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1:18: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小学阅读教学当中 , 小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 既可以快速确定文章的核心 思想 , 也能够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 文章提出语 文 教 师 可 以 通 过 课 堂 辩 论 、 问题引领 、借助课外书籍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以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快 速养成 。

  关键词 : 小学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对小学生来说 , 批判性思维是学习语文知识过 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 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首先需要学生具备大 胆的质疑精神 , 即针对课文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 解与观点 , 然后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与提示下达到解 决问题的目的 。其次 , 教师需要营造一个集启发性 与互动性于 一 身 的 阅 读 氛 围 , 让 学 生 感 受 阅 读 乐 趣 , 进而使批判性思维获得提升 。

  一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及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抓住要领 、善于质疑辨 析 、基于严格推断 、富于机智灵气 、思路清晰敏捷 的一种思维形态 。这种思维形态能够帮助学生在复 杂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 , 通过分 析 、推理和思考解决复杂而繁琐的问题 。其本质是 通过质疑对人和事物重新认知 ,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 目的 。学生一旦拥有批判性思维 , 解决各种未知问 题的过程将变得更加轻松 、愉悦 。 同时 , 批判性思 维能力使学生的决策更加准确 , 帮助他们学会质疑自 己的第一反应 , 并思考反应是否合理 , 从而摆脱主观 影响 。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 学生的论证将 更具现实意义 。在主动发起讨论之前 , 学生脑海中可 能已有答案 , 但与他人进行讨论并不仅是为了得到正 确答案 , 更重要的是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同 。而批判 性思维能够将讨论与辨析的价值充分体现。


\

 
  二 、小学语 文 阅 读 中 批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策略

  1. 课堂辩论活动 , 激活大脑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 才能更投入地阅读篇目 , 激活大脑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 , 由于其理性分析能力较差 , 他们在对阅读篇目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时 , 往往只专注于文字表面所表达的观点或寓意 , 忽略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 以及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思想或情感 。为此 ,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 , 教师应在课堂 上 安 排 10~ 20分 钟 的 课 堂 辩 论 活 动 。首先 , 针对所讲授的课文内容 , 教师应设立 一个辩论主题 ; 然 后 , 将 学 生 划 分 为 4~ 5个 辩 论 小 组 ,每个小组分别对辩论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 最 后 ,分享并交流各小组的辩论结果 。这种集众人之力挖掘课文隐性信息的方法 , 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 , 逐步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 另一 方面 , 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与核心思想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落花生》为例 。教师可以设立辩论主题 : “花生外表不好 , 还埋 在 地里 , 必须挖出来才能看到鲜红的果实 。但桃子 、石榴 、苹果却高挂枝头 , 外表鲜红 , 味道鲜美 。这段话隐含了哪些寓意和道理?”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快速进入分析与讨论状态 。在辩论过程中 , 小组成员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然而 , 教师 应在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对这些观点进行评 述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 发现这两种观点都过于 极端 , 这两种说法完全是以偏概全 , 其实长在地里 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 , 长在树上的东西也未必都是 不好的 , 第二种观点直接以貌取物也是错误的 。

  当激烈的辩论过程结束后 , 教师可以用总结性 的发言客观公正地评述这一 问题 。这种方法不仅能 激发学生的阅读与讨论兴趣 , 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 使他们在辩论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 意识 。 因此 ,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 , 教师应为学生预 留 10~ 20分钟的课堂辩论时间 , 鼓励每名学生大 胆发言 , 并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这种教学模式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首先 , 辩论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逐步凸 显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 对教师设置的辩 论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这一过程正是批判性 思维从萌芽期到成熟期转变的过程 。其次 , 学生在 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辩论意见时 , 可以为深度思考 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消除脑海中的疑问 , 增加学生 的阅读兴趣 。最后 , 一旦形成热烈的辩论氛围 , 学 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 , 快速查找自身存在 的问题与不足 , 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将 起到关键性作用 。

  2. 创设问题情境 , 培养质疑精神

 
 在小学 语 文 阅 读 课 堂 中 , 常 见 的 教 学 方 法 是 “提问 ”, 但过去这种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 , 问题 也只是参照教学大纲内容 。这限制了学生主动质疑 的机会 , 从而制约了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形成 。 为改 善这种 状 况 , 教 师 可 以 将 提 问 权 交 给 学 生 , 创 造 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 , 学生的阅读 思路会更加清晰 , 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也更深 刻 。 例如 , 在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 , 教师可以采取分段阅读 ,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 引 导他们表达疑问 。学生可能会质疑 : “为什么说 这 个妇女是不幸的?”教师应详细解释 : “这位妇女 失 去了亲人 、无人帮助是不幸的 , 而这种不幸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

  然而 ,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 , 也需注意 以下几点 : 一是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 学生需要深 入了解课文内容 , 才能准确提出问题 。二是积极鼓 励和正向引导相结合 , 教导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反 思和自评 , 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全面发展 。


\

 
  3. 借助课外书籍 , 增强批判意识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选取的课文多出自名家 之手 , 但是受到篇幅和课时的限制 , 每一种体裁也 只能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 这就很难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针对这种情况 , 教师在开展教 学活动之前 , 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线上图 书馆为学生收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 然后将这些 作品展 示 在 学 生 面 前 , 并 通 过 对 作 品 的 阅 读 、分 析 、提炼 和 归 纳 , 来 确 定 这 些 文 学 作 品 的 创 作 主 线 。为了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 在阅读课外 书籍时 ,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 将 一 些 独到的见解分享出来 , 并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对这 些观点进行客 观 评 价 。 如 果 评 价 结 论 得 到 学 生 的 一致认同 , 则将其作为学习和参考的范本 , 以此来 给其他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 。如果评价结 论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反对 , 则需要对课外书籍的内 容重新予以梳理 , 这样才能获取真知 , 阅读效果才 能凸显出来 。

  以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稻草人》系列丛书 为 例 。 这本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童话故 事 , 多角度描写了童年生活 , 表现了儿童心理 , 并 且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深刻的育人与省人的哲理 。 例如 , 《稻草人》系列中《富翁》的故事描述了 一个工 作勤勉 、兢兢业业的稻草人为一个失去丈夫与儿子 的老奶奶守护着一 片稻田 , 但是由于稻草人自身能 力有限 , 无法驱走毁坏稻田的飞蛾 , 因此 , 稻草人 深感无奈 , 最后绝望地倒在了稻田里 。在读过这则 童话故事以后 , 有的学生认为 : “在 生 活 当 中 , 如 果遇到困难 , 应 该 像 稻 草 人 一 样 在 困 难 面 前 低 下 头 , 然后等待一个重新奋起的机会 。”而多数学生则 否定了这 一 观点 , 认为 : “在遇到困 难 以 后 , 应 当 及时调整心态 , 不抱怨 、不埋怨 、不自责 , 通过自 身的努力和付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每个故事的理解和评价 , 学生会从客观角度出发 , 进行归纳 与总结 。

  三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实现高效的培养 , 教师需 要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勇于 提出见解 , 从而夯实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 础 。 同时 , 借助课外书籍 , 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 , 从 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 进一 步增强批判意识 。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 , 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

  参考文献

  [1] 王国红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2(21) : 43- 45.

  [2]余文森 . “读思达 ”教学法 : 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1(7) : 67- 72. 77.

  [3] 周易 . 批判 性 阅 读 教 学 的 路 径 探 寻 [J] . 教 学 与 管 理 ,2020(25) : 44- 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7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