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从数学实验的概念入手,简要论述了“做思共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重点讨论 了立足数学实验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主要从精选数学实验内容,促进学生做思共生;开发数学 实验工具,促进学生做思共生;提升数学实验趣味,促进学生做思共生;建立数学实验清单,促进学 生做思共生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育,做思共生
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性 思维和逻辑思维,课程具有灵活性、探索性等特征.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社会阅历不丰富、思维能力 较弱,导致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较为吃力.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寻找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模 式来改变这一现状.立足于数学实验的“做思共生 ” 理念是较为科学和可行的.
“ 做思共生”指的是学生要在“ 做”中“ 思”,在 “ 思”中“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教师要 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正如欧拉的那句名言所 说:“数学不但需要观察,也需要实践.”
1 数学实验
顾名思义,数学实验指的是进行数学科目的 教学时所使用的 一 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数学实 验一直都 是 作 为 一 种 探 究 式 的 教 学 方 式 而 存 在 的,不仅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科目的 学习中,还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 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实验内容和 实践机会,同时也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去进行实践探究.对于教师来说,数学实验式的教 学模式将实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将学 习内容和目标巧妙地融入到了实践和动手中,大 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2“ 做思共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 做思共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和动手中学习, 将“做”作为了一种学习的途径,这也与陶行知先生 的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不谋而合.在传 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 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课,在课下再辅以 “ 题海战术”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做往往会 导致学生的反感,进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 “做思共生”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做思共 生”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做思共生”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 而提出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做思共生”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学生对于生命发展的诉求,一方面学 生通过动手和实践促进了自身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和提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中抽象内容的直观 化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 核心素养.
第二,“做思共生”符合数学学科的特质要求. 从数学学科的特质来看,数学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 规律总结的一个数量性质的分支,不仅包含了前人 的智慧结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而 这些规律都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让小学生重新 走一次数学家发现规律的“ 老路”,能够使学生对于 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从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发现知识规律,从而提高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第三,“做思共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追求.不 管是荷兰数学家福莱邓塔尔的“做中学”理论还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都反 映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即“再次创造”理论,也 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动手去发现数学定理或者数 学规律概念.学生经历了“ 再次创造”式的学习之 后,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更重要 的是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了“ 主动”,使学生 变成了发现数学知识的“ 主人”和“ 创客”,这样一 来,学习数学就变成了一件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从 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3 立足数学实验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3.1 精选数学实验内容,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对于数学实验来说,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实验内 容的选择.在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中,其实是存在使 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但是在传统的数学实验教 学中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数学实验所选 取的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 应当作出的改变就是在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 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基准,尽量选取贴 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也可以结 合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游戏来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实验 内容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将实验的对象、工具、方法都做好详细的准备,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 的实验内容是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取得一个 什么样的结果,即实验内容需要指向明确的数学核 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 师可以这样来设计三角形的认识实验: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特征.教师 要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完之后和同桌说 一说自己所画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出示某 个学生所画的三角形,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 后,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导入:大家看一看 老师黑板上所画出的三角形,再结合我们刚刚讨论 的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 形才能被称为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 …
教师再将准确的三角形定义告知给学生,让学 生进行记忆并理解.
通过这样探究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 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乐趣性得到感受和体会,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 3.2 开发数学实验工具,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在数学实验中,实验工具的准备是必要的,而且 实验工具的准备往往决定了实验的科学性和成功 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能科学、合理 地选择实验工具,那么实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 在实验工具的设计和选择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合理 的原则和途径去进行.数学实验工具不仅要起到完 成和促进实验进行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具的 补充和拓展.在具体的工具选择过程中,实验工具要 以实用性、合理性、易获取性为原则来进行.同时要 做到“一物一用”,即工具的选择要有专一性,要尽 量地贴合实验,不能产生由于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实 验工具而发生的实验现象与目标现象不符的情况. 同时教师要在班级里建立起“ 实验工具角”,将用过 的实验工具统一进行存放,一方面是方便学生自行 进行实验的复盘;另一方面也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和 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要征 得教师同意并有教师陪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避免 发生安全意外事故.
例如,在进行《 多面体》的有关内容教学时,教 师可以购买一些简易的拼接教具,可以让学生通过 不同的组合变换做出各式各样的多面体.也可以 让学生将家中不用的废弃包装盒带到课堂上来, 引导学生 通 过 观 察 多 面 体 的 特 征 得 出 相 关 的 结 论.总之,在实验工具的选择中要做到精心选择, 提倡就地取材,既要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也要降 低实验的成本.
3 . 3 提升数学实验趣味,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爱因斯坦认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 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是促进学生 “ 做思共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小学 生处于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较小,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尤其是在 数学这种抽象性比较强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将自己 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解决注意力问题的途径只有一 个,那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人类天生对于 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有着极强的专注力的,这也就 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本质.因此,学习兴趣对 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应当 在数学实验的设计中加入令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使 学生提升对于实验的兴趣.
例如,在《 圆》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 这样来设计实验的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圆形的存 在,谁能告诉老师,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圆形 的呢?
生 1 :车轮、太阳.
教师:非常好! 我们接下来就要走进圆的相关 学习,我们要想学习圆,就要先画出一个圆形来,大 家每个人都要画出属于自己的圆,画完之后我们来 比一 比谁画的最美观.
通过这样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导入,不仅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 4 建立数学实验清单,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数学实验清单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实验过程 中所产生的实验过程、结果和实验中的表现.清单中 的内容要呈现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记录.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观 察、猜想等思维轨迹,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 态,还能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程 度.教师可以由此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 计划.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过程的记录方便了学生对 实验进行“ 回头看”.同时,对于学生自己得出来的 有误差的结论,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验清单来查看 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而更快地更正自己的 实验结果.在 实 验 清 单 的 具 体 设 立 中,教 师 可 以 按小组来进行收集和查看,同时也要定期对优秀 的实验 清 单 予 以 公 示,以 调 动 起 学 生 的 竞 争 情 绪.对于实 验 清 单 的 成 绩,教 师 可 以 将 其 纳 入 到 期末的综合测评中,这样也可以从侧面调动学生 对于实 验 清 单 的 重 视,使 得 实 验 清 单 能 够 规 范 化.总而言 之,数 学 实 验 清 单 的 建 立 不 仅 可 以 使 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数学核 心素养的 培 养 也 有 着 积 极 作 用.因 此,教 师 应 当 鼓励学生建立起规范的数学实验内容清单,引导 学生加强对于清单的重视.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来说,数学 实验式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引导、鼓励 学生进行“做思共生”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 核心素养.在“做”中“ 思”,在“ 思”中“ 做”,不但要 掌握知识,更要运用知识.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从侧面提升了教师的教 学效率,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 启 祯.改 革 教 学 方 式 提 升 小 学 生 数 学 素养—以 9 加几为例谈数学实验教学[ J]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3) : 124 - 126 .
[2] 王 敏 华.奇 思 妙 想 的 数 学,让 孩 子 充 满 创 造 力—例谈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J] . 数学教学通讯,2019(4) : 46- 47 .
[3] 孙露.“做思共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J] . 新课程( 小学),2018(11) : 14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