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千年来沉淀的产物,其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优秀内容值得后人继承与发扬。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本文聚焦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出借助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运用美术教学实例,拓展美术教学资源,通过组织和开展体验活动以及借助传统节日等途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从而激发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促进美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丰富的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对中华民族形成深厚的情感。《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展开交流,使学生在广泛的情境中加深对美术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效渗入小学美术课堂之中,使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进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深入了解美术知识并熟练地掌握美术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借助美术鉴赏,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构图之美、主题之美、意境之美等,均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才能够对这些美进行有效感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和体会美术作品中所富含的各种美的同时,对美术作品所体现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以此来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美术鉴赏活动
通常每一幅具有创意性的美术作品都会带有鲜明的主题,美术作品鉴赏中对作品主题的体会和理解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主题能够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思想之美及立意之美。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美术主题鉴赏活动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小学美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窗口》一课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将相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媒体表现出来,教师就可以在此之前让学生欣赏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花窗作品,如虹饮山房的《喜上梅梢》、燕园的《福字纹》、狮子林的《松柏长青》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及引导下,能够了解《喜上梅梢》中所含的喜庆、吉祥的美好的寓意;《福字纹》中所表达的祝福;《松柏长青》体现的长寿安康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松柏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高贵品格的赞颂。
(二)开展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术构图鉴赏活动
构图是美术体现艺术美的重要手段,鉴赏美术作品时也需要聚焦于作品的构图。教师需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让学生认真体会作品的构图特点,使小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细节美,并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精神与品质的形成。
例如,小学美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春节到》记忆画,此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幅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记忆画,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构图加以观察和体会,实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如在鉴赏门神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门神画的构图。
门神人物都是顶天立地,身材魁梧,动作张扬,所以美术创作者在塑造门神形象时通常力求构图饱满,这样更加符合门神的气韵,体现出创作者驱灾辟邪的意图。教师可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关注作品细节的处理,了解其中蕴含的阖家幸福、祈福安康等美好愿望,而这些美好愿望的展现充分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师的引领下,可以让学生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从细节入手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最终对美术作品的内涵形成深刻理解,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将这些鉴赏形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造风格,实现对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教学实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善,他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运用感性思维,采用教学实例进行教学,能够实现化抽象为直观,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例实现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小学生在直观、清晰的教学情境中深刻理解美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此外,这种教学模式还可挣脱传统教学的枷锁,让学生在实例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吸收,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美术拓印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拓印课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实践课程内容,以动手为主,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感受画面完成过程中“变”的惊喜和乐趣,拓印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美术流传过程中重要的一种技法,古代的名家碑林拓片,都是运用此法来传播的,所以在拓印方法的运用和教学中,每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传统,也形成了深厚的拓印文化。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拓印的不同传统技法和优秀的拓印地域文化有效融合到实际的课程内容中,都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拓印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例如,小学美术湘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有趣的拓印》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上网了解碑刻的拓印手法,同时每个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通过拓印,图像能留在纸面上,其中的秘密在哪里?通过实际的上网收集资料学习,学生不但找到了拓印的手法,也了解传统的碑林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课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传统的木板年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印刷术本身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为此学生也会感到更加自豪,学习动力就会变强。通过演示教授底板制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严谨的创作态度,从而教育学生学习先贤严谨认真创作的学习态度。这种始终都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借力发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美术创作思路,进而取得良好的美术课程教学成效。
(二)美术绘画中渗透传统文化
绘画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绘画课程的有效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利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验,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例如,小学美术湘教版四年级《春节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春节热闹场面时,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播放《春节序曲》,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讲述“自己每年是怎样过春节的”,让学生回忆“过春节”都参加过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春节”活动的由来,比如,贴春联、贴窗花、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爆竹等,通过教师的讲述,加深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实现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三、拓展教学资源,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术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范围较广,内容也非常丰富,但碍于教学单元内容与篇幅的限制,美术教材中所保留的传统文化内容还较为稀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知识讲解,那么将难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想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美术课程教学中,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传统文化学习,以此使小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或课外引导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书画比赛或参观书画展等,借助课外活动资源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结束一节课堂教学后,为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如通过观看古装电视剧,让学生留意剧中演员所穿戴的头饰、服饰等,将这些课外资源当作美术教学素材,以此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实现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不拘一格,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素材拓展美术教学资源,将美术、生活、文化融合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发现自己身边所存在的传统文化现象,如国庆节、春节时街道两旁高高悬挂的灯笼,公园中所摆放的雕塑等等,这些文化现象不仅能够成为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素材,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到身边事物中存在的文化元素,体会到表象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渗透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效引导,让学生对生活美术事物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不断挖掘,通过深层次了解传统文化,而实现小学生美术素养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小学生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
四、组织体验活动,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倡导通过活动方式进行跨学科融合,美术教学亦是如此。通过带领小学生参与美术体验活动,能够促进美术课程开展效果的提升,并且还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强的美术综合能力。另外,美术体验活动的合理构建,还能够为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助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紧紧围绕实际教学的目标及内容,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特点、身心特点等,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美术体验活动,给他们搭建一个可以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完成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消化吸收,教师把握好传统文化渗透的时机,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
例如,小学美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剪纸故事》教学时,为了能够带领学生感知剪纸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为学生准备剪纸所需要的工具。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剪纸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剪纸了:“同学们,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内涵,剪纸能够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表达出来,下面让我们用剪刀和色彩鲜艳的纸张,创造出你心中完美的剪纸作品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剪纸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剪纸工具,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剪纸活动。学生参与剪纸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认真观察每个小组学生的动态,及时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以此来保证学生剪纸创作的顺利进行。在小组都完成剪纸作品后,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作品成果,并在班级中评选出完成最好的几幅作品。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剪纸体验活动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共同完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明确分工、互相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能够与同伴一起高效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如此,学生在参与剪纸创作的过程中,还能够加深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与认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结晶,需要通过现代教学的开展来发扬与传承。小学美术教师需要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在契合传统文化的美术课程学习环境中感受与理解传统文化,最终实现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依红.“多线式”教学法在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应用—以《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为例[J].少儿美术,2023(3):8-10.
[2]谢群艳.艺术之花其华灼灼—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148-150.
[3]刘佳硕,孙晓昕.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的实践与思考以《端午节》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168-169.
[4]侯思杨.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284-285.
[5]徐文婷.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38-139.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