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UbD理论的单元设计模式倡导“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强调的“教学评”一致,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深度学习的发展,顺应改革大势。通过梳理教材,提取大概念、设置核心问题进行的基于UbD理论的习作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能在真实情境下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关联,还能促进其深度理解,迁移应用,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UbD理论;习作单元教学
UbD理论又称“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逆向设计”,是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提出的一种单元教学设计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模式。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是一个融读写为一体的独立单元,逻辑架构清晰可见,各个板块构成了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逻辑链,层层推进,学生能在单元的系统学习中,获得习作水平的提升。首先学生通过“精读课文”了解学习本次习作重点的训练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平台”的启发提炼归纳习作方法,接着在“初试身手”中重点训练,为本单元的习作搭建支架,之后在“习作例文”中巩固这样的习作方法,最后在“习作”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基于UbD理论的习作单元教学该如何设计与实施呢?本文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一、梳理教材纵横逻辑线
首先,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是一次以写景为内容和主题的习作训练,单元主题是“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训练要素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写景习作在统编教材共出现四次,通过梳理发现每一次的训练要素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形成一条逐渐上升的习作训练线(见图1),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整体可以聚焦于“顺序”二字(见图2)。
其次,梳理单元内与习作相关的板块内容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关键词——顺序。《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经典的精读课文,而《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是两篇习作例文。将普通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进行对比,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提取本单元大概念——写景物要找准观察点,按照一定顺序写。在进行习作单元教学设计时,应将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提炼表达要点,帮助学生逐步达成习作目标,提高学生习作素养。
最后,从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看,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大概念蕴含在单元内容中。所以教学本单元时,教师不仅要横向、纵向系统分析教材,把握整体学情,还要紧扣习作要求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基于UbD理论的习作单元教学设计,以单元为模块、评价为先导,设计了真实有效的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
二、习作单元的逆向设计路径
(一)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确定教学目标是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的第一个阶段,主张根据核心概念设置中心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掌握知能(A)、理解意义(M)和实现迁移(T),这三方面互相促进、螺旋上升,并且强调以终为始,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本习作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单元主题和要素的编排明确地指向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并确定本习作单元大概念之后可以概括出核心问题。
大概念:写景物要找准观察点,按照一定顺序写。
核心问题:(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物?(2)为什么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3)“一定的顺序”“游览顺序”是怎样的顺序?(4)怎样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或“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有了大概念的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情境化就能得到落实。同时,教学目标要精简,教学才能准确定位。所以,本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见表1)。
(二)确定恰当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的第二步是思考如何以阶段一的目标为依据,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并通过确定评价方式来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深层次的理解。在逆向教学设计中,达成的证据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引导学生,或者用更丰富的评估方式,去确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标准和依据,不再像以往一样仅通过阶段性练习或是终结性考试来评价。设定评估证据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评估,这和新课标的要求一致。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课堂教学评价才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方式,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形成评价结果。
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本习作单元对第二阶段进行如下设计(见表2)。
例如,习作教学《游》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来整体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设计清晰的评价标准,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计划,也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见表3)。
(三)规划相关教学活动
“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最后一步就是规划教学活动。在大概念的统领下,按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改变“单篇教学”的观念,注重课时分配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使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贯穿教学始终。逆向设计的“WHERETO”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思考方式:明确目标(W)——激发兴趣(H)——探究主题(E)——反思过程(R)——自我评估(E)——调整内容(T)——组织教学(O),确保各个阶段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生深度学习的生成(见表4)。
以上是对本习作单元的总体规划,在任务群的导向下教师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单元整体教学也要依托自然课时进行,以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任务四:写美景”为例,紧扣“WHERETO”要素,检验预期目标、评估证据以及教学活动是否在整个单元中能够实现(见表5)。
综上所述,逆向设计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师要变革教学思路,围绕“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思路,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首先,能精准地找到本单元的大概念是阶段一设计的基本要求。其次,阶段二中教师要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证据和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表现性任务。最后,阶段三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宏观地把握,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活动指向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循环往复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盛群力,沈祖芸,柳丰,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刘徽.设计优质单元——读《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J].现代教学,2018(9):76-79.
[3]吴新静,盛群力.理解为先促进设计模式——一种理解性教学设计的框架[J].当代教师教育,2017(2):40-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