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语文教与学结合方法思考— 以《阿 Q正传》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18 14:26: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 , 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高阶思维培养 , 教学创新迫在眉 睫 。 高中语文教师要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 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自主领悟 , 锻炼学生语文思维 , 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 让学生由 “学会 ”变为 “会学”“乐学 ”,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站在教师视角上 , 语文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 能力的过程 ; 站在学生视角上 , 语文学习是构建知 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 由此可见 , 语文教与学是两 个重要部 分 , 二 者 相 互 影 响 , 相 互 促 进 , 不 可 分 割 。新课标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 , 必须优化 课程结构 , 精选课程内容 ,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 把握 教 与 学 的 深 度 和 广 度 ,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 在高中语文 教 学 中 , 教 师 应 该 深 刻 思 考 教 与 学结合的 方 法 , 既 要 给 学 生 带 来 良 好 的 学 习 体 验 , 还要 增 强 整 体 语 文 教 学 效 果 , 实 现 教 学 相 长 。本文以《阿 Q正传》为 例 , 通 过 五 个 方 面 展 开 的教与学结合方 法 分 析 , 希 望 给 广 大 高 中 语 文 教师提供借鉴 。

  一 、教师开展文章背景分析 , 增强学生的理解 能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高中 生 所接触到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无病呻吟 , 而是作者 情感的凝结和社会现实的写照 。教学时 , 教师要转 变传统长驱直入的教学方式 , 应将文章的背景分析 摆放到教学重要位置 ,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时代背景 及作者人生经历 , 理解文本内容 , 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 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文章主旨 。特别是在教学一些写作年代较为久远的文本时 , 教师更要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 , 预先为学生呈现写作背景 , 以背景资料为阅读铺垫 , 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 距 离 ,帮助学生更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 。
\

  以《阿 Q正 传》为 例 , 这 是 鲁 迅 先 生 的 一 篇 白话小说 , 作者用深刻犀利 、剖 根 揭 骨 、冷 嘲 热 讽 、言简义丰的写作方式 ,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 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 教师可以以背景分析作为课堂导入 , 先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 , 并借助图片或相关影像为学生呈现鲁迅的样貌 , 引导学 生 从 视 觉 感 官 感 受 作 者 的 人 格 魅力 , 从而走近作者 。接着联系史实 , 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状 , 使学生认识到阿 Q不 仅 是 一 个 人 , 也 是 辛 亥 革 命 时 期农村生活的一 面镜子 , 是旧中国劳动人民努力生活的真实写照 , 也 是 中 国 近 代 民 族 被 压 迫 的 历 史 缩影 , 从而触动学生内心 , 让学生带着同情 、愤慨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高中生思维活跃 , 经常会对文本内容产生疑问 , 这时 , 教师可以适时穿插介绍背景资料 , 帮 助 学 生 释 疑 解 惑 。 比 如 , 在 分 析 阿 Q这个人物形象时 , 很多学生认为他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 ,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 甚至怀疑作者“胡编乱造 ”, 这时介绍阿 Q这 一 人物形象的来源 ,告诉 学 生 阿 Q 这 个 人 物 形 象 并 不 是 虚 构 出 来 的 , 而是有 两 个 原 始 模 型 : 一 个 叫 谢 阿 桂 、一 个 叫 阿 有 , 并为学生讲述两兄弟的故事 , 帮助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鲁迅先生创作《阿 Q正传》的意图 。

  二 、教师引导品味文章语言 ,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文章的价值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中 实 现 的 。 在语文 教 学 中 , 教 师 不 仅 要 让 学 生 读 通 、读 懂 文 本 , 还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精练的语言进行品味 , 身 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优美意境 , 体会作者思想情 感 , 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

  《阿 Q正传》有 着 生 动 有 趣 的 故 事 情 节 , 作 者 用简短 、诙谐 、幽默的语言文字塑造了 血 肉 丰 满 、 栩栩如 生 的 阿 Q, 让 人 读 后 不 禁 又 爱 又 恨 。 阿 Q 身上最鲜明的个性就是精神胜利法 , 可以让学生将 描绘精神胜利法的词语画出来 , 细细品读这些词语 的内涵 , 研 究 人 物 鲜 明 个 性 , 体 会 “喜 剧 的 外 套 , 悲剧的内核 ”。有些学生语文基础差 , 他们品味 文 章语言 吃 力 , 教 师 可 以 提 出 引 导 性 问 题 , 让 学 生 一边思考 , 一边捕捉语言中的隐含深意 , 从而找到 学习动力 。 比 如 , 阿 Q 因 进 过 城 而 “更 自 负 ”, 又 “鄙薄城里 人 ”, 这 表 现 了 阿 Q怎 样 的 心 态? 阿 Q “十分得意的笑 ”, 酒店里的人 “九分得意的笑 ”, 这 是怎么回事? 课 文 共 有 五 次 描 写 阿 Q 打 人 或 被 人 打的情形 , 那么这五次分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 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 他们能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 题进行深度阅读 , 不仅能体会到白话文小说的语言 特色 , 也能抓住阅读小说的灵魂 , 从而提高自身的 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人物 、环境 、情节是构成小 说的三要素 。《阿 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 小说 , 具有小说的特点 ,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鉴赏 , 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 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 深入研究 , 从情节入手分析阿 Q性格形成的过程 , 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社会环境 、 自然环境对阿 Q性 格形成的影响 , 让学生找出并品读文本中生动的心 理描写 , 引导学生多角度 、更深刻地认识阿 Q。

  三 、教师布置实践表演任务 , 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习语文需要做到理实结合 , 将掌握的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 丰富学生情感 , 带领学 生在真 、善 、美的海洋中遨游 。教师通过开展合作 学习的教学方式 ,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 识 , 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 , 快速突破语文重难点 。

  比如 , 可以将《阿 Q 正 传》改 编 成 课 本 剧 , 让 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 , 将课本剧表演出 来 , 进一 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趣味性 , 使学生学会 鉴赏小说 。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喜欢表演 , 他们不仅 能够将文章中的语言完美地展示出来 , 还能够加入 一些个性化的表情和动作 , 使课本剧引人入胜 , 提 升语文教学效果新高度 。教师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将 学生的表演过程录制下来 , 制作成微课视频 , 与学 生共同观看 , 强化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阿 Q形象有更全面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 为宽松 、 自由的学习空间 ,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 大 胆想象 , 创编 “阿 Q新传 ”, 为阿 Q设计美好未来 ; 也可以 联 系 生 活 实 际 , 写 一 写 身 边 的 阿 Q 精 神 ; 或让阿 Q穿越时空 , 想象 一 下如果阿 Q生活在现 代会是什么样子 、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等 。这样可 以拓展学生 思 维 , 增 强 教 学 趣 味 性 。 阿 Q 精 神 贯 穿于整篇文 本 , 是 阿 Q 的 精 神 支 柱 。 但 现 实 生 活 中人们对阿 Q精 神 存 在 不 同 见 解 , 有 人 认 为 它 是 精神胜利法 , 可以排解压力 , 在现代 社 会 很 实 用 ; 也有人认为其没有积极现实意义 , 只会让人变得麻 木 、逃避 , 是不可取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正方 与反方 , 以 “阿 Q精 神 可 不 可 取 ”为 辩 题 , 开 展 课 堂辩论 活 动 , 在 思 辨 中 提 升 学 生 的 文 化 品 位 。 另 外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抄 报 , 或让学生为课文进行配图 , 将不同场景中的阿 Q形象展示出来 , 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真 正将学生带入情境 , 使学生主动思 考 、 主 动 学 习 。 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手抄报 , 锻炼语言和思维 , 优 化师生关系 , 使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长能量 。

  四 、教师延伸文本内容 ,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完课文以后 , 教师要做好延伸教学 , 让学生 从课文人物中走出来 , 寻找现实与课文的契 合 点 , 改变学生单一 、片面的学习方式 , 进一 步提升学生 的创新能力 。 由于学生能力和思维存在差异 , 延伸要适度 , 还要分层次 , 确保每个水平学生都有事可 做 , 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

  学习了《阿 Q 正 传》, 每 个 学 生 心 中 都 有 自 己 的理解 , 可以 要 求 学 生 给 “阿 Q 精 神 ”下 定 义 , 锻 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实 例 , 请学生谈 一 谈 : 如 今 还 需 要 “阿 Q 精 神 ”吗? 学 生 兴趣被调动起来 , 纷纷举手发言 , 有的说 : 现在社 会压力大 , 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挫折 , 还是 要有 “阿 Q精神 ”, 免得被负面情绪击倒 。有的说 : “阿 Q 精 神 ”是 消 极 的 , 容 易 让 人 产 生 精 神 幻 想 , 屈服于 现 实 , 所 以 不 需 要 “阿 Q 精 神 ”。接 下 来 , 引出 “新阿 Q精 神 ”, 让 学 生 课 后 上 网 查 找 相 关 内 容 , 丰富学生知识面 , 对课堂所学有更全面 、深入 的理解 。最后 , 教师创设语言情境 : 假设学校要举 办一场 经 典 阅 读 推 荐 活 动 , 需 要 你 推 荐《阿 Q 正 传》, 请你做 一 场演讲 。学生都会认真准备演讲 材 料 , 还会向教师寻求帮助 , 锻炼实践能力 , 学会辩 证看待问题 , 体现 “读思达 ”教学理念 。在有限的课 堂教学时间内学生能接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 而学 习却是无止境的 。为了进一 步拓宽学生视野 , 教师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作用 , 从网络中收集与文本 相关的教学内容 , 如为学生播放专家 、学者 、 网友 等不同人群对《阿 Q正传》的解读 , 丰富学生认知 , 使学生得到更多新启发 ; 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阿 Q正传》电影 , 用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中 国人安于现状 而 又 心 安 理 得 、不 思 进 取 的 精 神 状 态 , 使学生意识到正是当时国人的这种精神状态才 导致了国家的衰弱不堪 , 任凭列强欺凌 , 进而激发 学生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 。

  五 、教师通过读写结合 ,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

  读写结合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方式 , 将阅读和写作融合起来 , 拓宽学生视野 , 全方位掌握语文知识 , 实现以读促写 、写中促读的目标 ,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 由于高中生思维已经成熟 , 对语文学习常常有自己的见解 , 教师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 提高学生言语智慧和加深其文化底蕴 , 坚定其语文阅读信念 。
\

  学生都知道《阿 Q正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呐喊》这一 小说集 ,倡导学生结成阅读小组 , 共研共进 , 生发智慧 , 为其核心素养提升蓄积力量 。最初学生对《呐喊》并不熟悉 , 当真正阅读进去后 , 便与鲁迅形成了深度的情感共鸣 , 最终学生都知道《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 河 , 塑 造 了 狂 人 、孔 乙 己 、 阿 Q 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 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在阅读中 ,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 “不 动 笔 墨 不 读书 ”的好习惯 , 鼓励学生写读书随笔 , 记录自 己 的阅读所思 、所感 。每篇故事结束后 , 还要让学生书写读后感 , 用文字抒发内心 、表达情感 , 深化学生的阅读层次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 抒发自身情感 ,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 , 提高其学习效率 。 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介绍以及电影《阿 Q正传》(节选) , 绘 制 阿 Q的 人 物 档 案 , 包 括 姓 名 、年龄 、身份 、外貌 、工作 等 。 再 结 合 阿 Q的 主 要人际关系 , 绘制人物关系 图 , 使 阿 Q形 象 更 加 清晰 。 然后 , 鼓励学生 发 挥 创 造 力 和 想 象 力 , 续 写《阿 Q正传》, 设想 一 下若干年后阿 Q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以增强 学 生 读 后 续 写 技 能 , 养 成 读 写 结合的习惯 。 还可以让学生 结 合《阿 Q正 传》为 鲁 迅写 一 段话 , 表现 其 在 文 学 上 的 重 要 成 就 , 也 可 以让学生书写 人 物 评 价 , 写 一 写 自 己 心 中 的 阿 Q,或让学生给阿 Q写 一 封 信 , 通 过 古 今 对 话 , 引 导学生倍加珍惜当 前 的 幸 福 生 活 , 进 一 步 深 化 学 习效果 。

  参考文献

  [1] 张玉文 . 让小提问撬动大课堂[J] .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2018(5) : 82.
  [2] 王永杰 .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 打造高效课堂[J] .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 2016(7) : 64- 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0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