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教师是除父母外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教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教师自身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把关注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希望发展和增强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团体辅导活动形式,探索培养教师的积极自我、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调节,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使得教师能正确认识自己,适当调整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积极的状态。
[关键词]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发展
一、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倡导把心理学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希望发展和增强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改善生活品质,并预防人处于低谷时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包括高兴、兴趣、自豪和爱等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乐观和对生活的忠诚等。从积极和消极视角来说,积极心理品质需满足“能够促进工作和学习绩效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能够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利于心理保健”三方面的特点。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创造和谐、安全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氛围浸润学生,让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成长,培养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品质,更好地保障教学工作。教师工作琐碎繁重,在当前复杂的现实情境下,教师存在较多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现象。教师只有用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与工作、更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才能以更饱满的状况开展教育教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调动彼此参与的积极性。团体活动注重学员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促使个体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激发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一般是通过团体辅导或心理训练来体验积极情绪,强化积极心理品质。
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一)积极心理品质对照研究
积极心理资本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97年提出的,包括四个核心成分: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等人在自我效能测量量表、希望量表、韧性量表和乐观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了由24个题项构成、包含4个分量表的心理资本量表(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CQ),该量表的信度和构建效度在国外和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本研究对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在表述上做了修改,使之符合教师的特点。量表采用6级计分制,得分愈高,说明某一方面积极心理品质愈明显。问卷预测时a一致性系数为0.954。
本研究在全区抽取500名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选择30名教师参加心理团体,与未参加团体的470名教师进行对照测验。
(二)团体辅导活动行动研究
30名教师进行为期10周、每周半天的团体活动。活动方案包含教师压力管理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两方面内容。压力管理主要包括:感受压力、认识压力和压力的本质理解、压力的管理与应对策略等。团体活动主要以萨提亚家庭治疗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情绪、观念、行为、期待的深入体验和探讨,教师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观念特点以及人际沟通特点,通过游戏、雕塑、角色扮演、小组交流、测验及自我分析等活动,在自我探索基础上了解彼此的不同,学习情绪调节和人际沟通技巧,体验和了解更加健康的生活观念,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念。活动具体方案如下(见表1)。
(三)数据与结果分析
团体活动后,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参与团体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作为质性资料研究分析,具体如下(见图1)。
1.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特点分析
未参加团体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均值为3.25(5=非常同意),参加团体活动教师感知到的积极心理品质均值为3.42。在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方面,参加团体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团体的教师。主要表现“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努力,相信自己能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困难有更积极的解释。
2.教师主观报告分析团体训练效果
通过教师总结分析,发现教师在观念、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层面都有积极变化。教师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事件,更理解他人,为自己的态度、期待负责任。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困在情绪中。会积极地应用一些情绪调节技术,去觉察、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更能掌管和驾驭自己的情绪。通过沟通姿态的探讨,体验到在沟通过程中要关注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要素,三者兼顾才能有效地沟通。通过对冰山模型的学习,教师们对自己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有更丰富的认识,开始关注、珍爱自己,对生活有更多积极的体验,遇到问题有更多应对办法和选择,有更高的自尊体验。
三、结论与反思
(一)团体辅导活动有助于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参加过团体辅导活动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高于未参加过的教师,尤其体现在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方面。这可能与团体活动中积极观念、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和积极自我的内容有关。通过团体活动,教师能以更加冷静和理性的态度看待学生问题,看待各种人际关系。会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主动觉察和调节。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不仅仅是局限于与外界对比的基础上。
(二)今后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在实际进行积极品质培养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同教师群体对心理健康理论的理解、认识程度不一,团体辅导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有个别教师的思维和情绪比较极端,适合个别心理辅导。在今后可以对团体教师进行初筛,使团体尽可能同质。此外,观念、情绪、行为和自我层面的改变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活动顺序可以适当调整,在团体初期关注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团体动力及个人发展动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2]黄辛隐,张秀敏.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研究[J].心理科学,2004(2):307-310.
[3]傅伟忠,瞿正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校医,2000(4):248-250.
[4]张积家,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1):48-55.
[5]王智,李西营,张大均:中国近20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33(2):380-383.
[6]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