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美术欣赏课就是提升 “审美感知 ”和 “文化理解 ”两大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之 一 。 以 中外艺术家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 , 通过创设问题 、情境体验 、项目学习 、跨学科融合学 习等途径 ,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综合素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 称 “新课标”) 明确提出 :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要 培养学生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 实 践 、文 化 理解 ”四大核心素养 , 明确艺术课程必须要落实党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这一要求落实到初中美术 欣赏课中 , 主要是通过阶梯式 、大单元 、大概念等 欣赏内容的教学 , 让学生具备 “审美感知 、文化 理 解 ”的 能 力 , 达 到 “以 美 育 人 、 以 美 化 人 、 以 美 培 元 ”的效果 。
一 、基于“以美育人”的策略
1. 问题导入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倡 将 大 单 元 、 大 概 念 的 课 程 教 学 和 实际生活中的各 种 美 术 问 题 相 结 合 。 这 就 要 求 美 术教师在教学中从 美 术 课 程 和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美 术 现象 寻 找 主 题 , 通 过 创 设 现 实 情 境 , 启 发 学 生 发 现问题 , 让学生调研收集和汇总资料 , 从而解决实 际问题 。
在具体欣赏课教学过程中 , 教师应当利用问题 导入引发学 生 对 经 典 作 品 欣 赏 提 出 或 大 或 小 的 问 题 , 引导 学 生 阐 述 自 己 的 观 点 。新 课 标 从 第 三 学 段(6~7年 级) 开 始 的 “欣 赏 与 评 述 ”模 块 , 课 程 编 入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 , 旨在让学生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认识和理解世界美术的多样性 、 差异性 。美术欣 赏 课 增 加 艺 术 感 知 和 理 解 欣 赏 难 度 , 教师应合理创设欣赏问题情境 , 引导学生大胆针对世界经典美术作品提出见解和疑问 , 随后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主题探究活动 。
如在教授毕 加 索 的 经 典 油 画 作 品《格 尔 尼 卡》 时 , 大部分学生都还只是停留在写实作品的欣赏经 验上 , 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 “看不懂《格尔 尼卡》, 它为什么是一幅经典艺术作品?”对于 没 有 抽象画欣赏经验的学生来说 , 能提出这样的 疑 问 , 恰恰也是启动问题探究的开始 。这时 , 教师应不断 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等 , 为引 导学生进入下阶段学习做铺垫 。学生在有了一定的 知识积累后 , 还会提出诸如 “画面的色彩过于单 一 ” “这么丑陋的人和物出现在画面中还是美的吗?”“人 物的比例和透视不协 调 ”等 问 题 。 学 生 能 提 出 这 些 涉及美术语言和创作手段的相关问题 , 这正说明课 堂教学的引导是非常成功的 。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发 现疑点 , 教师应及时鼓励 , 激发学生探究欲 , 可以 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 、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寻找 问题的答案 , 这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过程 。
在大单元 、大概念课程教学中 , 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 , 提出的问题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任务重新组合 , 形成有层次 、有梯度的问题 , 从而 激 发 学 生 的 审 美 兴 趣 , 有 效 推 动 课 堂 教学 , 让学生在探究中由浅入深 、 由易到难地掌握相关知识 , 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 。
2. 情境化体验的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 ”教育理论正好 和新课标所提出的 “情境化 ”“生活化 ”体验教学相符 合 。他主张课堂教育应该和生活现象 、生活体验紧 密结合 , 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在一 起 。 新课标阐述美术学习内容和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 化 , 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 、技能等完成各项美术学习 , 解决美术欣赏实际 问题 , 在多样化的艺术情境体验中学习美术知 识 , 掌握美术技能 。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 具体 、形象 、感性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 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 帮助他们更形象 、更直观地 学习美术知识 , 欣赏美术作品 , 获得审美体验 , 提 高审美能力 。
如在欣赏油画家詹建俊 1959年 创 作 的 经 典 作 品《狼牙山五壮士》时 , 可以先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海 丰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馆 , 如红宫 、红场 、赤山农 会纪念遗址 、赤山革命英雄纪念碑 、 附城镇新山红 色革命教育基地等 , 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斗争历 史 , 为课堂教学红色革命基础知识做铺垫 。在课堂 教学导入部分 , 教 师 利 用 多 媒 体 播 放 秦 燕 导 演 的 《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壮烈牺牲的片段 , 再配合 主题曲的情境渲染 , 让学生走进硝烟弥漫的抗战时 代 , 目睹日本侵略者野蛮侵略的暴行 , 感受革命先 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情绪感染 , 激发学生内心强 烈的爱国情感 。这样一来 , 学生对五壮士的英雄事 迹有直观印象 , 再 加 上 实 地 参 观 红 色 革 命 教 育 基 地 , 对英雄形象有了充分了解 。学生在欣赏这幅油 画作品时 , 不再是陌生化 、 隔膜化的欣赏 。
在美术 作 品 欣 赏 课 中 引 入 影 视 作 品 、 音 乐 作 品 , 让学生在音视频营造的情境中 , 再赏析美术作 品的特点和意境 , 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3. 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 以教师为学习的 引导者以及探究过程的向导者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推进过程中 , 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尤其明显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 教师先确定研究项目 , 然后以小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在实施项目研究过程中 , 学生亲身调研和体验生活 , 获得大量的过程性材料佐证 ,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和 创 新 能 力 , 从 而 体 会 到 项 目 学 习 的 艰 辛 和快乐 。
以海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字戏 ”美术资源调查研究为例 , 教师先利用一到两节课和学生共同探讨 “白字戏 ”的基本现状和传承价值 , 然后由这个总项目生发出一些子项目 , 如研究 “白字戏 ”的脸谱 、服装 、头饰等 。学生自由组合 , 分成六个小组 , 每个小组确定组长 , 由组长协调每位组员 , 根据每位组员的 特 长 安 排 调 研 任 务 。 学 习 小 组 利 用4~5个星 期 的 时 间 进 行 探 究 和 调 研 工 作 。 教 师 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准备档案袋 , 把小组会议讨论的记录 、考察的图片资料 、绘画设计的草稿 、查阅资料的记录 , 以及采访 “白字戏 ”演员的音频 、视频 、文字记录等资料保存 好 , 并 做 成 简 单 的 PPT 演 示 文稿 。在每周美术课中 , 每个小组安排成员进行项目推进过程及成效介绍 , 说出自己组的亮点和 不 足 ,其他小组也可进行点评 ,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 建 议 。美术教师在课堂中起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 , 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学生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 , 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基本完成 “白字戏 ”美术资源调查研究项目 , 甚至有部分小组能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 , 形成如《海丰县 “白字戏 ”美术资源之头饰设计调研报告》《海丰县 “白字戏 ”美术资源之脸谱设计调研报告》等成果 。项目学习之后 , 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很快 , 如协调能力 、沟通能力 、查阅整合资料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等 。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 、文字编辑能力和音视频的剪辑合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
项目式教 学 法 开 辟 了 美 术 欣 赏 课 教 学 的 新 途径 , 把美 术 课 堂 从 课 内 延 伸 到 课 外 , 改 变 了 以 前“满堂灌 ”的教学 方 式 , 形 成 了 “以 教 师 为 主 导 , 以学生为主体 , 以美术项目研究为主线 ”的教学方式 ,极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二 、基于“以美化人”的跨学科融合策略
新课标关于美术跨学科融合教育教学内容 , 要求教师帮助学习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 关系 , 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 、规划与制作 , 通过 跨学科融合学习 , 理解共同的主题和文化成因 。对 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 , 学习美术知识不能只局限 于课本 , 应该把美术欣赏内容融入其他课程 , 构建 跨学科融合的欣赏情境 , 营造立足于美术基础更丰 富 、更立体的文化学习和体验氛围 。
1. 美术欣赏课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一是美术与语文 。经典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虽 然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 , 但在主题表达和意境营造 上有时是相通的 。很多绘画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 进行创作的 , 如唐代顾恺之的《洛神赋》、 乔仲常的 《后赤壁赋图》、 任伯年的《公孙大娘舞剑图》等画作 的灵感都来自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 。美术和语文两 门课程之间有很多概念性的修辞手法是相关的 , 如 暗喻 、讽刺 、夸张 、双关等 。
中国画更能体现美术与语文跨学科 融 合 理 念 。 古人 创 作 绘 画 作 品 时 往 往 会 把 “诗 书 画 印 ”融 为 一体 , 这些都是中国文人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 书画印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 , 其中题诗和 钤印是文学与艺术融合的体现 。从诗书画印中能够 体现作者借物寓意的创作构思 , 如通过 “岁寒三友 ” 松 、梅 、竹来暗喻对坚守高尚情操人物进行崇高的 赞扬和敬意 。
二是美术与音乐 。音乐和美术虽然属于不同的 艺术种类 , 但他们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 , 都通过各 自的艺术手段把所要表现的内容表达出来 。不管是 美术 的 线 条 、 点 面 、 色 彩 、 明 暗 , 还 是 音 乐 的 节 奏 、音律 的 变 化 , 其 实 都 是 为 了 表 现 人 的 思 想 感 情 , 传达作者的观点态度 , 使观众受到感染 , 并与 之产生共鸣 。如果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能导入意境 相同的音乐 , 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 有利于美 术欣赏教学的开展 。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时 , 可采用悉尼奥运会 开幕式主题曲 , 同时配合音乐节奏变化 , 视频中出 现色彩明度 、色相的变化 , 把色彩丰富变化的效果 和音乐节奏变化有机融合 , 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 彩而又激情四射的情境中 。本节课有关色彩的联想和情感的教学 , 同样也可以与 “春 、夏 、秋 、冬 ”有关的主题音乐配合教学 , 让学生体会冷暖色彩在音乐作品中是如何渲染的 。
三是美 术 与 戏 剧 、 舞 蹈 。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1~7年级 的 艺 术 课 程 以 音 乐 、美 术 为 主 线 , 融 入 戏剧 、舞蹈 、影视等内容 。 实际 上 8~9年 级 , 也 应继续开设这些选修课程 , 目的是与高中艺术教育课程衔接过渡 。
海丰是戏剧之乡 , 有着传 统 戏 剧 “白 字 戏 、西秦戏 ”庞大的受众群体 。学生从小耳濡目染 , 对 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接触 , 所以在美术课堂中开展有关戏剧的美术资源欣赏的课程教学 , 如欣赏脸谱 、头饰 、戏剧服装和舞美等 , 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速度很快 , 美术欣赏课后期的作品展示也很有创意 。
为了更好地创作作品 , 使 作 品 贴 近 生 活 实 际 ,艺术家必须深入舞蹈家的生活和舞台表演去体验观察 、收集资料 , 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打动欣赏者 。教师在这一类作品欣赏教学时 , 播放舞蹈艺术家表演的视 频 或 者 邀 请 善 于 舞 蹈 表 演 的 同 学 跳 上一段 , 美术欣赏课堂会更生动 、活泼 。美术欣赏课跨学科教学 还 可 以 与 数 学 、地 理 、 设计 、历史等课程的融合 。
2. 美术欣赏课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对美术欣赏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美术欣赏课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对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 ,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中明确的核心素养要求 、教学内容以及学情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其次 , 对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 教师要先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整合 , 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 内 容 的 创 新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最后 , 要求教师扩大知识面 , 多与其他课程教师交流探讨 , 善于寻找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高不同课程知识整合能力 。
三 、基于“以美培元”的评价策略
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评价涉及学习态度 、过程表现 、学业成绩等多方面 , 贯穿美术学习全过程和美 术教学各环节 , 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 程中的态度 、表现 、 阶段性结 果 , 及 时 做 出 判 断 , 肯定成绩 , 发现问题 , 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 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 。美术欣赏课的过程性评价主 要包括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 。
一是课堂评价 。 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 程中或项目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学习态度 、课 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如在 问题导入策略中 , 学生若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 问 , 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 。在项目式教学中 , 教师可 对每个小组 的 项 目 学 习 过 程 和 阶 段 性 成 果 进 行 评 价 , 也可让各小组互评 。 而在跨学科融 合 教 学 中 , 学生在不同的课程思维碰撞下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 的 、新的创意或思想等 , 教师应以开放平等的胸怀 肯定和接纳学生 , 并积极引导 。
二是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 延伸与补充 。 比如在完成 “白字戏 ”调研任务后 , 学 生完成的调研报告 , 还有他们设计的 脸 谱 、戏 服 、 头饰等 , 可让师生均参与评价 。
2. 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对学生每个学期期末和初中阶段 美术课上取得的成果进行的总结评价 , 主要包括期 末评价和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
一是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包括课堂评价 、作业 评价和期末考核的结果 。
二是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与 上面的期末评价 , 这两种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分项等 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 避免单纯以分数评 价学生 。
3. 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是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中 , 教师应对学生学 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学习态度 、学业成绩等进行 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应多以鼓励为主 。
二是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在实施学生 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时 , 教师应先适当指导 , 可以 设计评价量表 , 要求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进行合 理 、 中肯的评价 , 既要发现亮点 , 也要指出不足 , 还要给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
三是媒介评价 。教师可以借助媒介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或作品 , 比如把学生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上或展览在校园内 , 也可以发表在报刊上 , 甚至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如抖音 、视频号 、公众号等进行发布 。这样 , 学生作品能得到广泛评价 , 好的评价可以极大地激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帮 助 他 们 树 立 信心 ; 中肯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 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美术欣赏素养 。
新课标的 “审美感知 ”素养对标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中的 “欣赏与评述”。而每一个学段 、每个学期教学内容的起点也正好是 “欣赏与评述”, 美术欣赏内容的教学关乎培养学生发现美 、认识美 、感知美的能力 , 提 升 学 生 的 审 美 意 识 和 情 趣 。 通 过 问 题 导入 、情境化体验和项目式学习等策略 ,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 通过跨学科融合策略来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素养 , 还可以整合课程知识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这些策略中 ,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 坚定文化自信 。
参考文献
[1] 张劲 .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 精选[M] . 南京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 138.
[2] 尹少淳 . 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 .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21: 164.
[3] 尹少淳 . 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 2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