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4 10:16: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课程教育改革为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显著的优化和改善。历史学科作为中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紧密跟随时代的步伐,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塑造学生的历史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大单元教学法来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历史教学课堂的局限性,从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下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规律。

  [关键词]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我国确立了素养为本的教育政策,积极倡导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因而近些年中小学各领域积极开展的“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其中“大单元教学”鉴于各种条件相对充分,相对方便易行,成为一线教师较为推崇并积极实践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什么是历史核心素养下的历史大单元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历史、创造未来的重要素养与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在展开历史课堂实际教学的时候,要紧跟住时代的步伐,重视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后续进行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人才的培育提供优质的保障。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整合取向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与传统的单元教学在学习目标、知识形态、教学方式、情境任务设计、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迥然不同。历史大单元教学是指在依据课程标准、历史教材以主题、专题等形式的学习单位中,淬炼单元和单课内容主旨,围绕主旨确定目标,并在教学目标指向下,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供给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有效问题的链接、学习任务的驱动、体现历史思维的作业设计,以及相关以信息技术为信托的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学习情境的创设所架构起的、形散神聚的结构化历史知识的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二、中学历史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模糊,缺乏系统整体性


  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于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阶段,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作用是将该目标分解于每个单元的教学之中。各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在为整体目标实现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其整体性,把握各个教学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在教授本单元课程时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而忽略了对该单元教学的整体把握,从而对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淡化,资源选择随意

  单元教学对教学工作者要求是“活用教材”,要求教师在教授完毕教材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拓展提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将“活用教材”演变为“自创教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添加了大量与课本内容无关的知识,在历史课程的讲述中自由发挥,随意性很大,偏离了教材主旨,让学生很难掌握课本规定的历史知识。

  (三)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孤立,教学知识碎片化

  单元教学设计的初衷是让历史知识有很好的连贯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备课不充分。这种情况导致教学内容相对孤立,无法让学生掌握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并没有很好地吸收历史知识。

  三、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开展系统性大单元教学


  在现阶段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当中,想要让大单元教学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需要明确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是什么,并严格按照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来对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设计和制定较为合理的大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刚接触历史知识的时候容易形成较大的阻碍,因为课本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比较碎片化和片面化,学生无法在篇幅有限的历史课本中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与历史课本中大单元的结构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将成体系的历史事件进行分割,从而形成不同的大单元内容,很容易将完整的历史事件进行割裂,进而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完全的理解和认知。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在对中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应该对课本教材进行深度研习,从而了解编撰者的目的和意图,并融合历史事件的拓展知识,创造性的进行课堂设计,从而让学生对当前的历史事件或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以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例进行大单元历史教学活动中课程有效性的研究。要想基于大单元教学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基于对这两个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深入挖掘隐含在大单元教学内部不同课程的要求,可以将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和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变化历程,通过对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变化的整合,达到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关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使得学生在完整地了解整个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单元知识的整体脉络。

  (二)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现代性大单元教学

  在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课程的开展中,为了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同样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的说明。在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在整体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新时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影片,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影片,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教学资源,获得关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影片记录;通过对两种历史背景下的影片的播放,充分展现时代赋予的历史课程大单元教学的便利,以此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都会坚守教学目标,特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看重,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消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厌恶。因此,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进度,除了对纪录片的播放外,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因时制宜,选择使用其他方式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相关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筛选一部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从而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学生才能开启全身心吸收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时内容,开展有序性大单元教学

  开展大单元教学是新教材和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培养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重构知识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与传统的教学在学习目标、知识形态、教学方式、情境任务设计、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迥然不同。这要求重新优化课时内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大单元教学的原理和关键要素,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重新整合、重构历史线索进行教学设计。

  历史知识系统整合:是指依托信息资源来对整个单元规划和课时设计,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整合、重组、开发和“再建构”。

  单元教学设计过程:是指课时教学以前,要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历史教学实施过程: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整体规划和课时学习计划—逆向设计(评价早于活动设计)—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作业、测试—评价反馈。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2.进行史实描述,开展有序性教学

  纵观当下的中学历史课本,每个章节都有一定的辅助知识和拓展链接,而这些内容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但事实上,因为中学生的认知有限,且所需要学习的课程相对较多,因此留给中学历史课堂的时间并不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要想提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压缩自己的授课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描述和对相关历史真实事件的清晰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达到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无法将更多的拓展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教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单元内容的时候出现信息丢失、无法跟随教师的步伐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就需要教师在梳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做到逻辑清晰、联系性强。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史实描述的时候,就必须跳出传统教育的桎梏,例如,在《美国的独立》这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历史场景的还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史实的描述时,在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英国殖民过程及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把美国独立战争纳入当时时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北美的残酷状态以及人民大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美国的独立》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

  只有当学生对当时的时代情况有了相应的了解时,才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美国独立战争这样的事件,才会理解到隐藏在课程内容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样的历史拓展和延伸,学生才能真正取得思想的进步和对相关知识架构印象的初步形成,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性大单元教学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学历史的课程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和引导,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才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中呈现的内容,使得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达到加深学习印象、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因此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生活元素的有机融入,达到更好地开展实践性单元教学目的。之所以要在教学中,做到生活联系实际,是因为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奠定具有实践意义的优质教学方案的基础。

  在践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单元教学的时候,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年龄阶段的认知,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生活化元素,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而这对于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言,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和规划,从而使得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发挥生活化元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这篇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与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教学,让学生拥有理解此历史背景的契机和动机。比如,教师可以对联合国和WTO进行简要的介绍,学生才能明白,在冷战时期不同国家的全球地位,之后教师再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此时,学生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对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理解和认知。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重构教材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晓丽.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82.

  [2]陈超.穿插文史资料优化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14(7):100-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8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