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建筑给排水》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12:01: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不同层次的教育衔接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中高职衔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中从实际教学出发,提出《建筑给排水》课程内容衔接具体的实施方法,供从事《建筑给排水》课程教学的同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建筑给排水》课程

       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对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及协调发展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引导和促进中高职衔接更好的发展。虽然从2011年开始,各大院校就针对中高职的衔接和人才一体化培养进行了探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的试点蓬勃发展。但整体来看,中高职衔接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问题颇多,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想状况差距甚远。

一 衔接遇到主要问题

       由于与我校合作的两所兄弟院校背景不尽相同,一所为高级技工学校,一所为中等职业学校,并且两所中职学校的专业不尽相同,分别为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造成了两所中职学校的其专业基础和人才培养特点不同。此外,教职员工的组成结构不尽相同,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形式有所差别,因此在专业衔接、课程设置上各方理解还不统一。并且高职和中职教育阶段的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二 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为基础,课程衔接为核心。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就是预期的工作岗位的层次衔接。中职教育层次在校的教育是以实训学习为主体,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教育正好能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以及教学过程的衔接,合理地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实现最佳的教学成效,培育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1]。

       首先我们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岗位核心能力。中职教育侧重培养熟练技能性操作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岗位适合性强的技术性岗位人才,这在中高职合作院校之间达成共识。其次我们多次进行联合教研讨论,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关系,合理进行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拆分。在此基础上,合作各方结合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专业定位,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力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完成5年一贯整体教学过程。

三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内容讲授不规范


       《建筑给排水》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而中高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而不规范,学生对给排水的一些概念化的知识理解不清,无法适应以后的实际工作。

(二)知识点不够精炼

        《建筑给排水》注重实践效果,而中高职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固定在课堂之上,缺少实践的机会。而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完全参考于现行教材,内容上无创新,讲课方法上无创新,因循守旧,缺乏主观的创新意识。教材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虽然是教学的辅助资料,并不能按部就班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但是在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初期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内容编排和结构组织,构成了其教学过程的主线,很多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并不合理,比如知识点重复,逻辑次序混乱,甚至出现知识点错误的问题,所以就会导致很多教师讲课内容重复、照本宣科,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直线下滑。

(三)知识展现形式单一

       使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上精心筛选,精益求精,但如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缺乏讲授技巧,或者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思考不创新,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很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辛苦备课,将教学内容精挑细选,教学设计做得非常详细,但是一拿到课堂上实践的时候,却被浇了冷水,教学效果并不是自己所预料。长此以往,辛苦不被肯定,教师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就会慢慢降低。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一成不变的以讲代替一切,而忽略了“讲”和“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过程,没有从学生出发,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四)考核方式单一

        很多老师拘泥于最传统的平时+期末考核方法,这种方法的简单之处在于,只需要给出最终的期末成绩,再结合平时考勤和作业就可以对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作出评价,这其实是一种“懒人”做法,是最不用动脑筋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在这样的模式影响下,学生会更不注重平时的学习,教学效果极差,同时又会把赌注压在最后的考试上,造成了作弊现象频频出现,造成了双重影响。所以考核方式的改变,对一门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至关重要。

四 中高职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站在一个统筹高度下根据五年一贯制明确各阶段培养目标及相应课程标准。在明确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已毕业的“3+2”学生的调查情况反馈,以及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逐步调整确定了《建筑给排水》的总体目标,并将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完成本课程衔接。

(一)课程设置衔接

       课程设置应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并根据已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并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二)课程内容衔接

         中职阶段课程项目设计。在中职阶段的课程内容,分为建筑给水排水理论知识模块建筑给水排水安装模块。其中,建筑给水排水理论知识,以结合教材及多媒体理论教学为主,主要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建筑给水排水安装模块以实训学习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1.建筑给排水系统概述及基本技术(项目准备)。主要学习建筑给排水的概念及其用途;建筑给排水发展历史;建筑给排水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其行业前景,在这一章节,学生应该确切的掌握给水与排水的概念。比如:建筑内部给水与小区给水系统是以建筑物内的给水引入管上的阀门井或水表井为界。典型的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由下列几部分组成:①水源:指市政接管或自备贮水池等。②管网:建筑内的给水管网是由水平或垂直干管、立管、横支管和建筑物引入管组成。③水表节点:指建筑物引入管上装设的水表及其前后设置的阀门的总称或在配水管网中装设的水表。④给水附件:指管网中的阀门及各式配水龙头等。⑤升压和贮水设备:在室外给水管网提供的压力不足或建筑内对安全供水、水压稳定有一定要求时,需设置各种附属设备,如水箱、水泵、气压装置、水池等升压加贮水设备。⑥室内消防给水设备:建筑物内消防给水设备有消火栓、水泵接合器、自动喷水灭火设施。⑦局部给水处理设备:当建筑物水源水质达不到使用要求时,需设置局部给水处理设备,包括沉淀、过滤、软化、消毒设备等。而建筑排水系统是排除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生产建筑内的污水。建筑内部的排水系统一般由卫生器具或生产设备的受水器、排水管道、清通设施、通气管道、污废水的提升设备和局部处理构筑物组成。建筑内部的排水系统按排水立管和通气管的设置情况分为单立管排水系统、双立管排水系统和三立管排水系统。建筑排水系统所排除的污水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污水排放条件而排水系统一般由下列部分组成:①卫生器具或生产设备受水器:用来承受用水和将用后的废水排水管道的容器。②排水管:由器具排水管(含有水弯)、横支管、立管、总干管和排出管组成,作用是将污(废)水迅速安全地排出室外。③通气管:使排水管与大气相通的管道,作用是调节排水管内气压,保证排水通畅。④清通设备:用于疏通管道,有检查口、清扫口、检查井等。⑤污中提升设备:当建筑物内污水不能自流排到室外时,应设置提升设备,如污水泵。⑥污水局部处理设施:当生活、生产的污废水不允许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或水体时只应设置局部处理设施,有沉淀、过滤、消毒、冷却和生化处理设施等。

        2.给水系统认知(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学习建筑给水系统分类及组成;给水方式;管道布置与敷设;热水系统分类、组成及其供水方式。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掌握室内给水系统管路及其设备附件[2]。

       3.排水系统认知(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学习室内排水系统的组成、分类;排水体制;室内给排水管道安装敷设原则;水力计算;雨水系统分类及其组成。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掌握室内排水系统管路及其设备附件[2]。

        4.消防系统认知(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学习室内消防系统(消火栓、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及组成、工作原理。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掌握室内消防系统管路及其设备附件。

        5.居住小区给排水系统认知(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学习居住小区给水水量组成、水质、水压要求;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系统管道的布置及供排水方式。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熟悉居住小区的给排水系统设置。

      6.中水系统认知(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学习中水概念、中水水源、中水管道安装要求。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了解中水系统的组成及安装要求[4]。

       7.管道加工及其制作(安装模块)。对学生进行管道切割、连接以及特殊管件制作方法;正三通管件、虾壳弯展开图绘制的学习及训练,使学生掌握管道加工的基本方法。

       8.给排水管道安装(安装模块)。在学生充分学习管道安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进行给排水管道安装,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管道安装程序及注意事项。

       9.设备及其附件安装。对学生进行泵类、阀类、卫生器具安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水泵、阀门及卫生器具的安装方法及操作规范。

\

 
(三)高职阶段课程项目设计

        高职阶段的课程内容,分为项目预备、室内排水系统设计及施工、室内给水系统设计及施工、项目拓展。其中室内排水系统设计及施工、室内给水系统设计及施工是以不同类型建筑给排水的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特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的两个贯穿项目。每个项目均按照建筑给排水技术顺序的步骤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四个源于实际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1.识读室内排水工程施工图(排水系统模块)。在简单回顾室内排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后,学习室内排水施工图的组成及图中主要内容的表述方式。通过实际项目排水施工图的识读,要求学生熟悉室内排水系统各组成部分在图中的表示方法、位置及尺寸,使学生能够读懂建筑排水施工图,能根据施工图完成材料一览表。

       2.室内排水工程设计训练(排水系统模块)。在学习了室内排水系统设计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套普通多层住宅的排水设计任务。

        3.室内排水管道安装(排水系统模块)。在学习了排水施工工序及各工序的施工要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编制室内排水管道施工专项方案。

      4.室内排水系统质量检验(排水系统模块)。在学习室内排水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室内排水系统验收主要项目,能组织室内排水系统检查与验收,并能进行灌水试验和通球试验操作。室内给水系统设计及施工模块与排水系统模块设计思路一致,在此不再累述。

(四)课程实施情况

        在近几年的《建筑给排水》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在未进行课程衔接前,中高职教师课程内容各自实施,在系统认知模块上重叠较多,在给排水管道安装实训模块上也有重复[3]。中期,通过课程模块的划分,在课程内容的重叠上基本避免了。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中高职衔接的学生生源的学习习惯不理想,对于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环节做得不够充分,而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的授课时间上存在不连贯性,有很多学生在上高职阶段的课程时,原来学习的基础知识模块已有所遗忘。因此,现阶段在高职段授课时,系统认知的部分在项目引入时加在识读室内给排水工程施工图子任务中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而建筑给水排水安装模块也以教学录像及仿真模拟实训的形式进行了回顾与练习。这样既对中职学习过的知识进行了深化,又不会让学生产生重复教学的感觉,进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5]。

五 结语

       笔者从事高职教学实践多年,经历了与中职院校从简单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的教育模式到现在五年一贯制的演变的整个过程。从刚开始的各自为政到现在中高职紧密衔接共同育人,现阶段基本达到了中职高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效果也有所提升。在2016年10月参加的第一届高职高专给排水系统安装与调控比赛中,在中高职衔接班级中选拔了两名参赛选手,并由中高职给排水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赛前辅导,利用中高职学校各自的给排水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开展训练,在没有增加设备费用的情况下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后面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比如随着建筑设备管理的从业人员将逐年递增,笔者认为《建筑给排水》课程还应增加系统控制模块的内容,以满足岗位变化的要求。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的新视野[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14.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雷俊宁,张宝军.浅谈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问题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6):455-455.
[4]吉倩倩.高职高专《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科技视界,2018(9):155-156.
[5]吴飞.《建筑给排水》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界,2018(3):87-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