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阻力及消除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6 11:3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根植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教师 纷纷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实施教学。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一些实施阻力,如教学内容成人化、教 学方法单一、生活实践缺失。教师要对症下药,采用适宜的措施,消除阻力,推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发展。 文章在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阻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阐述了相应的消除阻力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阻力,消除措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 反复提及“生活”二字。 这表明道德与法治学科根植于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 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早在 17 世纪 30 年代,中 外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究“生活化教学”。在不断研究 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趋势逐渐形成。生活化教学是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为根据,遵循源于生活、融 入生活、体验生活三原则,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 现实生活,采用情境、语言、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 学生走进生活中,感受、体验、实践,达成学科教学 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 [1]。实际上,从统编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材正式使用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 就开始着手实施生活化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 一些阻力。消除这些阻力就是推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教学发展的关键。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阻力

  (一)教学内容成人化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需要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大 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认同这一点。于是,他们 着力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但是, 在挖掘的过程中, 他们忽视了学生,只站在自身生活的角度,挖掘相关 教学内容。例如,“爱心的传递者”重在引导学生讲述 自己了解的奉献故事,由此明白帮助他人是幸福的。 但是,在挖掘生活化内容时,部分教师站在成年人角度,借助网络渠道,搜集诸多奉献自我的真人真事。 这些故事虽然源于现实生活, 但学生并不熟悉。因此,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消除“教学 内容成人化”这一阻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离不开多样的教学方法。 但是, 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受教学能力的影响, 仍 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讲授的过程 中,这些教师不再根据教材内容长篇大论,而是呈现 一些生活化案例。在这些教师看来,呈现生活化案例 就是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所以,在呈现生活化案例之 后, 他们带领学生一步步分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 学 生缺乏主动权,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无法体会到生活化学习的乐 趣,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兴趣。针对此情况,在实 施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消除“教学 方法单一”这一阻力。

  (三)生活实践缺失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回 归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2]。然而,大部分小学道德与 教师却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一般 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束,学生的道德与法 治学习也随之结束。简单来说,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 学缺乏生活实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学到了 知识,建立了思想认知。但是,在缺乏生活实践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所得永远停留在头脑中,无法转化 为实际行动,从而出现知行割裂的情况。学生很难积 极体验现实生活。对此,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 化教学时,教师要消除“生活实践缺失”这一阻力。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阻力的消除措施

  (一)源于生活,挖掘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为根基的活 动 [3]。可以说,学生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 起始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生活,和学 生一起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夯实教学基础。

  1. 教师:源于生活,挖掘生活内容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借助多样的方式 了解学生。教师要根据了解的学生实际生活情况,探 寻学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由此挖 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例如,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了多样的识 字活动。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 他们认识了诸多汉字, 了 解了汉字的悠久历史及发展特点,感受了语言文字的 多样性。在体验校园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通过 阅读展示栏内容,储备了丰富的汉字知识。一些学生 参加书法社团,了解了书法艺术。“美丽文字 民族瑰 宝”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发展 特点,学会欣赏独特的书法艺术,使学生产生热爱祖 国文字的情感。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为 切入点,从书法社团收集书法作品,从展示栏收集各 种宣传单,从语文教材中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汉字。在 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灵活应用所收集的内 容,引导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学习。

  2. 学生:源于生活,挖掘生活内容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参与主体。挖掘 生活化教学内容少不了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布置任 务,驱动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主动挖掘生活化的教学 内容。

  例如,“当冲突发生时”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解 决矛盾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在与教师、同伴、 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此 过程中,部分学生积累了解决矛盾的经验。在参与课 堂教学时,学生要迁移生活经验,介绍自己经历的矛 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在课前阶段,学生要整理亲 历的人际矛盾及矛盾解决方法,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奠定基础。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 切入点,设计任务:“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之 间有没有发生矛盾呢?发生了哪些矛盾呢?是如何解决矛盾的?请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整理与他人发生 的矛盾及解决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关注 自身生活,获取丰富的生活化内容。在课堂上,教师 将依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示各自挖掘出的生活内 容,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二)融入生活,丰富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教 学智慧, 以学生为本, 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化内容, 应 用多样方法, 创设生活化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借 此建立良好认知。

  1. 应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 极具情感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发学生态度体 验,使学生探究、掌握学习内容,发展心理机能的教 学方法 [4]。在李吉林老师看来,情境教学是对社会和 生活的进一步加工。在体验生活情境时,学生会产生 积极的情感,自觉迁移已有生活认知,积极探究,建 立认知。对此,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体 验生活情境。

  例如,在体验家庭生活时,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 做家务的技巧和方法,储备了获取做家务技巧和方法 的经验。于是,在讲“做家务的技巧和途径”(“这些 事我来做”)时,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家务小 达人”。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带油污的毛 巾, 鼓励学生想办法去除油污。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如“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将 洗衣粉倒在油污处,几分钟后,用力搓油污处”。面对 这些方法,部分学生主动发问:“这些方法是否有可行 性?”教师趁机选定一些方法,并选择一些学生代表, 鼓励他们登台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油污没 有被清除。面对此情形,学生纷纷发问:“怎样才能清 除毛巾上的油污?”基于此,教师发问:“我们可以怎 样获取一些小技巧或方法呢?”在生活经验的助力下, 学生开动脑筋, 联想不同的获取做家务技巧的途径, 踊 跃作答,如“观察大人怎样做”“询问大人步骤和注意 事项”“从网上搜索方法”等。在学生作答的同时,教 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不同的途径。之后,教师为学 生布置一项任务:“请大家在课后,使用不同的途径搜 集清除毛巾油污的技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走 进现实生活中,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

  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体验生活的 机会。在体验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思维, 迁移生活经验, 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知学习内容,同时积累生活 经验,便于增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学习效果。

  2. 应用案例教学法,剖析生活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真实案例为基础、 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是对生活内容的再 现。学生剖析案例的过程, 正是与生活内容互动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透过现实生活认知学习内容,建 立积极的思想情感,为在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奠定坚 实基础。因此, 教师可应用案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 合作剖析。

  例如,一些学生观看过一些与汶川地震相关的视 频, 了解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在“应对自然灾害”这 节课上,学生要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应对自然 灾害的方法,感悟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 精神。为了使学生感悟抗灾精神,教师借助电子白板 播放反映多方支援汶川灾区的视频,动态、直观地展 现案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的救援 力量纷纷奔赴汶川灾区,不分日夜地开展救援工作。 结合视频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分析、总结 汶川地震时的救援力量的基本情况。”在任务的驱动 下, 全体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细心分析, 建立认知, 并 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认真记录任务成果。

  之后,小组轮流展示任务成果,如“汶川地震发 生后, 人民解放军快速集结, 马不停蹄地奔赴灾区, 疏 通道路,营救被困群众,拯救伤员”“为了保障通讯顺 畅,十五名解放军战士在没有气象资料、地面标识、 指挥引导的情况下,完成伞降任务”“志愿者奔赴灾 区, 运送物资, 抢救伤员”等。在展示任务成果时, 大 部分学生深受触动,热泪盈眶。教师把握时机,向学 生发问:“听了这么多的介绍,大家有什么感受?”学 生纷纷畅所欲言,提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 人民团结一致,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等。教师借 此总结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剖 析案例内容,获得心灵的滋养,便于在学生理解所学 内容的同时,建立美好的精神品质。

  (三)体验生活,组织生活实践

  
体验现实生活是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途径 之一。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实际行动 诠释已有认知,做到知行合一,塑造良好品行。教师 要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为依据,以现实生活 为归途,组织生活实践活动,驱动学生体验。

  例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这节课上,学生获 取了诸多变废为宝的妙招, 同时建立了绿色环保意识。 在家庭生活中,学生随处可见一些废旧物品,如快递 纸盒、泡沫箱、矿泉水瓶等。这些废旧物品正是学生 获得各类“宝物”的助力。于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课 堂学习所得和家庭生活情况,布置生活实践任务:“请 大家回到家中,收集废旧物品,开动脑筋,将它改造 为一个‘宝物’吧。”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中,收集废 旧物品,积极想象、操作。例如有的学生将快递纸箱 改造为文具盒,有的学生将矿泉水瓶改造为花盆。

  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学以致 用,积累了生活经验,能够自觉践行绿色环保行为。


\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方法单一、生 活实践缺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三大阻 力,如此阻力也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在实施小学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 为切入点,与学生一起收集相关的生活内容。在课堂 上,教师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灵活展现 生活内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活动、案例 剖析活动,使学生积极体验、探究,建立良好认知。 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组 织适宜的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体 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可以建立良好认知,塑造 良好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秋群.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22(24): 91-94.

  [2] 陈晶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58-60.

  [3] 施漪.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路径 分析[J].华夏教师,2022(5):85-87.

  [4] 魏海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 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188-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4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