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1:58: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然后 分析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实困境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包括 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参考,解决“评什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解决“如何评”;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依托, 解决“ 怎么用”。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核心素养,中学生

  “ 唯分数论”是指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判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推崇,甚至 成了当前我国初中升学考试和高考招生制度的基本 特征 。但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领域改 革的深入推进,“ 唯分数论”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弊 端逐渐显现,单纯靠分数筛选出的所谓的“ 人才”,已 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4 年和 2016 年 我国分别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的实施意见》[1]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 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将综合素质评价 结果作为高考招生和初中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目的 是通过改革评价方式反方向推动整体教学和评价改 革,但从整体上来看,当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落 实还面临诸多问题。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部重点研 究的问题,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方针的进一步体现 。因 此,作为我国教学评价改革之一 的综合素质评价,更 应以核心素养为参考,深入理解其内涵,并从该视角 出发将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以便真正起到促进学 生长远发展的作用。

  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评价流于形式


  当前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在各中学已经开展,但主 要是以分数为导向、以选拔为目的,这使得综合素质 评价难以真正落实,大多仍是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没 有做到常态化[3] 。许多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都是在期 末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级,但大多数 教师对此都不太重视,加之期末教学和考试及行政性 事务等工作任务繁重 , 其大都是赶在时间节点前完成,应付了事 。这与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理念完全背离,致使综合素质评价在许多学校校长和 教师看来都是“无用功”。

  (二)教学与评价相分离

  教学与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促 进、密不可分的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中学的综合素质 评价面临与教学相分离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教 学时课堂上只管“ 教”没有评,忽略了评价的激励作 用,评价在课堂中是缺位的 。另一方面表现在评价理 念上,主要是“ 以教评教”,教师仅根据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没有真正关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和 诊断功能,导致“ 教归教,评归评”,以至于当前两者 处于割裂的状态,就使得综合素质评价很难与教学交 互影响和促进。

  (三)评价的有效性难以突显

  
综合素质的测评成效主要体现在初中升学考试 和高考招生上,但由于担心其结果影响学生的前途命 运,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普遍给出了较 高的等级评价,这就造成整体上综合素质测评呈现出 相似度高、区分度低、信度和效度都大大降低的局面。 同时,因为现行的高考综合改革政策是“ 两依据一参 考”, 所以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只能用于其试点高校和 部分自主招生高校,适用范围较窄,并且其所起到的 参考作用较小[4] 。因此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很难突出评 估的效力。


\

 
  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实困境的成因

  (一)受传统教育评价与唯分数论局限

  
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无形的 。如儒家 所倡导的“学已优则仕”,以及从隋朝开始的科举文化制度,两者都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及 其评价观念[5]。体现在我国应试教育上,这种想法已经 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也催化了教学中以“ 唯分数论 ” 为导向的现象。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评价的 选拔功能,忽视育人功能,进一步造成综合素质评价 流于形式,只有评价的呈现,没有评价的应用,教学与 评价相分离,教学还是注重分数与排名。

  (二)评价内容繁杂,过于等级化

 
 当前,学校普遍将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若干个部分, 如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学习的能力与态度、 实践与合作、健康成长与运动审美等主要维度,并在 此基础上对第二层次甚至第三层次的指标进行了细 分 。层层细分之下,评价内容变得五花八门、纷繁复 杂。长期如此,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让综合 素质评价变得过于碎片化,难以从整体的角度对学生 进行评判 。 同时,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一般是用等 级进行划分 , 如用 A、B、C、D 四个等级评定学生的 成绩[6]。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直观,但是用各种标准与 等级将学生圈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就让评价的真实 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想象 力与创造力也容易被忽略,难以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评价权责不清晰与管理混乱

  现阶段,我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健 全,具体方案的可操作性差,尤其是评价的权责不清 晰。学校领导班子、教务处、年级组的职责范围尚未进 一步明确,其他任课教师、年级教管员普遍处于“边缘 化”的状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工 作量的增加容易导致他们在评价工作中产生消极情 绪。此外,这样的评价过于片面,难以保证其客观真实 与公平性 。 同时,学校没有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权力 与责任,如缺乏对学生评定结果的审查,同时缺少日 常监督和有效的考核机制,难以保证对学生进行写实 记录[7]。学校管理的混乱导致政策只能停留在表面,难 以落实,在面对上级相关检查时,教师只能快速进行 补救,这样流于形式的评价使可信度难以保证,不利 于后续改进教学工作。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参考,解决“评什么”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成长中必要的品 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分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 会参与[8]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 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在目标和内容上具有相通 性,故以下将以此为切入点,探索解决综合素质评价 “ 评什么”的问题。

  1.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文化是 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学生要通过学习文化,成为有理 想、有抱负、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新一代青年人 。 中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 对文化底蕴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主要分为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既要有人文的积淀,也要有人文的情 怀,更要有审美的趣味。首先,综合素质评价在对学生 的学业水平进行考查时,不仅要体现出各门课程的基 础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查中学生的知识修养,也就 是人文积淀的体现 。例如,在评价内容中考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文化精神和思想中学习到认识 事物和实践的方法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在考查学生 的身心健康水平时,要将人文情怀融入其中,具体可 以用案例分析测评学生是否有敬畏生命 , 尊重人、维 护人的意识 , 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中学生所需的品质, 还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志 。最后,综合素质评价在艺 术素养的评级中要设置审美情趣选项,旨在促使中学 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科学精神蕴含理性思考,也包含批判质疑,更强 调勇于探索。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劳动与社会实践评价 应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具体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特 色校本课程,在课上开展科学探究等活动,对学生的 表现进行评价,同时采取评级和教师评语相结合的方 式,在评价时,理性思维部分是考查学生是否实事求 是,以及是否用科学思维和角度看待问题 。批判质疑 和勇于探究部分则是判断学生拥有创新能力的程度, 在面对问题时能否经过独立思考与分析取得突破和 成功[9]。

  2.评自主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兴趣。立德树 人代表着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核心是树人,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因此,综合素 质评价要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行考查,让中学生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只会被动接受、 缺少主动思考的现象,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要体现学生学习思维和反思能力的情况 。因此,在评价学业水 平时,不可只以分数和等级进行考量,在评价内容上 要设置学生学习能力考查一栏 。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 一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 答题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写实记录,写下评 语和改进意见并反馈给学生,重点是这个过程中教师 要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并且结合自身 的教学经验,通过评价学生的自主发展情况,引导学 生找到自身的兴趣点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适应外部世界发展 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3.评社会参与,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走出校园后 能逐步适应社会 。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要包含学 生的社会参与度 。社会参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 涉及责任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的思想品德考核中需加入与责任 相关的内容,具体分为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 。在国家 认同的考查上,学校课程教学和评价中一定要强调课 程思政的重要性,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维护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爱国爱党,尊重文化差异。社会责任 是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基础,因此评价内容中要设置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两个考查项,目的是让学生领 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积极践行,承担应尽 的责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10]。

  实践创新主要来自三点,分别是劳动认识、问题 解决和科技应用 。这三点可以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 的劳动与社会实践层面 。第 一 点是劳动认识,在劳 动课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作业的态度和 认识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做 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第二点是问题解 决,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学生都会面临各 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在社会实践评价中设 置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项,根据学生对实践问题的 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记录指导 意见 。第三点是科技应用,科技的应用离不开社会 的发展,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要具备吸收 消化新事物及发现创造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在评 价内容中加入创新能力考核 , 对学生的好奇心、新 鲜事物的挑战心态及创造和想象力进行评级和真 实记录 。通过对综合素质中社会参与度进行评价, 使中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理想 、敢担当、能吃苦、肯拼搏的青年。

  (二)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解决“如何评”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 的手段,为解决一直以来评价流于形式和评价与教学 相脱离的现实问题,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测评 过程和方式方法,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1.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为了真正将综合 素质评价落到实处,需要对结果评价进行改进,同时 强调过程性评价。在改进结果评价时,首先,要改变当 前学期末统一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杜绝在时间 节点进行临时评价补救,进而产生“ 一刀切”的现象。 其次,要优化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二级、三级分类,改 变一个分数定结果的情况,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 展,将多维度的分值图作为评价结果,全面地评价学 生 。强化过程评价,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素质评 价工作的常态化作用,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成长和表现,因为人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中学作为 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和兴 趣的培养,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作用 。综合素质评 价要走进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的实践活动 。 比 如,可以建立学生素质报告册,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 发言提问、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助合作等,让学生看到 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不断变化成长的自己 。教师在 此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并进行访谈,对学生的 各项品质和能力发展进行评判。

  2.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 。为使综合素质 评价工作得到进一步优化,取得实效,可以将增值评 估的概念融入其中, 对各个分类指标在一段时期内 的上升幅度进行评估,对学校、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的 效能发挥进行评估, 以此获得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估 的结果[11]。

  具体实施时,需要借鉴统计学的知识,制定出增 值性评价所需的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数据库系统 。通 过分析学生学业水平、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数据,对 学生进行增值性评价 。此外,还需要构建增值性评价 模型 。当前,增值性评价模型一共有三类,第一类是影 响因素模型,分析学生身边的家长、教师、社会等因素 对学生学业等成长的贡献和影响程度;第二种是预测 模型,根据学生过去的表现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学业情 况;第三种是成长模型,分析学生当前处于成长过程 中的哪一个阶段[12]。通过三种模型的科学利用,加强增 值性评价的可行性 , 并和其他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 真正价值。

  3.更新评价技术,提高评价质量 。综合素质评价 最重要且最根本的要求是要进行真实记录 , 故而可 以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为综合素质评价工 作提供支撑 。例如,利用大数据平台,结合核心素养 要素,对学生进行智能分析,即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 特点,录入相关信息,建立生成性评价模型 。再者,可 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进行过程追踪,以便对其行 为数据进行统计和反馈[13]。学校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利 用评价结果数据 , 鼓励教师要及时进行分析并与教 学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加强评价过程的可视化,而且 能保障测评的信度和效度,提升评价的质量,同时还 能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明晰自身任务 , 减少工作 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依托,解决“ 怎么用”

  
想要破解当前教学上“ 唯分数论”的困境,解决综 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难以凸显的问题,就要重点关注 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环节,以核心素养为依托,落实 “ 谁使用谁评价”,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1.高校招生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综合素质评价 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进高考”。 综合素质评价的使 用者是高考改革中的各大高校, 因此需要高校发挥 主导作用 。为此,在顶层设计上应逐步加大高校招生 的自主权 。例如,可先从试点高校开始探索,给予高 校一定的自主权,使高校在此基础上承担责任,主动 牵头,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设计相匹配的综合素 质评价的标准和招生录取的程序规范 。期间,高校应 根据试点情况,适当地进行推广,发挥其引导作用, 给初中升学做表率,扩大综合素质评价的影响力,真 正达到高校招生选拔人才的目的 。 同时也让广大学 生和家长认识到分数不是衡量一个人成才的标准, 要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做到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14]。

  2.教学活动中严格落实“ 以评促教”。要想做到“ 以 评促教”,就要真正利用好综合素质评价 。一方面,需 要将评价内容与学校的课程体系相结合,确保评价实 现课程领域的全覆盖,实现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的 一体化评价。另一方面,需要落实“ 以评促教”,就是要 求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自 身特点进行教学,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从这 个角度出发,教师要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对教学活动、作业和试卷的设计进 行思考。即将“评什么”“如何评”倒推转化为“教什么” 和“ 怎么教”,在落实“ 以评促教”的同时,实现教-学- 评三者的一致[15]。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通过分析核心素 养的内涵,将其融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破除当 前“ 唯分数论”评价方式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入推进教 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 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解决当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面临的现实问题,要从“ 评什么”“如何评”“ 怎么用 ” 三个层面入手,破除“ 唯分数论”的评价困境,实现教 育评价的转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发展潜 能,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 09-03)[2022-09-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1409/t20140904_174543.html.

  [2] 教育部关于进 一 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 指导意见[EB/OL].(2016-09-18)[2022-09-18].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3732/201609/t20160920_281610.html.

  [3] 卢海弘,张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最新进展、主要难点及破解思 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0(5):46-50.

  [4] 张雨强.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八个重要问题[J].基础教 育课程,2020(11):68-72.

  [5] 刘志军 , 徐彬 . 综合素质评价:破除“ 唯分数”评价的关键与路 径[J].教育研究,2020.41(2):91-100.

  [6] 刘志军,袁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 中国考试,2021(12):32-38.

  [7] 辛涛,张世夷,贾瑜.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困顿与突破[J].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19.40(2):11-16.

  [8]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3.

  [9]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16.34(1):1-3.

  [10]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11] 张亮 .普通高中学生增值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 2010.

  [12] 汶莎莎,孙刚成.增值性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J].上 海教育科研,2022(3):70-75.

  [13] 田爱丽.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时代学习评价的变革与实施[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109-113.121.

  [14] 顾明远.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5] 张红霞,侯小妮.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现实症结与突破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0(22):72-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8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