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创新研究 ——以河南省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16:56: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目前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后勤服务型岗位,简单重复的工作内容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故此,本文介绍了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并从必然性、实施途径、运营实例、实际现状等角度进行介绍,最后对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优点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创新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创新研究

         具河南省某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数据统计,该校在校生14000余人,农村学生占到73%的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3300余人,占到全校学生的23.5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有较大比例。这些贫困学生一方面要面临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窘境,另一方面还要面临求职就业过程中激烈的竞争环境,无疑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重压力。

一校勤工助学体系创新的必然性

(一)目前高校勤工助学面临困境


       1.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拓展力度不够,勤工助学岗位数量难以满足政策要求和学生需要。

        2.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行政助理、教研助理、后勤助理等多种类型,但工作性质以辅助型和劳务型为主,多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对于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功能有限,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讲也无法带来相应提高,吸引力不大。

        3.由于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在空间、时间和岗位要求上的存在差异,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用工部门都很难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容易造成管理机制涣散,工作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在工作中也难以得到指导和提高。

(二)创业型勤工助学的优势

         创业型勤工助学是以市场为导向,由学生自发的,形成创业实体,从而形成的勤工助学岗位。创业型勤工助学在做好经济保障、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与条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是“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的转变。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层面来看,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了导向,实现从“输血”型资助模式向“造血”型资助模式转变,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对于单纯体力劳动勤工助学形式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学生锻炼更高层次的工作能力,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在精神层面、能力层面都得到提升。

          2.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是学生勤工助学模式体系的创新。从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来看,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改变了传统勤工助学学生由老师被动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建立了有学生自我管理,由老师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以更贴近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激发勤工助学学生主观能动性,更主动的学习更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缓解学生对于重复工作的懈怠以及对未来的恐惧,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实现技能上和思想上的双重育人效果。

二 大多数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

(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勤工助学体系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尽管注重勤工助学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勤工助学部门,缺少完善的勤工助学体系,使高职院校实践活动效果并不理想[1-5]。大多数高职院校建勤工助学相关工作都归纳于学生处部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处部门要管理多个内容,工作人员并不具备勤工助学专业指导的水平与理念,且工作人员不能投入大量的精力致力于勤工助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缺少有效地管理,无法贯彻落实勤工助学相关制度,导致勤工助学相关工作缺少连贯性,并不能保障勤工助学工作顺利进行,降低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有效性,使大多数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相关工作过于形式,无法深入发展,阻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建设发展。

\

 
(二)缺乏勤工助学岗位

         高职院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30%左右。大多数贫困学生都希望加入勤工助学中,以期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岗位有限,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根本要求[6-7]。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勤工助学建设中,只重视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忽视勤工助学岗位的作用,使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岗位主要以体力劳动型岗位为主,缺少技术开发等岗位,片面的勤工助学岗位,无法体现勤工助学岗位的层次性与均衡性,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但是缺少专业性学习,无法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高职院校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时,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专业、实际情况等特点,使勤工助学难以深入发展。由于大学生受年龄的影响,使各个年级的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认知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盲目的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难以发挥大学生的有利条件,不利于大学生均衡发展,没有体现勤工助学的作用价值,大学生盲目的投入到勤工助学的岗位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难将学习与工作处理好,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业。

(三)缺少上岗培训环节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上岗培养,使学生缺乏对岗位的认识,不了解岗位的具体职责,由于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劳动纪律观念,缺少工作责任意识,使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与发展。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充分了解勤工助学活动的真实内涵,使学在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时很难融入到活动之中,阻碍勤工助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贫困学生对勤工助学还抱有依赖心理,阻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

(四)校外基地建设缺乏开发力度

          现阶段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问题日益彰显,社会中较为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中主要就是家教服务、推销、发传单等工作岗位,但是受工作岗位数量的限制,难以满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根本需求,而由于推销、发传单等工作缺少稳定性,难以保障学生收入。高职院校在校外基地建设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难以将勤工助学基金转化为生产资本投入到生产建设中,无法保证校外基地的稳定,故此限制了高职院校助学工作的发展建设。

三 业型勤工助学实施路径

(一)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教育


         结合校内外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实践资源,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育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用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意识发现问题,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建立创业型勤工助学保障机制

        一是机构保障。高校应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孵化园或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管理条例、扶持政策、指导服务细则和项目评估标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是经费保障。高校通过勤工助学专项经费或社会捐赠,设立创业型勤工助学专项扶持资金。

       三是人员保障。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的开展需要创业导师、专业指导老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团队共同参与。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岗位分配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型与智力设计型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胜任体力劳动型工作,而智力设计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勤快助学工作可以实现分层岗位工作制,由于低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不久,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技能与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体力劳动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对于高年级大学生而言,由于自身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智力设计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进而拉开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层次,使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有序进行。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还要陪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觉精神,高职院校靠站勤工助学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学习中,有利于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了解社会就业的根本方向,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

 
四 业型勤工助学组织实例

        河南某建筑类职业院校新媒体工作室是学生自主管理,由党委宣传部负责指导,有组织性、有纪律性的创业型勤工助学组织。目前新媒体工作室设有运营部、采编部,技术部三大部门,总计15个勤工助学岗位,其中13名任职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11]。

        新媒体中心以新视角、新想法、新未来为宗旨,充分发挥组织特性,以新浪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校园新闻、动态信息进行宣传和报道,同时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以此增加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校园生活。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现已覆盖了学校90%的师生,搭建了畅通信息渠道,形成舆论影响[12]。

       目前,该新媒体工作室正在为两家礼品公司设计并运营商品公众号,每月运营费用和产品提成约1500元左右,为学生增加了收入;由于业务拓展需求又新增了3个勤工助学岗位,而且在实践工作岗位中专业水平上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中加入创业型勤工助学新型模式,通过学校搭建平台、教师给予指导、学生自主运营,形成“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突破了被动“输血”型资助方式,为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资助工作的多样化发展。

        在创业型勤工助学中,可通过创业团队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勤工助学岗位,来满足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的需要,这样就可以提高资助资金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助资金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学生,有利于勤工助学工作的长期、连续和可持续开展,也有利于学校对勤工助学进行有效、规范的管理,真正做到把资助带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创业型勤工助学采用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运营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完全根据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来寻找岗位,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血”式的动态资助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经济资助;在工作岗位中,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 结语

        综合来讲创业型勤工助学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同感,不断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闯敢拼、自强不息业精神,使其毕业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超逸,王青.浅析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状及改革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38.
[2]郏宁扬.责任伦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体系研究[J].文教资料,2016(7):108-109.
[3]刘艳.完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3(2):47-48.
[4] 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02):38-39.
[5]刘彦.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03):8-10
[6]赵国婕,乔锦忠.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27-28.
[7]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03)67-70.
[8]郭振宇,方芳.高等学校资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以“六个结合”推进受资助学生的后期教育管理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5(1):97-99.
[9]沈书生.形态视角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65-69.
[10]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18-21.
[11]杨兴来.浅谈如何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8(12):41.
[12]李洪臣.由主导变引导——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7(9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