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在概述精神谱系的基础上,从融入起点:把握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统一性”;融入支 点:厘清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价值;融入重点:探索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三个 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校思政课,“三重维度”
中共中央于 2021 年公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 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在不同 历史时期实践提炼而成的伟大精神成果统一性、体系 化、整体化的权威表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下 简称“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改革和建 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塑造、凝练和发扬的精神成果的 集合, 是激励一代代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坚定理想信 念、赓续红色血脉、担负使命担当的强大精神动力和 思想保证。用好精神谱系,领悟其精神内涵,发挥其育 人功能,探索并优化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渠 道和路径,关系着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担当,关系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实效性的提升。
一、精神谱系概述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 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 明的政治品格”[1]。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发 展和完善的精神成果系统,是回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 史征程和展望宏伟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是广大中国 共产党人坚定伟大理想, 投身伟大实践的力量源泉。 可以说,精神谱系是“以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原 点,以历史纵向发展为纵坐标,以横向精神元素相贯 通为横坐标,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轴,以创造、 团结、奋斗、梦想等为精神基因,以爱国、敬业、奉献、自强、革新、包容、厚德等为中心词,立体建构的中国 精神谱系总表”[2]。
(一)精神谱系的内涵构成
第一批精神谱系共涵盖 46 种伟大精神, 以伟大 建党精神为缘起,历经百年奋斗与发展构筑而成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谱系发扬壮大 、源远流长的基 石, 奠定了后续众多精神成果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判 断 。从时间上看,主要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历史阶 段;从阶段上看,主要包括初创期(1921— 1949 年) 、探 索期(1949— 1978 年) 、全面推进期(1978 年至今);从 类型上看,主要形成了以时间节点精神谱系、地点场 域精神谱系、典型人物或团队精神谱系、重大事件精 神谱系为主的四大类别;从性质上看,构成精神谱系 的精神成果与中国精神高度重合,它们跨越不同历史 阶段,依托不同载体与形式,又彼此传承与创新,充分 反映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
精神谱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价值的集中体 现与深刻反映, 根植于不同时期伟大实践的精神特 质,始终与时代发展要求、民族发展目标和人民发展 愿望紧密相连 。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到投身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实践,从拉开全面改革开 放的大幕, 到奏响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 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赓续红色血脉、奋力拓步 新征程中,塑造出富有中国共产党人气质、立场、追求 的价值取向 。 围绕其实践态度、实践目标、实践载体 等突出表现为理性信念层面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群 众立场层面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与为民情怀,行事作 风层面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实践方法,精神风貌层 面甘于奉献的大局意识与自觉操守,这些价值取向深 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一 以贯之的工作方向和行动指南。
(三)精神谱系的特征
在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伟大的精神成果 形成了一定的特征,反映出共产党人的本色与目标,同 时涵盖了“继承性与发展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民族性 与世界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科学统一”[3]。精神谱 系在具备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各级 各类教育宣传载体,以发挥其在铸魂育人、引领良好社 会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针对高校育人,其为思 政课的育人实践拓展了新的思路和机制。从强调“思想 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 到用好红色资源,优化育人模式,“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5],再到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 讲道理,要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都进一步为高 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根本遵循和行动要求 。站在 新的历史起点, 精神谱系既能帮助高校思政课明确育 人导向、优化教学理念,又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拓展 教学资源,同时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二者高度契合又互为载体。科学 认知精神谱系的“内在统一性”,能有效发挥其融入高 校思政课的现实功能和时代价值。
二、融入起点:把握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内 在统一性”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出发,“内在统一 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区别但紧 密联系、趋于统一的特性 。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虽 内容各异、形式不一、受众存在差异,但二者在本质、 功能、价值等层面存在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这也是 将精神谱系有效融入思政课的关键所在。
(一)内涵与外延
精神谱系作为精神成果体系,从内涵来看,是中 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过程中的精神坐标与思想武器, 结合横向主体、领域、层级等多元维度分类,以及纵向 不同历史时期,可见其蕴含丰富、影响深远,且具备较 强的发展性和时代性。高校思政课作为学生学习了解 “党情国情世情社情”,领悟党和国家最新路线方针政 策,树立坚定理想信仰和科学价值体系,强化个人思 想政治素养与使命担当的重要载体,以“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干课程为依 托,并结合时代发展与教学实际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与 内涵,学生以此接受全面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 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等,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包含经济、政 治、文化、历史、社会等层面的内容,可作用于学生群 体认知、态度、历史观、价值观、理想观等精神世界的 改造 。从外延来看,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成果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其可依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 级院校、社会组织等,通过宣传、传播和教育等多种 形式和手段实现内涵外化的效果 。同时,由于精神谱 系涉及的时间、地域、领域跨度较大,学生对其认同 度和接受度受年龄、经验、区域、职业等因素影响较 大,因此存在认知的阶段性、时间的渐进性、效果的 差异化等问题 。高校思政课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其理 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三大课堂联动的教学 模式已日趋成熟,基于此,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学 术讲座、科研竞赛、党团活动等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广 度和深度, 并结合校地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参 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思政 课实效的落地。
(二)主体与客体
无论是精神谱系还是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及教 育的主客体价值实现都是融入过程的关键环节。精神 谱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应是组织、推进 和开展与精神谱系宣讲、传播、学习等一切实践活动 有关的参与人员,而客体应是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全 体社会成员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 程,育人功能尤为突出 。作为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实 施者,教师无疑是思政教学的主体,是承担教学设计、 实施教学过程、开展教学评价等的主力军,但却不是 唯一的主体 。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思政教育的客体,接 受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但这一客体确实在教学 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主体性。“教育者本人一定是 受教育的”[6],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存 在双向互动性,“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存在交集的活 动,更多的情况是通过“教学相长”体现出双向的思 考、启发,从而促进彼此发展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 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发现、分 析、思考问题,强调学生发挥客体主体性的重要性,即 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动性地发挥自身主体性影响,进而 推动教育进程 。 由此可见,无论是精神谱系的宣传还 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都应着眼于受教育者思想 和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启发,促进主客体能动作用的落 地。换言之,在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
精神谱系的传播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落地 需要依托具体的形式和载体。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 行分析可知,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大多以理论 讲解与“灌输”为主,育人效果的评价实现力有限,教 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因素都相对单向且保守,在“教 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体验中,教师的成就感和学 生获得感都收效甚微 。在精神谱系体系化过程中,由 于时间跨度大、区域差异大,导致相关伟大精神成果 从理论到实践的宣传路径单一、受众群体固定,聚焦 在政策理论宣讲、书籍介绍、专题讲座等形式上。而进 入新的时代,结合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思政 课创新改革的新方向,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开展形式 多样的实践活动,创新理论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激发 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性;另一方面,应积极顺应信息 化趋势,借力“两微一端”、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搭建好有效渠道和平台。
三、融入支点:厘清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 功能价值
目前,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存在明显短板, 具体如下。学生对于精神谱系的认知基础还需进一步 夯实;精神谱系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思 政课作为认知主渠道,存在影响力弱化、认同感不足的 问题;学生对于精神谱系内涵深度、广度的认知较为缺 乏,同时对课程存在较高的需求,其期待教师结合教学 实际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提升其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 感。对此,教师应积极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功能价值作 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支点。
(一)通过融入精神谱系发挥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 的价值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7] 。精神 谱系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改革和 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激荡,与新 的时代中国伟大生动实践相融合的全过程。在此基础 上,伟大人物、伟大坐标、伟大事件等共同塑造了精神 谱系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信仰的内在逻辑 。这一 内在逻辑是精神谱系内涵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体现,也 是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总体教学设计的基础 。对 此,在各门思政主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章 节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精神谱系,讲好“理想信念篇 章”,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 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 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树立将个人价值与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自觉联系起来的远大理想。
(二)通过融入精神谱系发挥思政课引导笃行实践 的功能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强调的是课程育人功能的 实现。具体来说,是将系统化、科学化的政治理论以贴 近学生实际、需求和个性的方式让学生“真学、真懂、 真信、真用”[8],以理论武装头脑,并进一步指导个人实 践和发展,实现“真做”。通过思政课教学,学生一方面 可将精神谱系内化为自己的政治素养、思维观点和理 想信念,另一方面可将其外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和 价值选择,由此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发展大势紧 密联系,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伟大实践。其中,实践 性和人民性作为扎根于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在特质, 也进一步映射出思政课必须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实 践导向、正确实践途径和正确实践目标的功能最大化 发挥出来 。概言之,教师应坚持“群众为本”“人民至 上”“勇于实践”等观点,引导学生将精神谱系的伟大 号召力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积极作为紧密联系。
(三)通过融入精神谱系强调思政课聚焦立德树人 的本原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目 标,强调育人过程中坚持内与外、知与行、德与技等层 面的统一。通过汲取精神谱系中不同类型、不同人物、 不同场域的思政育人素材,并作用于不同专业、不同 经历、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师可实现对学生的引领,提 升其对宏观、外部道德规范的自知,与微观、内部道德 言行的自省,使其自觉约束规范言行,并与社会成员、 集体、社会和国家标准相适应。概言之,教师应围绕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目标,积极培育学生的爱 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融入重点:探索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 有效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把“用好精神谱系”全面融入 教学实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9], 作为教学 实施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适应教 育实践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的实现 。高校思 政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思政 课建设中首先应对精神谱系是我党精神财富、力量之源的历史定位有着清晰认识,树立将精神谱系作为思 政课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观念 。一方面,高 校党委应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处、各二级学院 等部门将这一机制以文件或由专门机构负责的形式 固定下来,并提供平台制度保障,确保教学过程有章 可循;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将精神 谱系融入教学 。高校应结合学校所在区域或特色专 业, 有针对性地设置关于精神谱系的专门研究机构, 促使相关人员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与伟大精神成果相 关的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历史经验的研究,这样在为 传承红色血脉、宣传红色历史、浸润红色文化做出贡 献的同时,也为精神谱系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思政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持续 通过理论学习,牢固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性和创新 性,在教学理念上主动求变,并依托集体备课、研修学 习、教学模拟等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将理念融入转变 为实践融入。
(二)丰富教学资源,把“用活精神谱系”全面融入 教学实践
第一,在教育部门统一指导要求下,高校应顺应 时代发展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概论”等理论性课程,以及与“红色文化”“党史教育” “四史教育”联系紧密的史实性课程 。 同时,在现有主 干思政课程教学中,依托教学内容从不同侧面突显精 神谱系的引领力,如在“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着重从现实角度突出 “‘精神谱系’对于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意义,起 着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作用”[10] 。此外,教师应进一 步结合区域实际和历史因素,将本土化、专业化、传承 性的精神成果引入教学。第二,积极开展第二、第三课 堂。具体而言,高校应结合实际,开发与精神谱系相关 的教学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展览馆、研究 机构等,并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 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走访、调研、服务等,激发学生主 体性作用,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精神谱系的理性认 知。第三,适应现代教学趋势,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教 学手段优化教学载体和手段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 心”,注重学生对精神谱系资源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资 源整合上依托“两微一端”、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 媒介,注重精神谱系教学资源的权威性、普适性和时 代性, 在教学媒介上积极利用现代化智能教学软件 、 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重要平台,注重教学的交互性、时效性和及时反馈。
(三)完善教学评价,把“用对精神谱系”全面融入 教学实践
在融入精神谱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评测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 以客观选项、数据反馈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多 元化教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构建 。第 一,在评价主体上,在开展教师、学生评价的同时,可 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如先进人物、劳模代表等,从 而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客观、务实的 评价 。第二,在评价方式上,可引入立体化评价模式。 除传统测试习题之外,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具体 可行的实践任务, 如围绕精神谱系内容结合专业、兴 趣和特长开展短视频制作、推文撰写、宣介传播等活 动,同时在实践中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从而优化 评价结果。第三,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和评估,整 合成“理论素养”“志愿服务”“创新意识”“党团工 作”等多维数据模型,并贯穿学生大学思政学习始终, 使结果实现可查、可控、可优化。
综上所述,在将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 中,构建好思想育人的资源体系,进一步创新理论课 堂形式,用好、用活、用对精神谱系,讲好思政课,能够 引导广大学生成为伟大精神的传承者、“强国有我”的 贡献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21-07-02(1).
[2] 邹绍清.论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国精神谱系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 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02-203.
[3] 冯思淇.定向与聚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赋能国家治理的实践 理路[J].探索,2022(1):15-28.
[4]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1.
[5]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 下去[J].求是,2021(10):1.
[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9.
[7] 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J].求是,2021(21):1.
[8] 马书臣.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 总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76-78.
[9] 习近平 .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80- 198.
[10] 林文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