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当前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为铺垫,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估形式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并进行了明确教学理念、深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实践性、丰富教学活动、完善评估体系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炼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发挥其价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法律常识,调整心理和生活状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中坚力量。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涵
(一)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的生活状态等核心素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灯,约束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在成长中选择正确的道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义务观,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调节学生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自身的道德素质建立与人友好交往的桥梁,以环境道德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护周围的平衡。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是维护国家法律和自身权益、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行为。学生只有在懂得法治重要性的前提下,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才能维护家庭、社会、国家的安全,成为对社会有利的人,同时,只有掌握正确的法律秩序,才能利用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健康顺利地成长。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从心理和精神上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贯彻素质教育政策
新课标将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要求学校明确立德树人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发展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立德明理,树立高远的志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推动素质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未来人才,实现教育强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不够先进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虽然学校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先进,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讲解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部分源于学校缺乏系统的宣传和培养,一部分源于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
传统教学观念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负责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这种行为出发点是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文化基础,但是在当前阶段,如果不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位置,就容易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是当前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不够先进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课程内容不够深化
相较于旧版教材,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做了调整—用较为简洁的语言和素材阐述教学重点。然而,部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并没有针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延伸和深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核心素质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理解能力相对提高,但是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法治观念、政治思想等因素必须依托教学素材才能更具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时,如果不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适当地扩充教学材料,将很难将教材中较难、较复杂的知识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基础法治观念和健康的生活状态等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好的培养。
(三)课程实践性相对较弱
在当前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受制于课程时间和课程地点,部分教师偏向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该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课后任务也存在类型较为单一,数量较为庞大的情况,因此教师难以通过实践性的课后任务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加以巩固,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通常只能停留在纸上。
并且,长久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大多取决于考试成绩,在讲解知识时也围绕着考试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围绕这些知识点布置课后任务。这种注重理论知识,轻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部力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的建构。
(四)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阶段的学生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提升兴趣。因此,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形式。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较少,这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道德与法治教学难以发挥其培养核心素养的真正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明确教学理念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首要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与提升文化水平并重,才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将学生培养为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法治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状态,才能够将这些优秀的核心素养传递给学生。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学校可以定期召开阶段性主题会议,组织先进教学经验分享学习活动,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
(二)深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内化。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较为精简,核心内容较多,留给教师延伸、扩展的空间较大。因此,教师应该深挖教材中的核心因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情况作为参考,根据教学需要收集网络信息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素材,深化教学内容,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和义务,调节自身和周围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国家与自身的权益,并且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习惯。
以教学《友谊的天空》单元为例,该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友谊的本质和内涵,走出友谊的误区,同时提醒学生在互联网中谨慎交友,预防互联网诈骗。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的内容扩充实际发生过的案例,以实际发生过的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念,了解网络交友的风险,培养相应的法治观念。
(三)提高课程实践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和课后,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任务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帮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论知识,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以教学“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将课堂从室内转移到室外,带领学生们一起劳动—校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除草、种花等;校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等。通过实际的劳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懂得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以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幸福,为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奠定基础。
教师还可以丰富课后任务,为学生布置多样性的实践型课后任务。以教学“师长情谊”单元为例,该单元除了要帮助学生懂得尊重、正视与教师的关系之外,还要明白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学会调和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在布置课后任务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自己动手为父母做一顿饭、与老师谈一次心等多样化的实践型课后任务,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加以巩固。通过增添课外学习和布置多样化的课后任务,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丰富教学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利用教学目标为学生设定问题,鼓励学生同小组成员一起查阅资料、研究探讨,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教学“成长的节拍”为例,该单元要求学生明确自身的人生目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正确地学习,并且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向小组内其他成员介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且阐述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以及如何实现等。学生在讨论期间明确了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理想、充实生活等,并且在其他学生论述时,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完善自身。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与身边的人如何相处,明确自身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期间,应注意引导,在学生发表自身观点时给予正向积极的评价。
(五)完善评估体系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对于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非常重要,有助于从根本上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指标的评价思想,改变考试考核的方式,转而将评价重点放在对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考核上。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地对比学生的成长发展状态,多样化考核分数的占比。例如,主要课堂任务占30%,课堂表现占30%,期末成绩占30%,个人进步占10%。通过将考核分数分解成多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以立德树人作为目标,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创新性,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造生动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凯旋.让学生“看见”并“相信”—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创设探究[J].现代教学,2022(18):58-61.
[2]李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混合式研修实施策略—以“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真情课堂教学立意转变”主题研修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17-18.
[3]窦景琦.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浅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5):47-48.
[4]张秋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以部编人教版七上《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J].黑河教育,2022(2):22-23.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