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赋予学生探究者的新身份和角色,使其通过个人、合作等方式,自主经历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最终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新课标要求,敢于打破固有教学模式束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和机会,引领其在主动探究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梯形的面积”教学实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路径展开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梯形的面积,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的理念,呼吁教师摒弃“独霸课堂”的做法,积极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采用“口述传授”和“题海战术”的方式,学生则跟随教师的节奏,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变得只会“死记硬背”和套用公式。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学观念和组织模式,以多渠道、多维度、多层面的原则,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
新课标强调“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重中之重。
自主学习与“灌输式”学习方式相对,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教师“口耳相传”转变为“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能力,包括: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自主思考等,这些能力精准反映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契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也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有助于塑造崭新的学习氛围。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师生、生生沟通和交流随之增强,在班级内形成了良性课堂氛围。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逐渐从被动探索过渡到主动探究,且在相互帮助和纠正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学习氛围。在这种良性学习氛围影响下,学生学习逐渐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往,学生始终停留在被动接受状态下,难以感悟数学魅力,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会在主动探索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学生产生强烈成就感,产生强烈学习自信心,并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最后,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基本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始终停留在浅层阶段,难以获得综合性发展。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方式参与知识探索,促进数学思维、学习能力综合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为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路径展开深度探究,本文以“梯形的面积”教学实践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1.科学设计自主学习目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是某一节课所要达成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也蕴含着教学基本走向的把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同时,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确定教学评价维度的落脚点。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首先应科学设计自主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原则一,全面性。鉴于新课标要求,应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综合性发展,使其涵盖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原则二,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倡导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目标时,应确保其清楚、确切地反映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程度。因为只有保证自主学习目标的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学生才能高效完成自主学习要求;否则,一旦目标含糊不清、操作性弱,就会导致自主学习模式流于形式。
在“梯形的面积”自主学习中,遵循上述原则,为学生设计以下自主学习目标:①自己动作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②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讨论、分析等活动,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并在学习中发展自身空间观念;③在自主探究中感悟图形和几何内容的趣味性,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这一自主学习目标不仅聚焦梯形面积公式,也蕴含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契合了新课标要求。这三项自主学习目标非常具体、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有效保障了自主学习的开展。
2.基于情境唤醒自主探究欲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对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进行训练,而在于激励、开发没有存在的心理机能。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应以“激励、开发未存在的心理机能”为首选,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同时,基于建构主义者研究结果,以及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唤醒小学生自主探究动机时,必须科学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情境:王伯伯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他想要将其平均划分为两块,其中一块种蔬菜,另外一块种玉米。你能帮助王伯伯吗?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多数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知识,采用了连接对角线的方式进行划分。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种新的平均分方法(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这两块地一样大?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提出了:只要两块地的面积一样大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接着,教师持续进行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平行四边形底为8m,高为6m,划分之后每块土地的面积为多少?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每一块土地的面积为24cm2;接着展示课件,明确了经过划分之后,梯形的上底为3 m,下底为5 m,高为6m,应该如何求出其面积?引领学生持续进入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实际生活常见现象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自主学习,并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3.合作探究完成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遵循这一要求,给学生提供自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其在操作、思考、交流中,高效完成自主学习目标。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高效达成自主学习目标,借助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首先,结合上述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准备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载体,自己动手拼一拼,看其能够拼成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交流,形成了不同的拼接方法,将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为同一个熟悉的图形,最终在熟悉图形面积的计算中,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最终从平行四边形的角度上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过操作、猜想、验证过程,最终完成既定学习目标。
其次,持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一个梯形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只有一个梯形,那么之前推导出来的公式还成立吗?学习小组再次展开讨论,将其拆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或者将其割补成为三角形等,最终通过拆分、割补等转化,再次围绕梯形的面积进行探究,并对求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转换角度,学生再次通过小组学习,完成了自主学习目标;另外,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开拓自身思维,真正落实自主学习教学目标。
最后,基于上述自主学习结果,教师带领学生对“梯形的面积公式”展开总结,并经历回顾—反思环节,内化相关知识,领悟梯形面积探究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真正提升自主学习效果。
4.基于实践活动升华自主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得知识并非数学学习终点,而是促进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为了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为学生提供针性的实践练习,使学生在知识迁移和应用中,促进知识内化,真正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待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坚持“由易到难”原则,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练习题目。
这一阶段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也是对自主学习知识进行巩固、内化的过程。这照顾到班级内所有学生实际情况,班级中学困生、学中生和学优生,均可在针对性练习中,促进自主学习知识的巩固、内化。同时,学生在实践练习中,自身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也随之提升,达到真正强化自主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宗坡.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3):85-86.[2]丁羽.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1(3):68-70.
[3]潘云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3):93.
[4]叶建雄.精心设计导学单,着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梯形的面积》为例[J].福建教育,2020(31):39-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