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课后服务课堂 效率的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19 14:21: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地推广应用,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为达到减 负增效的目的,在基础教育领域拓展的全新教育阵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是紧跟信息时代教育的步伐和形 势的必然选择,重视课后服务的创新教学能够为教学工作顺利回归课堂,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做好充足的保障。科学是一门涉 及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学课程的课后服务环节,能够促进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有效提高学 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以课后服务的定位和价值为切入点,重点对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课后服务课堂效率的措施进行探究。

  课后服务是由于家长下班时间与 孩子放学时间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的一 种社会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 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立足 于课后服务本身,积极创新课后服务 模式,充分发挥课后服务对于课堂教 学效果的辅助作用和价值,是当前教 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小学科 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 重要途径,加强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 课后服务的应用,构建科学学科的网 络课后服务平台,完善课后服务工作 机制,建立信息技术一体化课后服务 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后服务课 堂情境,根据学情合理安排课后作 业;打造开放的课后服务课堂,利用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设置 多元化课后服务项目,充分拓宽小学 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路径;采 用多元化智能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课 堂教学效果,为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质 量的提升以及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 展保驾护航。

  一、课后服务的定位与价值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 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 旨在为解 决双职工家庭接送难的问题,促进小 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课后服务的定 位是民生工程,在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之内,却又区别于义务教育,是带有 公益性和公共性质的社会活动。本文 主要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内课后服务展 开论述,从字面上看,校内课后服务 就应该单纯在校内开展,其实并不尽 然,校内课后服务的实施场地也可能 是校外的社会场馆,如少年宫、实践 基地等等。课后服务对于学生的价值 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 成长,其次,在课后服务的现实价值 上,校内课后服务是学校对于解决双 职工家庭接送难问题的主动担当,也 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重要政策工具。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课后服务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基本原理,使其促 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本体价值得以 广泛宣扬。课后服务的存在是科学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自控 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教育回归 正常轨道,提升国家综合教育实力的 有效途径。
\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课后 服务的意义

  科学是一门涉及众多领域的综合 性基础学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 后服务环节都倡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式学习,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往往会涉及很多科学实验,其中不乏 操作困难或者耗时较长的实验内容, 在课后服务环节深入展开对以上类型 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对小学生科学素 质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 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下逐 渐被引入到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 行科学课程的课后服务,能够将复杂 的实验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模拟操作, 极大地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反复多次 的观看演示,也预留了充足的时间供 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保障实验课程课后服务的课堂效率得到有效的 提升。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课后服务 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科 学课后服务课堂的高效管理。首先,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简化了科学课后 服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家长、学生、 教师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通过线上 网络平台的统筹管理,明显提升了科 学学科课后服务过程中各类信息流转 的效率,有效降低了课后服务主管教 师的管理负担,充分提升了科学课后 服务课堂效率。其次,信息技术的融 入实现了对科学课后服务的资源整合 优化,借助网络上多元的教学资源,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 了科学学习的内容和范畴。通过信息 技术构建科学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 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教学,使课后 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 保障了科学课后服务的质量。最后,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后服务的有机融合, 能够兼顾学生的各类兴趣爱好以及技 能特长发展,设置丰富多样的特色课 后服务课程,助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课程的课 后服务,让课后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课 后托管,解决接送难题的活动,而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兴 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的重要民生工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课后 服务课堂效率的措施

  (一)构建网络课后服务平台,完 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


  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课后 服务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互联网信 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建立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信息平台, 能够将教育管理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整合到一起,促进课后服务的信息化 高效管理。课后服务一站式信息管理 平台是依托于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后服 务管理的重要载体,平台的使用主体 可以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或 者是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了实现在教 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顺畅、便捷地进 行信息传递和数据传输,可以单独开 发移动端功能,针对不同使用主体侧 重开发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板块,促进 科学课后服务的信息化高效管理。完 善科学课后服务工作机制,不仅是要 在课后服务的时间辅导学生高效地完 成家庭作业,更要深入分析课后服务 的价值,在课后服务环节打造第二课 堂,一方面减轻家长的教育负担;另 一方面也能对小学生的学习加强规范 和引导,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 提升。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共涉及七个课时 的内容,记录了植物生长变化的全过 程,整个单元课程时间跨度大,为了 更好的引发小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 的兴趣,可以利用网络课后服务平台 设计一个课后打卡活动,让小学生在 植物生长的每个阶段拍下对应的照片, 并记录日期以及自己对植物生长变化 的感受,最终在课程结束时,统一汇 总制作成植物生长变化的组合图或者 小视频。从植物在种子时的状态,到 种植、生根、发芽、幼苗期、生长期、 开花结果最后到收获,网络课后服务 平台可以完整地记录整个过程,让小 学生在回忆整个学习过程时充满了成 就感。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根 据学情合理安排作业

  课后服务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针对 性,尤其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后 服务,更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 况进行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安排,并以 此为基础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作业设 计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高质量 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 活动,并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地补 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后服务课堂 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 习状态,沉浸式地完成作业内容,拓 展学习的思路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以“工具和机械”这一单元最后 一个课时“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为 例,科学这门学科的家庭作业以动手 操作为主,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立 足于课堂教学进度,综合学生在课堂 中的表现,坚持拓展性和基础性的作 业设计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作 业,利用课后服务的作业完成过程全 面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完 成后的课后服务环节,利用多媒体技 术在课后服务的课堂中创设一个具体 的情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对自行车上的每 一个部位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拆解,导 致很多学生对于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都有什么掌握得并不牢固。因此,在 课后服务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辆自 行车和部分工具,同时在网络上下载 好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拆解视频,并 进行播放,邀请同学们一边参照视频 内容,一边动手操作,仔细地观察自 行车上简单机械的构成,最终得出结 论: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齿轮、链 条、轮轴和杠杆等。

  (三)打造开放课后服务课堂,利 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

  小学科学的教学并不应该只局限 于课本教材之中,也要适当地为学生 补充课外的一些科学知识,重点将与 课本练习密切的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 识对学生进行讲授,基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事实,课后服务环节就很好 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打造开放的课后 服务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的 教学资源引入到科学课堂中,有利于 学生科学视野的开拓,也能对课堂教 学进行有效地补充。

  例如,在“天气”这一单元的第 三课“温度与气温”,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重点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们展示 不同物品的温度变化,使用温度计测 量室内的温度,或者准备一杯热水、 一杯冷水,分别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 测量,然后再将两杯水慢慢混合,逐 一测量温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温度 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当同学们看到南 极冰天雪地的低温天气和热点艳阳高 照的高温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可 以引导学生们对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 技术向学生展示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和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曲线,对影响气 温变化的因素进行思考和汇总,开阔 小学生的科学视野,对课堂所讲的教 材内容进行有效地补充。打造开放的 科学课后服务课堂,为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课堂教学的补充提供了平台,极 大地补充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促进科学课后服务效率和教学质量的 不断提升。

  (四)设置多元课后服务项目,拓 宽知识学习积累路径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课后服务的价 值,在课后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必 须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全程参 与,运用信息技术平台的丰富资源结 合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设置多元化 的课后服务项目,能够有效地拓宽小 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路径。 课后服务是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小学科学课程 的知识获取和积累路径并不唯一,多 元化课后服务项目的设置就是围绕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小学生对科学 知识的获取提供更多的选择,以菜单 式课后服务项目为基础,引入趣味化、 实践性的特长课后服务项目,鼓励学 生自主进行选择,能够有效地调节学 生的身心,提升学习兴趣,进一步拓 宽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路径。

  例如,在“时间的测量”一课中, 为了让小学生明白“时间有时指某一 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的科学概念, 了解可以借助自然界内有规律运动的 事物进行时间的估计的方法,在课堂 上通常借助时钟这个教具,帮助同学 们感受时间的流逝。在课后服务环节, 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的丰富资源,为 学生设置多元化的课后服务项目,如: 播放一段音乐进行计时、邀请同学背 诵一首诗歌进行计时、展示学生们百 米赛跑的视频录像和用时记录来感受 时间的科学概念等。时间的测量科学 概念并不是只能通过时钟测量这一种 途径获取,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利用 信息技术设置多元化的课后服务项目, 供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完 善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全面提升 科学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

  综上所述,课后服务是一项系统 性、规模性的教育服务民生工程,信 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中的应用 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课后服务 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课程教学的效果,构建小学科学网络 课后服务专属平台,完善课后服务工 作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服务情境,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后服 务作业,打造开放的课后服务课堂, 利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设置多元化 课后服务项目,拓宽科学知识的学习 积累路径,采用多元智能评价体系, 对科学课后服务效果进行客观、公正 的评价。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后服务课 堂中的应用,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以 及学生的成长发展都具有相当积极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 郝丽婷 . 小学课后服务创新对 策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2. 8(16):193-195.
  [2] 陈春铭 , 刘欣 . 激励与赋能: 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2.35(08):83-86.
  [3] 张保平 . 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 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甘肃教育 研究 ,2022(7):29-31.
  [4] 赵强 , 王丽丽 , 何玉鸿 . “双 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实 施困境与突破策略 [J].教育理论与实 践 ,2022.42(8):3-6.
  [5] 杨波 , 温馨 . 厦门市湖里区试 点小学延时服务政策的思考 [J]. 管理 观察 ,2019(22):79-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1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