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审美教育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融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19 14:24: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 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 文章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 首》为例 , 提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的 教 学 策 略 , 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审美教育意识 , 对古诗词蕴含的音乐美 、意境美元素 加以合理利用 , 推动古诗词教学的优化创新 ,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关键词 : 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融合

  《义务教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2022年 版) 》明 确 指 出 ,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 会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具 和 信 息载体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 背景 下 ,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 性相统一 ,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 时 , 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 使他们能够形成高雅的 审美情趣 。在古诗词方面 , 其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 情感以及工整而细腻的结构为融合审美教育提供了 着力点 。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 , 需要发掘 古诗词的独特 审 美 价 值 , 以 此 塑 造 小 学 生 健 全 人 格 , 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

  一 、挖掘古诗词审美元素 , 强化古诗词审美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 古诗 词的起源与人类的生存活动存在密切关系 , 诗词的 韵律 、节 奏 源 于 古 人 劳 动 时 起 伏 、 间 歇 的 劳 动 呼 声 。 随着语言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发展 , 赋予了古诗 词丰富 的 审 美 元 素 , 可 以 概 括 为 音 乐 美 、 意 境 美 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 教师可对此加以深入挖 掘 , 实现审美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 潜移默化 地影响小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建构与形成 。

  1. 挖掘 “音乐美 ”, 增强审美体验

  中国 “音乐 ”的发展历史极为久远 , 在文字尚未 产生之前 就 已 经 形 成 了 简 单 的 “音 乐 ”。文 字 出 现 后 , 古诗词得到蓬勃发展 , “音乐 ”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古诗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 , 产生了大量具有深远影响 、蕴含传统文化的韵文 。教师可根据古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关 系 , 借 助 其 中 的 “音 乐 美 ”元 素 ,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 感受其审美情趣 。

  (1) 节奏美

  古诗词的节奏是其独有的语言形式决定的 , 古诗词的语言形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一是古诗词字数整齐划一 , “绝句 ”和 “律诗 ”通常为四句和八句 ,每句为五个字或七 个 字 , 分 别 称 为 “五 言 ”“七 言 ”。因古诗词的语句数量和字数基本固定 , 在吟诵或歌唱时 , 停顿的次数便可整齐划一 , 进而让古诗词形成了特有的规律 。例如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其中杜甫的《绝句》便是 “五言 ”古诗词的代表 ; 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以及曾几的《三衢道中》则是 “七言 ”古 诗 词 的 典 型 。 在 教 学 中 , 教 师可亲身范读 , 让学生体会 “五言诗 ”和 “七言诗 ”的节奏 美 。 在 吟 诵《绝 句》这 首 五 言 诗 时 , 需 要 体 现“一句两顿 ”: “迟日 —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泥融 —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而在诵读《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时 , 可采用“2—2—3”的 “一 句三顿 ”的 停 顿 方 式 : “竹 外 —桃 花 —三两 枝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梅 子 —黄时 —日日晴 , 小溪 —泛尽 —却山行 ”。

  范读需要读出古诗词的节奏感 , 注重音节之间的顺滑衔接 , 让 学 生 从 中 感 受 古 诗 词 诵 读 时 的 整齐 、流畅 , 体验古诗词的节奏之美 。这样不但有利 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 还能实现审美教 育的无痕渗透 , 促进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 。

  (2) 韵律美

  汉字的 发 音 通 常 由 两 部 分 构 成 , 即 声 母 和 韵 母 , 具有相同韵母的字应用到古诗词的句尾 , 形成 “韵脚 ”, 进而赋予了古诗词 “押韵 ”的特点 , “韵 ”则 成为古诗词 格 律 的 基 本 要 素 。 例 如 , 杜 甫《绝 句》 一诗 “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中的 “韵脚 ”为 “香 ” 字 , 其韵 母 部 分 为 “ang”; 而 “泥 融 飞 燕 子 , 沙 暖 睡鸳鸯 ”中的 “鸯 ”与 “香 ”字具有同样的韵母 , 同样 发“ang”的 读 音 。 教 师 可 引 导 学 生 大 声 朗 读 古 诗 词 , 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 “音韵 ”, 体 验古诗词韵律中的和谐之美 。

  此外 , 古诗词文字运用甚是考究 , 诗词中平仄 运用具有一定格式和规律 , 形成古诗词的格律 。所 谓 “平仄 ”, 指的是诗词中文字的声调 , 古汉语中通 常将汉字分成四种声调 , 除了 “平声 ”之外 , “上声 ” “去声 ”“入 声 ”统 称 为 “仄 声 ”。例 如 , 《三 衢 道 中》 一诗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 , 小溪泛尽却山行 ”诗句中 所用的是 “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平仄仄仄平平 ”。

  在古诗词学习中 ,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 , 虽 然对古诗词格律理论了解不多 , 却可通过 “听 ”“读 ” 等行为获得感 性 认 知 。 教 师 可 事 前 录 制 古 诗 词 诵 读 , 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加以播放 ; 亦可组 织学生跟读 , 让学生关注其中的平仄交替规律 , 体 会诗词语句中音调的抑扬顿挫质感 , 体验旋律的优 美 , 从而受古诗词音乐美的熏陶 。

  2. 挖掘 “意境美 ”, 增强审美想象

  古诗词是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 , 他们在诗词创 作中追求“意”与 “象 ”的融合 , 重视 “寓情于景 , 情景 交融”的审美意象创造 。 因此 , 不同的古诗词能够表 现出不同的意境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发掘其 “意 境美”, 引发学 生 无 边 无 际 遐 想 , 让 其 受 到 美 的 熏 染 , 进而达到审美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目的 。

  例如 ,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诗人在诗词创 作中用了一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 ”, 便营造出一 幅桃 子相称 , 红绿掩映的景象 , 稀疏的翠竹无法遮掩摇 曳多姿的桃花 , 人们透过竹林望去 , 能够看到桃花“粉红 ”的色彩 , 进而学生会产生无限联想 , 自然而 然将桃花和翠竹的色彩进行对比 , 不仅可以感受到 古诗词中 透 露 的 “春 ”的 信 息 , 还 能 体 会 诗 词 中 的 “色彩美 ”。又如 , 杜甫《绝句》一诗 , 描写的是早春 时节的景象 , 诗人杜甫援引了《诗经 · 七月》中 “春 日迟迟 ”, 指代着 “春 天 ”, 并 以 “迟 日 ”引 领 整 首 诗 词 , 让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融为一体 , 勾勒出 一 幅 色彩明丽 、 山清水秀的春色图 。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在诵读整首诗词 , 在整体感 受诗词物象的基础上 , 进行逐句 、逐 词 细 致 解 析 , 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将一 幅幅画面连接起来 , 将学生 带入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中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 入理解古诗词内容 , 体会诗人融入字里行间的深邃 情感 , 还能将学生的审美认知提升到更高层次和境 界 , 激发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


\

 
  二 、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 , 优化古诗词审美教学

  《义务教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2022年 版) 》提 出 义 务教育语文教学要 “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 奠基作用 ,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 ”。古 诗 词 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需 要与语文课程根本任务相 一 致 。在古诗词教 学 中 , 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 根据学生基 本特点优化教学策略 , 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 教 育 , 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

  1. 结合学生 “直观形象性 ”心理特征优化教学

  小学生年龄尚小 , 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 , 而 对直观 、形象的具象信息感知十分敏锐 , 表现出直 观形象性强的心理特征 。教师可根据学生这 一 特点 展开教学 , 将学生的感官机能充分调动 , 引导学生 进入兴奋状态 , 对古诗词中蕴含的审美元素深刻感 知 。例如 , 在《绝句》诗词教学中 , 教师可以利用现 代教育技术从网络上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 , 在教学前进行播放 , 同时 , 利用多媒体播放与 “春 ” 有关的轻音乐 , 如《春江花月夜》《幽兰逢春》等 , 将 学生带入春天的直观情境中 。在此基础上 , 教师范 读 , 引领学 生 大 声 诵 读 , 利 用 “视 ”“听 ”“读 ”等 活 动 , 将学 生 多 种 感 官 充 分 激 活 , 令 其 对 古 诗 词 的 “意境美”“音乐美 ”形成全方位体验 , 引起学生审美感知 , 从而融入审美教育 。

  2. 结合学生 “奇特兴趣性 ”心理特征优化教学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与生俱来 , 具有趣味性和新鲜 感的事物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此阶段学生想象力 极为丰富 , 他们想象空间十分开阔 , 总是天马行空。 教师可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优化古诗词教学。

  例如 , 在《绝句》教学中 , 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直 观情境和音乐情境 , 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 , 了解诗 词大意 , 感受春天之美 。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 图 , 说一说诗词中描绘了哪些事物 , 如迟日 、江山、 春风 、花草 、燕子 、鸳鸯等 , 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 中的具象信息 。在此基础上 , 将学生分组 , 引导学 生在画 一 画活动中通过 集 体 讨 论 , 汇 聚 集 体 智 慧 , 利用画笔将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表现出来 , 看哪个 小组画得更 加 生 动 、形 象 , 展 示 的 画 面 更 加 精 准 。 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中 , 引导学生进行互评 。

  这种教学方式巧妙将古诗词与美术教学有机结 合起来 , 消除学科界限 , 将跨学科教学引入语文课 堂 , 令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有 “新鲜感 ”和 “趣味 性 ”, 进而提升古诗词审美教学效果 。


\

 
  三 、依据古诗词教学内容 , 变革古诗词教学手段

  《义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22年 版) 》强 调 ,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 境 性 和 实 践 性 , 促 进 学 生 方 式 变革 ”。教师可依据古诗词教学内容 , 从学生生 活 实际出发 , 设计富有挑战性特点的学习任务 , 促进 学生合作探究 ,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教 育 , 提升古诗词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 达到 “以美育人 ”的教学目的 。

  例如 , 在《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教学前 , 教师 可从网络上搜索《惠崇春江晚景》歌曲 , 下载后在古 诗词课堂教学中进行播放 , 引导学生学唱 。古诗词 自身具有丰富的 “音乐美 ”元素 , 合辙押韵 , 富有节 奏感和韵律感 ; 而歌曲则是源于生活的 一 股清 流 , 能够沁 人 心 脾 , 令 人 陶 醉 。 将 古 诗 词 与 歌 曲 融 为 一体 , 能够让两者之美相得益彰 , 达到 “1+1>2” 的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让古诗词教学更加轻松 、有 趣 , 迎合了小 学 生 天 真 、 快 乐 的 个 性 , 让 学 生 在 “乐学 ”的同时 , 受到古诗词和歌曲的双重感染 , 体 会古诗词的 “意境美”“节奏美 ”和 “韵律美 ”, 提升学 生美学修养 , 优化学生审美品质 。教师可在学生学 会 “唱古诗 ”的基础上 , 鼓励和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 中对本课《绝句》《三衢道中》两首古诗词进行创编 ,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 组织学生进行 “说唱古诗词 ”会 演 , 进行创编成果展示 。

  通过对古诗词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变革 , 将古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 , 实现了跨学科的教学融合 , 从而实现了多重教育效果 。首先 , 这种方法使得古诗词教学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状态 ,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促进了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其次 , 古诗词的说唱融入了 学 生 的 生 活 , 成 为 他 们 日 常 的 一 部分 ,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最重要的是 , 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体会和探索古诗词与音乐的美妙之处 , 进而提升了他们的美学素养和创造美的 能 力 ,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1] 刘毓容 . 小学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方式方法[J] . 语文建设 , 2020(20) : 74- 75.

  [2] 方麟 .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J] . 语文建设 , 2020(24) : 23- 25.

  [3] 刘秀珍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3(S1) : 164- 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1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