探析[J].教育科学研 究,2015(4):44-47.
[14] 项红专,刘海洋 .学校愿景管理:意涵、价值及模式构建[J].教育 科学研究,2019(9):24-28.43.
[15] 柳海民,郑星媛.教师职业幸福感:基本构成、现实困境和提升策 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9):74-80.
[16] 杨德较. 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幸福管理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 人(校长参考),2021(12):11-12.
[17] 张森,毛亚庆.校长关心型领导对教师社会情感信念的影响:学 校氛围的中介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20(5):79-86.
[18] 冯永刚.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5(5):135-144.
[19] 孙茂文, 陈宇松.弘扬超越精神打造超越式学校文化[J].现代中 小学教育,2022.38(4):48-51.
通讯作者:谢念湘(1965— ),女,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临床心理 咨询与治疗,教育心理学 。(E-mail:xiexie100@126.co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