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方法探究―立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立德树人教育核心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1:42: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问题解决能力、创意物化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集创意、创造、实践、服务、承担精神与能力 于一体的个人综合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文章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目标、 主题确定进行探析,并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方法提供一定 研究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并0列于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长远、综合发展。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需要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性,对综合实践课程及其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关注重点,明确原则。

  一、综合实践课程教育宗旨

  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这是教育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纲要》指出了课程实施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宗旨在于帮助学生的成长, 因此应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综合活动课程中不断形成核心素养;二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在于“实践”二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立足学生个人成长,离不开切实的实践教育 [1]。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隶属教育的一环,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具体应如何实施,值得思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含创意设计、考察探究 活动、劳动服务等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同 时引导学生积极将自身的创意、想法转化为现实,发 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一种 纠偏,重视和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方向的 差异性。学生皆不同,走入社会后,将会呈现出多元 的职业方式和生活状态,面临不同的发展需要、机会 与抉择。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尊 重学生之间的不同个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 长方式,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综合素质。教师应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 发挥潜能,不断成长和超越自我,帮助学生达成对自 我、社会乃至人生的正确认识, 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最终实现个人健康成长 与自主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以现实生活为指归,因此活动主题 取设应取材于现实生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 定应尊重学生的视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围绕 小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乃至接触的社会 公共资源、服务和大自然等展开 [2]。大自然中包含很 多能够让学生获得灵感的元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小学生观察大自然,通过野外探索、研学旅 行等实践探究方式,在自然中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 方式,观察它们与人类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而对自 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和不 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关注小学生的娱乐生活也是 拓展综合实践课程主题的有效途径。娱乐生活素材反 映小学生本性,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喜欢或是能够 接受的方式进行,能够降低小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 抵触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充实和 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也是综合实践课程 主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日常生活与每一位小学生息息 相关,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直接影响,如家 务劳动分配涉及小学生对以后家庭生活的想象与规 划,也能够让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体会父母的爱和牺 牲,体会生活的挑战。此外,针对小学生的劳动实践 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如带领小学 生去爱心工会、偏远农村等地方参与公益性活动,让 小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这能让小 学生感受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 受生活的不易。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以小见大,从生活周 围延伸出去,从很小的事物出发,观察社会和自然现 象。如在对超市的调查中, 发现口香糖摆放位置的“小 心机”,观察不同饮料之间的成分差异,并比较大型购 物商场与小便利店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思考超市给我 们带来哪些便捷,同时又增加了哪些负担。再如,让 学生动手实验,做小小发明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 起利用水、盆、三棱镜或普通镜子等,观察光在水和 镜子的折射下出现的七种颜色,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 多的颜色,理解光波谱组成、传播和折射原理,让学 生感受光和色彩的神奇之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应依据小学生 的兴趣爱好,尊重小学生的原始倾向、内在动力,而 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3]。体验能够带给小学 生最真实的东西,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 同 时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这种思维特点使小 学生难以通过语言具象描述自己的感觉、感受,只是 对事物有模糊、笼统的印象,只能透过具体的形象表 达在实践过程中的感觉与体验。因此,综合实践主题 的确定应选择小学生能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通过具 体的行动、真实的活动过程和体验,促进小学生在综 合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一)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方式研究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实践探究应通过问题、假设、 探究、实践等一系列过程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 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方法,调动现有经验、 知识,以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和设计社会实 践活动形式、内容等,并做好实践准备,最后利用同 学之间互相交流等方式,反思总结,得出最终解释结 论,收获心得与体会 [4]。

  以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为例,针 对主题三“合理消费——家庭用钱小调查”的实践活 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的零食、玩具、衣服、 上学所需的费用占父母工资比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娱乐活动等花费会让父母付 出哪些成本。在调查之前,学生首先需要提前思考自 己有哪些东西需要购买得到,按类分别列出清单,并 做好访谈提纲(包含日常花费项目清单 / 表格、其他关 于自己的支出费用、父母职业情况、收入情况、上下 班通勤时间及成本等内容),做出假设“自己的日常开 销占父母工资收入的 20%”。最后向父母询问关于书本、 学费、生活费等项目支出, 了解父母的工资收入情况、 职业情况、工作时间及具体工作内容等,最后验证假 设,得出结论,了解父母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付出怎 样的工作强度才能获得工资,并且获得的工资是否能 够维持经营好家庭运转, 自己的学习费用、生活和娱 乐成本需要父母付出哪些代价等。通过这种社会实践 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当前社会的消费水平,以及家 庭经济收入与支出是否均衡, 还能了解生活的艰难, 了 解父母的辛劳艰苦、无私付出和爱,这有助于学生树 立节约观念、责任和成长意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 会责任担当。

  教师通过问题、假设、实践及总结等科学的社会 实践探究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并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实践探究能力、 观察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 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促 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综合实践课程定性、过程性评价方式探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体现出综合性,一是实践活 动方式的综合性, 二是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综合性, 即 多元性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树 立责任意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 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操作方式应以质性评价、过 程性评价和个体差异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为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点, 鼓 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发挥课程评价对学生的激励 作用。

  以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为例, 针对实践主题二“探究校园中的植物”,教师可以组 织学生深入校园,观察有哪些植物种类。为了取得更 好的实践探究效果,教师可以邀请植物研究专家一并 与小学生完成实践,为学生介绍各种植物习性。教师 要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表现特点。有 的学生较为专注,观察植物和听植物专家介绍时都很 认真,但不擅于和同学交流。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可 以让学生充当植物生长知识和挂牌行动的“技能小专 家”,采取质性评价方式,鼓励该类学生认真、负责和 专业的态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相对不足之 处, 让学生通过对植物知识的了解, 进行记录总结, 包 括植物的学名、种属、习性、培养方式、注意事项等 内容,将这些内容总结整理成植物介绍牌,然后与其 他学生一起为植物挂牌。另有一类在实践过程中表现 活泼的学生, 这类学生沟通能力强, 可负责组织活动, 引导其他同学共同制作保护植物的宣传标语。针对这 类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其能力,利用学生期望获得 肯定的心理,鼓励他们更积极地组织活动、沟通和完 成任务等,促进实践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质性评价方式即利用定性、描述性 的语言评价学生,而不是拿固定的标准统一衡量学 生,能够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价值;过程性评价即在 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向更积 极的方向改变,并非终结性评价的确定结果,而是利 用过程、阶段式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最终获得 实践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综合实践课程自主性教育方式分析

  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 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其中最重 要的一点是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互动,引导学生 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收获活动经验,通过完整的 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体验与感悟,最终促使学 生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自主性教育方式关键在于客观评价学生个体,尊 重学生之间不同的性格特点。自主性教育应引导不同 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并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以便学 生可以自由地完成实践主题活动,在充分的实践体验 中获得成长经验。而给予学生自主权,充分放开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约束,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提升认知, 了 解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皆有优势。

  以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为例, 针对主题一“传统文化溯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 自己了解到的或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分组探究 家乡流传下来的各类民间艺术,并进行小组展示。基 于自主性教育,加上地方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学生可 以在实践课程中呈现不同的碰撞方式,如有的小组选 择折纸艺术,会在课堂上分享色彩绚丽的折纸作品并 现场演示基本制作方式;有的小组喜爱戏曲文化,可 能会在课堂利用多媒体播放丰富的戏曲视频资料,或 进行现场展示等。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实践 能力的成长,教师应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决定,让学生 充分享受实践活动的乐趣和最终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如 让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民间艺术介绍的形式、时间、互 动方式、使用的媒介等,以最大化发挥学生的创造转 化能力,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形成实践 能力,体会实践活动带来的收获和个人能力的增长。
\

  四、结束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以实践的 方式,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 验中获得创新实践经验、能力, 收获态度、责任感, 促 进学生不断形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提问— 假设—实践—总结”的探究方式、定性 / 过程性评价方 法以及充分给予学生实践活动自主权等,促进学生成 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游丽金.新形势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 效策略[J].求知导刊,2021(45):20-22.
  [2] 张亮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启迪与 智慧,2021(6):89-89.
  [3] 贾金凤.新时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教学 模式分析[J].新智慧,2021(34):4-6.
  [4] 孙显荣,李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1):204.
  [5] 杜燕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路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4):62-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2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