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构建符合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劳动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在多元评价的过程中,体验 劳动的乐趣,实现培养其正确劳动观和品质、发展劳动技能和素养的目标。本文探讨了教师应基于劳动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目的, 实施针对性评价;拓展评价维度,实施内涵式评价;创新评价样式,实施多元化评价;拓展评价主体,实施多视角评价,从而赋 能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劳动 劳动评价 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劳动教育目标 的实现,赋能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具 有重要意义。当前,劳动教育评价还 存在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模糊、评价 目标定位不清、评价维度和方式单一 化等现象,难以支撑过程性评价的开 展,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对学生劳 动素养形成的赋能作用。《义务教育 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 应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完善作用, 全面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 因此,教师应紧扣课程内容要求和劳 动素养发展要求,整合课程与活动资 源,构建符合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劳 动评价体系,以实现客观准确地反映 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素养的表现水 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 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 生的劳动品质。
一、强化评价目的,实施针对性 评价
劳动评价应强化目的性,实施针对性评价,让劳动评价更好地保障劳 动教育目标和劳动教育效果,促进学 生劳动素养有效发展。
(一)发展性评价,激发劳动热情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评价的基本原则中提出发 展性原则,要求劳动评价能够肯定学 生的劳动,激励学生劳动。发展性评 价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为目的,学生 劳动素养的发展又需要激发学生的内 驱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评价理念, 善于发现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闪光点, 及时地实施发展性评价,让学生的劳 动成果得到肯定,劳动行为受到激励。
例如,在“我是整理大王”主题 劳动活动中,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教 育资源展开劳动教育,让学生整理自 己的学习用品。笔者发现,学生在整 理教学资料时按照学科进行摆放,还 会运用资料夹。笔者将在劳动过程中 捕捉的这一现象和学生的劳动成果展 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对这种整理学科 资料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的注意力 快速集中,纷纷投来赞许目光,认为 这种分类整理的方法非常好。
通过发展性评价,不仅可以利用 学生的劳动成果作为劳动教育的案例, 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 而且也放大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 生收获劳动的成就感,内心受到有效 的激励,从而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断探索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导向性评价,加强劳动引导
导向性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又一重要 原则, 导向性评价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导向性原则,加强 对学生劳动的引导。导向性评价要基于 劳动教育目的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强化问题引领意识。根据学生在 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实施 劳动评价,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再 借助导向性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劳动 素养发展的目的。
在“我是整理大王”主题活动中, 笔者发现学生小小的抽屉装不下学习 用品,有些学生不知所措。针对这一 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不同 的意见,如“可以放在地上”“分别放在抽屉和桌面上”“把不重要的扔 掉”等。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笔者 实施导向性评价,一一点评学生提出 的意见,分析其利弊。最后,对多种意见进行整合,提出“整理中学会取 舍”的评价意见。
通过导向性评价,学生认识到整 理过程中要学会取舍,对于没有价值 的物品可以丢弃,将抽屉空间解放出 来;对于还有价值的物品,但属于学 习用不到的资料, 可以将资料带回家, 以备后续复习或巩固需要。利用导向 性评价较好地引导学生,从劳动技能 向劳动技巧提升,实现学生劳动素养 的自然发展。
二、拓展评价维度,实施内涵式 评价
劳动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 要求, 积极拓展评价维度, 围绕“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大方向, 实施内涵式评价,以保证劳动评价 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中的积极 作用。
(一)评价必备品格,激发劳动 参与,助力习惯养成
教师应将“必备品格”作为劳动 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围绕必备品格, 对学生劳动参与、劳动习惯等进行重 点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劳动成为学 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如针对学生劳动参与的态度,可 以按照某一节课和阶段性进行评价。
针对某一节课的参与态度评价,可以 采用比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和学生 参与劳动的主动性进行评价。教师也 可以基于动态化评价,将学生参与劳 动的前后态度变化进行比较评价。阶 段性评价则聚焦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 性, 围绕“经常参与”和“偶尔参与” 对学生劳动态度进行评价,进而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对学生习惯养成做出 科学的评价。
通过必备品格评价,帮助学生树 立参与劳动的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长此以往, 学生能够根据学段特点,养成自觉参 与劳动、自我服务的良好习惯。
(二)评价关键能力,培养劳动 技能,掌握劳动技巧
劳动关键能力评价可以围绕“劳 动技能”和“劳动技巧”两个重点, 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发展水平和劳动技 巧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评价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劳动技能掌 握水平,强化学生劳动过程中劳动技 巧运用意识。
劳动技能评价应根据学情进行量 化,如采用星级评价的量化方式,熟 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可以采用“满星” 的评价形式,按照劳动技能熟练水平 的递减依次减少星级。学生通过获得 的星级了解自己劳动技能发展水平。 学生劳动技巧的评价可以采取劳动比 赛、创意劳动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 劳动实践中运用劳动技巧。劳动比赛 可以按照劳动内容进行差异化设计, 如采用专项劳动比赛、综合劳动比赛 等方式。通过专项劳动比赛,评价学 生专项劳动技能和劳动技巧掌握情 况,综合性劳动比赛则将劳动技能、 技巧评价融入学生劳动素养评价。
通过劳动关键能力评价,促进学 生劳动技能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劳动 熟练水平。同时,促进“学练赛一体 化”,让评价贯穿学生劳动学习、劳 动训练和劳动比赛。
评价维度的选择既要抓住“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两大主要维度, 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 劳动教育实际和劳动教育特色,不断 拓展评价维度。通过劳动评价的内涵 式发展的方式,让劳动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三、创新评价样式,实施多元化 评价
全面素质发展背景下,劳动评价 应基于劳动课程的重要地位,不断创 新劳动评价样式,实施多元化评价, 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有机结合,将 统一评价和差异评价相结合。
(一)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 丰富劳动评价体验
当前,劳动评价主要以书面评价 为主,不能提高劳动评价的适应性。 教师应基于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各自 的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让劳动评 价适合不同的评价场景,也丰富劳动 评价体验,帮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了 解自己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
书面评价要基于多元化评价思路, 积极创新书面评价样式。如家庭劳动 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劳动清单表的形 式,根据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围绕劳 动项目、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对学生 家庭劳动素养发展进行显性的评价。 通过评价量表,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 到自己各项劳动技能的发展情况,进 而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口头评价也应基于不同的劳动场 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将有声语 言、肢体语言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 劳动评价的亲和力。如基于劳动过程 中学生突出的劳动表现,教师可以采 用即时性语言进行评价。针对刚刚学 习的劳动内容,当学生表现出较高的 劳动能力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点个赞。 通过即时性的点赞,让学生感受到教 师对自己劳动的肯定。
(二)统一评价和差异评价结合, 提升劳动评价效能
学生劳动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打破统一化 的评价方式,将统一评价和差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劳动学习 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又要对学生个 体实施差异化做出评价,以提升劳动 评价效能, 更好地赋能学生劳动素养。
统一评价面向学生群体,对班级学生劳动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性评价。 通过整体性评价,反映全体学生劳动 素养发展情况,为后续劳动教育和学 习提供方向引领,确保劳动教育朝着 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更好地达成 劳动教育目标。
差异评价关注学生个体,教师应基于差异化评价对学生劳动水平进行 分析,精准定位,从而根据学生所在 层级实施差异化评价。差异化评价还 应坚持动态化评价原则,根据学生劳 动素养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劳动评价 层级。通过差异化的劳动评价,促进 每一位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评价形式的创新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坚持导向性、激励性和系统 性原则,推动劳动评价方式多样化发 展,让劳动评价更加有效,更好地赋 能学生劳动素养。
四、拓展评价主体,实施多视角评价
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主体单一化现象,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 生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应 考虑学生劳动素养发展需要拓展评价 主体,将学生、家长等主体参与到劳 动评价,拓展劳动评价视角,提高劳 动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引入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内驱力
“以人为本”教育背景下,学生 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激发学生自我意 识成为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 师应基于劳动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 作用,引入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参 与劳动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
自我评价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给 高年级学生提供具体的评价量表,学 生根据劳动评价的具体项目和指标, 能够实施有效的自主评价,围绕评价 量表,学生可以进行自评。低年级学 生可以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 如贴画, 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通过自我评价,强化学生自我意 识。同时,学生在实施自我评价的过 程中,将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表 现、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进行及时 的反思,从而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劳动 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引入学生互评,培养团队意识
劳动教育中,劳动内容不同,采 用的劳动组织形式不同。对于一些难 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劳动教育内容, 教师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基于劳动教育的组织形式,合理地引 入学生互评,从不同角度评价劳动教 育。小组互评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评价,将自评和互评有机结合。在 自评基础上,小组成员再进行互评, 对所有成员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 价,重点评价组员参与主动性、任务 达成率和合作意识等。
通过小组互评,有效发挥评价的 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小组评价可以 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主动融入集体, 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提高劳 动素养以更好地服务团队。
(三)引入家长评价,深化家校 合作
家校合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效 途径,劳动教育评价应基于家校深度 合作需要,适时地引入家长评价。从 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析,家庭劳动是劳 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引入家 长评价是深化家校合作的必然诉求。
家长评价应讲究评价内容和评价时机,让家长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劳 动素养发展。在评价内容上,家长评 价应侧重于家庭劳动教育内容,以及 学校劳动教育中需要家长配合的教育 内容,以提高家长评价的实效性。在 评价支持上,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家校合作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教育 评价的方法,能够做出科学、客观的 劳动教育评价,避免家长评价因为亲 缘关系出现偏失。
通过引入家长评价,既可以拓展 劳动评价的视角,又可以进一步深化 家校合作,让家校在劳动教育中形成 强大合力,更好地助力学生劳动技能 发展和劳动习惯养成。
总之,劳动评价是劳动教育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对落实劳动教育目 标、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具有重要的赋 能作用。劳动评价应始终围绕学生劳 动素养发展基本立场,进一步强化劳 动评价的目的性,不断创新劳动评价 维度和评价形式,让劳动评价做到内 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科学、客观的劳 动评价将更好地赋能劳动教育,激发 学生的主体意愿,让劳动成为学生自 我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 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张惠敏 . “家—班—生”三维 评价体系赋能学生劳动素养形成 [J]. 中国德育 ,2023(6):78-80.
[3] 王宏伟 . 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劳 动素养评价的实践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2(28):99-101.
[4] 刘丽琴 . 中小学劳动教育素养 评价 : 可为、难为、应为 [J]. 教育科 学论坛 ,2022(16):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