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然后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陕西元素;思政课;高校
“谱系”原本是指宗族繁衍续存的历史记录,包括世系次第、传承序列及个体排位等内容,也指家谱系统或事物变迁的系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的不同历史阶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政治文化,所创造和形成的彰显党的发展脉络的价值理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系统[1]。本文讨论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陕西元素(以下简称“陕西元素”),作为整个精神谱系链条上的重要构成,既有根脉可寻,又彰显了地域特色,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的语境中,特指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和西迁精神。统合五种精神,以陕西元素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坐标方位为切入点,进一步厘清其在谱系中的独特理论价值,将之融入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责任所系,也是因地制宜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立德树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实所需。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2]。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青年是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群体,思政课是立德树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渠道,故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多重价值。
(一)赓续陕西元素的需要
传承的前提在于对精神谱系的熟知真知和真诚热爱,而熟知真知、真诚热爱的主要途径在于学习教育。将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优势,系统地讲清楚五种精神的生成背景、发展过程、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陕西高校传承陕西元素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3]。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生成逻辑与传承逻辑中自然涵盖“人”与“地”的关系范畴。据统计,截至2020年,陕西省共有9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达121万人。这些青年才俊,短则在陕生活3—4年,多则7—10年,甚至一生。久居三秦大地,其自然会潜移默化地生成不同程度的恋地情感与意志,“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便与地‘合一’”[4]。将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可以借助本地优势,让大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悟伟大精神的基因密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第二故乡”情结增强大学生学习传承的动力,更好地压实其赓续传承的责任。
(二)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需要
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历史伟业的精神品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拔节育穗的关键阶段,培育其历史主动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责任所系,而融入百年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是培育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方法。鉴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搜集整理百年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将其纳入教学,以求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而陕西元素生成于陕西,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的凝缩,从生成之始就是超越地域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资源,也是百年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有序衔接,使学生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有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生活于斯、学习于斯、成长于斯的大学生的积极文化心理,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愿意主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的尊重规律、主动担当、顺势而为、敢于斗争等价值观。故从总体上来讲,将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并且这样也能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这一要求[5]。
(三)因地制宜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围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内的“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6]这一重要论述为结合实际开展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政治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要求,但统一性并不影响和排斥多样性。统一性决定多样性,统摄多样性;多样性服从统一性,促进统一性。因地制宜是思政课建设多样性的重要前提。所谓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其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7],强调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主导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显然,将陕西元素融入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因地制宜之举,一方面,可以借助真实的案例和历史实践场景,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陕西元素的传播阵地,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深化大学生对陕西元素的内容理解和情感认同。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当前,在赓续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多元文化思潮的挑战。网络文化、泛娱乐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容低估。二是传承主体建设的挑战。当前阶段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很重,如何做到既把陕西元素融入其中,又能够促进思政课质量提升,关键在于培育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三是承继主体认同的挑战。出生和成长于物质丰富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其兴趣更加广泛,追求更加多元,如何让陕西元素紧跟时代,赢得大学生的认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四是传播方式途径的挑战。传统的“宣讲—体会”模式已经式微,难以调动承继主体的积极性,必须结合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特点加以革新。以上问题既给赓续传承陕西元素提出了挑战,也给助力陕西元素换羽腾飞、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引领陕西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一)融什么:核心内核的凝缩与坚守
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凝缩陕西元素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联性、融合式思考,是做好融入和传承工作的基础。陕西元素的五种精神,前四种生成于革命年代,后一种生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各具特点,又彼此关联。
把握陕西元素的基本内容是确定“融什么”的前提。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了照金精神。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8]。南泥湾精神生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为了抵御日军“扫荡”“蚕食”“清乡”行动、破除其“三光”“囚笼”政策和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创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奇迹[9]。张思德,四川仪陇人,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带着战友进山赶挖新窑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年仅29岁,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铸就了张思德精神[10]。西迁精神孕育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变中国高等教育分布不合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义无反顾地离开繁华的黄浦江畔,默默地扎根于苍凉的渭水之滨,在一片荒芜中建成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11]。显然,五种精神生成于不同背景,有不同的内涵,必须对其熟知、深知才能够做到准确把握、精准传承。
把握陕西元素的共性特征是确定“融什么”的关键。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进行观照,体现建党精神的红船精神居于首要;尔后接续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真实写照和艰难探索,为整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陕西元素承前启后,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产生于党在夺取全国胜利前局部执政时间最久、思想成果最丰富多产的时期。西迁精神既是前四种精神的延续,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内涵如“听党指挥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伟大创业精神的生动展现。
从整体上把握,坚定理想信念、乐于无私奉献和勇于艰苦奋斗是陕西元素的精神内核,而这些宝贵精神品质恰恰是当前大学生应当具有的重要品质。故教师在推进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时,既要结合思政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好五种精神的分别融入,还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陕西元素的精神内核,在培育大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上作出贡献。
(二)怎样融:教学形式的适应与流变
要想做好理论传播,既要厘清教学内容,还要研究方式方法。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解传播学的起点,需要理解媒介;理解传播学的终点,需要理解人。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2]。这一观点对于理解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转变理论“灌输”形式提供了启示。当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频繁转换,教学模式和媒介均发生较大改变。最为典型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使传统的运用红色文化场馆开展现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失效,思政课虚拟实践、课堂内实践的模式渐成主流。同时,在实践中,思政课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基于此,以下五种方式值得推广:一是上好云端大课,通常由上级部门或学校集体组织,由专家或优秀思政课教师在线开讲,权威解读陕西元素,全省或全校师生参加;二是探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讲台讲授模式,鼓励一线教师与红色景区场馆合作,依托场馆开展现地直播或录播教学;三是开发微课,大批量征集和推广以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内容的高品质微课,引导学生自行扫码观看;四是丰富思政课实践作业,指导、鼓励学生制作和分享以陕西元素为主题的短视频、微作品;五是建设思政课云学习资源,利用虚拟技术,建设包含陕西元素的网络资源,开展云参观、云学习等。概言之,就是要把握融媒体时代节奏,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传播媒介相融合,不断提高理论“灌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理解媒介,还应理解人,即要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特点,在理论精准传递、课堂形式多样、案例精心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注重价值引领,破解课程认知局限性的问题。当前,一些学生对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内容、情感等综合认知还比较狭隘,“无用论”等潜在意识还客观存在。对此,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把握陕西元素的整体样态,讲清陕西元素的重要地位、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党史观和学习观,在增强政党认同、情感认同的过程中提高课程认同。二是坚持精讲原则,破解精力投入有限性的问题。当前,在“去水课、建金课”的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教师要是处理不好思政课理论讲授的高阶性要求,学生就容易滋生畏惧心理、畏难情绪和厌烦思想。对此,思政课教师应秉承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着重讲清楚陕西元素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等关键历史脉络,以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丰富的史料、动人的史实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青春斗志,引导大学生在今昔对比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三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破解实践转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固根本、利长远的,但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社会经验普遍欠缺,难以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容易导致学习效果弱化。因此,教师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授中穿插陕西元素的典型案例、人物事迹,让大学生在感悟前辈风范中思考自身、思考当下,从而有效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能动转化。
在具体的融入途径上,主要包括融入理论讲授、作业考核、融合式教学和现地教学等重要教学环节。融入理论讲授,主要指按照思政课的教学结构和既有安排,将陕西元素生成的史实背景和基本观点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对应章节;将陕西元素的故事作为案例贯穿思想道德与法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应理论观点的阐释过程。融入作业考核,主要指采取多元化、形成性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延展课堂所学,围绕陕西元素全面开展思政课读、写、讲、演、创等系列活动,抒发情感、展示认知。融入融合式教学,主要是创建陕西元素专题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延展育人的时空维度。融入现地教学,主要是在条件允许下,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开展现地参观教学,让大学生在寻根之旅中产生深刻印象、坚定理想信念。
(三)谁来融:师资力量的整合与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要想确保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实效,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做好师资力量的整合。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遵循两个规律,即陕西元素的传播规律和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大体上,熟悉这两个规律的群体分别是陕西元素的宣教队伍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理想的状况是这两重身份能充分融合,但实践中,同时熟悉两个规律的人员毕竟是少数。因此,推动陕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在搭建平台、构建机制和组织实践等方面综合施策,实现宣教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合作、传播规律与教学规律的融合。比如,构建陕西元素宣传教育研究中心,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吸纳宣教队伍和思政课教师参加,从而在共研中把握融合难点和进路。又如,构建课程同构机制,定期组织宣教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同备一堂课、同讲一堂课,以机制弥合队伍、规律的分离。再如,开展陕西元素文化项目同创活动,协同宣教力量、教学力量、创作力量、表演力量,创作历史元素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高品质文艺节目,吸引青年受众等。
另一方面,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通过制度、机制的建立,引导和激励思政课教师全面把握陕西元素基本内涵、生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增强将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自觉,找准融入的方法路径。一是提供学习研究的便利。如各高校有组织地安排思政课教师定期到陕西元素红色场馆实践研学,并鼓励部分青年教师到场馆担任讲解员、志愿者;红色场馆免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开放,并定期向思政课教师发放相关宣教资料等。二是开展教学督查和大练兵活动。将陕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纳入教改项目、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和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等,实现以研促教、以评促教、以赛促教,全面提升融入水平。三是设置专项奖励。在教学成果评定、研究成果评奖、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体现,即对成绩优异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三、结语
陕西元素融入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需要,也是丰富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作为陕西元素优秀革命文化的诞生地和红色器物文化的所在地,陕西高校传承陕西元素具有地域优势、文化心理优势和人才培养资源优势。新时代传承陕西元素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认知特点,在传承内容上力求精准,在传播途径上注重发挥全媒体优势,在传播主体上构建宣讲队伍与教师队伍相融合的宣教队伍,并努力融入理论讲授、作业考核、融合式教学和现地教学等教学环节,全方位推进陕西元素高起点、高水平地融入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好地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易.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23.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12.
[4]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08.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4.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7]赵晔.吴越春秋[M].崔冶,译.北京:中华书局,2019:60.
[8]传承照金精神,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N].人民日报,2021-10-27(4).
[9]弘扬南泥湾精神,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N].人民日报,2021-10-29(1).
[10]弘扬张思德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N].人民日报,2021-11-10(1).
[11]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11-24(1).
[1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55周年增订本)[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