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组 问答模式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1:44: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 40 分钟的 学习就凸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将其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 用是最直接的问题。本文以分组问答模式为基础,进行了许多尝试与实践探究,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效率,减 量不减质。

  “双减”政策的全面施行,要求 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 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 力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继 续保持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大难 题,在没有额外的课外“补习”的情况 下,课堂的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 定了学生学习情况的优劣,所以,提高 课堂质量迫在眉睫。本文探究采用分 组问答的模式,以寻求在教学与作业 中取得平衡, 突破“减量增效”的瓶颈。

  一、分组问答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一)模式建立的背景


  “双减”政策中的内容之一就是 要减轻学生在学校的作业负担。在日 常教学实践中,教师非常清楚作业不 光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体 现,也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再巩固和 加深学习印象的有效手段。所以作为 教师,要考虑在作业的设计上多花一 点心思,让课堂作业练习能够精简并 且同样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一些需要 每天训练的内容,如计算之类,是必 须要有一定练习量才能使得学生牢固掌握的,这部分内容不宜做出大幅删 减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效 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

  要使得课后“炒冷饭”的知识能 够尽可能在课堂上梳理清楚,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牢固掌握课堂知识内容是 有一定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采用分组问答的模式,以此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并能够在课堂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学习 困惑,全班一起探讨解决,共同提高。

  (二)模式建立的意义

  分组问答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 趣,在合作中互补成长,在竞争中提 高学习自信心,同时也是集合整体学 生们的智慧,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 疑问,真正做到共同进步成长。此模 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更关注到知 识薄弱学生的数学表达,也给平时不 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发挥平台。

  二、分组问答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分组依据


  很多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会考虑学生组内是否存在异议,小组间是 否存在差异这样的问题,而大多数教 师采用的是均衡分配,即将优秀的学 生与较为一般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组 成一个较为均衡的小组。这样的分组 规则看似十分合理,但也有不少问题 存在,很多时候组内的领头人和爱发 言的学生会占据主导,使得中段学生 或者后段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所 以此次分组问答模式中,笔者采用固 定分组的方法,按照原本学生所在组 为单位,即按照自然组的形式进行分 组。

  (二)模式规则

  将学生分组后,建立以下几个规 则:

  1. 初始问题由教师提出,按照小 组顺序轮流回答。学生 A 回答后,其 他学生进行思考,是否有疑问或者补 充,先由本组学生进行补充或者纠正, 问题完成后本组积分由下一组进行回 答第二个问题。

  2. 当本组学生未完成问题的回 答,并且第二位组员仍未回答完成, 问题回答权将给下一小组,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回答完成,积分给完 成回答的小组。

  3. 当教师在进行教授新知或者讲 解题目时,学生若存在疑惑,可以当 即举手提出疑惑,并由其他学生进行 答疑解惑,提问小组和解答小组均可 以获得积分。

  4. 当教师在讲授意外出现书写错 误或者口误,学生可以大胆纠正,纠 正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额外积分。

  5. 积分记录由两名学生完成,以 免出现错误。每次上课前,学生会将 上次的积分情况公布在黑板最右侧显 眼位置。积分可以换取奖励,如小奖 品等。

  此模式方案是最初制定的,后期 课堂实践过程中稍有改动,也是因为 班级情况的不同而有所改动。如课堂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情况均可以 加入其中。

  (三)课堂实践

  分组问答模式的启用初期,得到 了很多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学习积极 性高涨,教师也乐在其中。同时笔者 也有很多新的发现。

  1. 学优生的思维碰撞

  在分组中提及了教师并未均衡分 组,导致有个别小组优秀的学生较多, 可谓“实力”强悍,原本会担心他们 会因实力强悍,变得消极怠工,不愿积 极参与。然而他们却表现得尤为积极。

  例如在教学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 一课时:已知梯形的下底 28cm,高 14cm,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第二小组的学生 A 在解答时给出 了代数转化的解法:

  S(大)=S1+S2

  =ah÷2+bh÷2

  =(a+b)h÷2

  =28×14÷2

  =196

  学生 A 的回答正是老师想要的, 于是老师便想就此完成回答,而此时 同组的学生 B 却举起了手:“老师, 我还有个更简单的。”

  生 B :可以将右边的小三角形放 到大阴影三角形的左边,就画一个等 底等高的三角形,这样就可以拼成一 个完整的大三角形了,底就是 28cm, 高就是 14cm,直接按照三角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计算。

  学生 B 的补充刚刚结束,学生 A 顿时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而此时本 组的学生 C 也举手了:“老师,这是 填空题,其实用特殊值法就没那么麻 烦了。”

  生 C :大三角形底看成 20cm,那 么小三角形的底就是 8cm,分别一加 就可以了。此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表 示极其赞同,甚至也有原来不太明白 的学生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原来学生们并不会因为本组学生 回答正确而停止思考,他们懂得思考 并会补充自己的看法,思维的火花就 此产生。

  2.“沉默者”的逆袭

  在分组过程中,也有个别小组的 “实力”较弱,他们要么不知该如何回 答,要么就是知道一些想法,但却不 愿表达,学生 D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轮到下一组回答问题了,沉默了 3 秒没有学生举手,但老师观察到学 生 D 在向后看去,观察有没有本组学 生回答问题,但却没有人举手。就在 老师即将点下一小组时,学生 D 的手 慢慢举了起来,虽然还带有一丝不自 信,但老师很快发现了他,其实他的 回答非常棒,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 他极大肯定。原本的他课堂上只专注 听讲,并不怎么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自那一次之后,学生D变得非常积极, 原来他也非常在乎本组的荣誉,想着 为自己组出一份力,可他不知道原来逼自己一把,他可以如此优秀。

  如学生 D 这样做出改变的还有很 多学生,他们原本并不怎么积极,但 当小组回答问题陷入危机时,他们愿 意主动站出来为小组出一份力,不光 为小组赢得积分,也成就了自己。

  3. 勇于提问解困惑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因为加入了提出自己 困惑便可以获得积分的原则,使得不 少孩子开始勇于提出自己课堂上存在 的疑惑。有些疑问是非常简单的,也 有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不论是何 种问题,教师都非常欢迎学生提出自 己的困惑。看上去好像只帮一人,但 很多时候解答的是一些学生的疑惑。 有了这样的机制存在,学生很多的问 题就不会再次暴露在作业中,教师也不 必再花大量的精力去解释,许多疑问在 课堂上的学生提一句就能很好地解决。

  例如在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公式计 算面积一课时:

  师: 先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S=ah÷2.注意乘号要省略,再把 数据代入,最后的得数不写单位名称, 因为它代表一个数。教师边板演边讲 授。

  此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 不写单位名称? 以前不写不都是错的 吗?

  其实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生都存在 的疑惑,但学生都会听老师的,不会 过多追问,然而不把这个问题彻底弄 明白,学生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练习 中频频出错。

  师: 你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首先我们看公式,等号左边写的是 S, 也就是在求解计算 S 是多少,即它的 值,而我们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 它只表示数,并不能包括单位,所以 求出来的也只是一个数,也不带有单 位,但我们要知道这个数或者这个面积的单位是什么,单位可以体现在答 句中。

  生: 老师,您写的等于号为什么 没有靠左写呢?递等式的等于号不应 该靠左对齐吗?

  其实这个学生的问题是我没有想 到的,在老师们看来,有了 S=,那么 等于号必定是与前面等于号对齐,而 不是与 S 对齐,但这样的问题也非常 有价值,虽然可能是少数学生的疑问, 甚至有学生都没有发现这个细节。

  师: 是的,在书写递等式时,我 们的等于号需要靠左对齐,并且会在 算式第一个数字的左边,但这里我们 写的是 S=,是一个等式,已经写了等 于号,按照递等式的规则,等于号要 对齐,所以我们会继续对齐等于号。 用这样原来的知识延伸到现在的书写 格式,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的。

  课堂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有 些是老师已经预想到的问题,但很多 情况都是老师们想不到的问题,但却 也是学生们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正 可谓是解惑了学生,更是解惑了老师。

  4. 对教师存在“质疑”

  学生对于教师的话可谓是言听 计从,也相信只要是老师说的,那么 一定都是正确的。可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 由于找出老师的错误可以获得较 多积分,学生们对于老师课堂的解释 和表达开始了新的听讲模式——质疑。 这无疑是对教师本身的一种监督,同 时也让学生在听讲时能够加入自己的 思考,判别对错,不盲从老师的话。

  例如在讲授一道有关出租车分段 收费问题时:

  师: 已知了总费用,先减去起步 费,再除以后段收费标准,便可以得 出千米数,只要再加上起步的 3km 就 是最终结果了,而我们发现除出来的 数是一个循环小数,此时我们就要看问题说的是最多多少千米,那么我们 就只能运用四舍五入取整来计算。

  当笔者正在得意自己的解释时, 一位学生将手缓缓举起,轻声说道: “老师,还有 1 块钱燃油费呢?”此时 笔者再仔细一看,题目第一行的末尾, 一行小字映入眼帘:1 元燃油费。虽然 笔者感觉甚是羞愧, 自己都没有把题 目好好读完,但也大胆承认错误,主 动改正,原来去掉 1 元后,得数就是 能够整除的。然后笔者对这位同学的 质疑表示非常赞赏,同时也希望越来 越多的同学能够思考老师的解答是否 存在问题,不可一味相信老师的话就 是对的。

  课堂中还有很多细节是老师们不 注重的,但认真听讲的孩子们却非常 看重这一点。板书上有时候会漏写一 个单位,学生现在会立即指出,一个 数字抄错更会引起学生的轰动。也许 在教师自身看来是小错误,但学生们 却不这么认为,老师讲的东西不能错, 有错必究。在提升学生批评质疑能力 的同时,更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就如教育 家叶圣陶所说的,做教师最主要的是 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 先做到。

  (四)评价分析

  在分组问答模式下,学生的课堂 评价大多来自其他学生,由其他学生 进行评价回答是否完整或者是否有错 误,教师即时进行补充说明。由于积 分制的存在,若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 小组获得的积分也会相应较多,但同 时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也不可忽视, 两者应紧密结合。

  积分是小组共有的,每位成员都 可以享受奖励,所以对于某些小组, 特别是发言情况较少或者个别学生能 力较为突出的小组,笔者在进行最终奖励时,也会充分考虑这一部分学生 的特殊性,给予特殊的奖励,以免打 消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分组问答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分组与课堂参与度


  经过一阶段的尝试,笔者也发现 了不少问题,其中分组情况还是存在 不少矛盾。大部分小组和小组的成员 都能表现得非常积极,肯为本组出谋 划策,尽心尽力,但还是存在不少学 生浑水摸鱼的情况,小组的问题都是 其他人回答的,偶尔进行指名回答, 也是由其他小组成员帮助完成回答, 如此便造成了恶性循环,这些孩子就 不再有参与感了,回到了以前的课堂 状态。

  但是由于班级人数限制,并不能 完全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所以 对于这部分“学困生”和较为消极的 学生来说,这样的分组模式也并不见 得是好事,甚至更让他们产生疏远课 堂的感觉。所以小组内的帮扶工作还 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

  (二)奖惩机制

  使用积分制是很多老师都会用到 的,为的就是将孩子们的努力转化成 肉眼可见的数量,如此孩子们心中有 数,老师也心中有数。但时间久了, 这样的积分制也会存在“腐败”,互相 平衡谁回答问题多,或谁一次都没有 回答过,学生间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也有不少学生希望积分不只能够兑换 老师的奖品,同时也能免去一些可免 去的作业,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学优 生来说自然没有问题,但对于部分学 生来说,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恐怕 连课本基础都未能完全掌握。小组获得 的成果是所有成员的,但并不是所有 奖励都适合他们,这也是接下来教师 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全面 实施,正引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 深刻变革。过去,学生的知识教育主 要在学校进行,但社会上的课外补习 等也参与其中,慢慢地造成了一系列 沉重的负担。面对学生沉重的负担, 我们深感他们确实需要“双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和责任被减少, 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课堂 效率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若不改变学生的 内心,又如何引导他们的行为呢?正 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并非在 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学生。”

  参考文献:

  [1] 华应龙 .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2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