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生本理念下如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28: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的一项核心目标与任务。本文基于“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情感引导、情境创设、方法指导、迁移应用等层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剖析将数学知识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探路问道,为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提供具体方法。

  [关键词]生本理念,,自主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 动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教师为 主体,师问生答,学生被动学习, 克服困难的经历更是稀缺,自主探究能力普遍较弱。

  新时代渴求创新型人才,自主探究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生 本理念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顺应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需求。因此,将生本理念融入小学数 学教学, 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 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真诚激励,点燃探究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自由, 心理上的安全才能带来学习上的创 造。自主探究是创造性活动的必由之 路。因此, 建构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理上安全、舒适,是学生积 极探究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心怀仁爱, 以亲切的面容、 鼓励的语言、平和的举止消除与学生 之间的隔阂,容易构建宽松愉悦的课 堂。当学生心里保持安全与自由状态 时,他们才敢想敢说、乐学乐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半,数学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数学 公开课上真诚交流特别重要,有利于 消除陌生感,营造融洽的探究心理氛 围。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 学“整百数加减”前,精心设计了课 前谈话。“早就对我们二年级 3 班有 所耳闻,据说我们班是县优秀班级, 周评比的优胜红旗年段次数最多!你 们还有哪些优秀表现是吴老师不知道 的呢? ”学生争先恐后向老师介绍自 己班的业绩。吴老师竖起拇指大声夸 赞: “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太厉害了! 相信你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会有出色的 表现! ”乐于得到别人的赞赏,是每 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教师的一 次真诚点赞、一句温情鼓励、一丝暖 心微笑,都能让学生奋发向上。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总能抓住契机,真 诚地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你是一个 善于倾听的孩子,真棒! ”“这两位 同学善于利用身边的学具来计算,大 家要向他们学习! ”这些真诚激励带 给学生无限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的探 究热情。

  探究过程中出错在所难免,特级 教师华应龙教学“角的度量”时,当 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受挫时,他带着 耐心和关爱摸了摸学生的头、并用掌 声给出了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坦然地 坐下;当学生对“60 度的角”和“120 度的角”有点混淆,面对“两周的刻度” 不易分辨时, 他耐心地引导学生区分, 提醒学生“要想一想角的测量是从哪 边开始的”,这种温暖的场面不胜枚 举。华老师曾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他对学生的关爱是实实在在的,他的 课堂轻松平等,让学生如沐春风,是 学生施展智慧的乐园。


\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无限动力,是学生开启 知识宝库的神奇钥匙。因此,教师课 前要吃透教材,搜集蕴含知识点的有 趣现象、精彩事例,教学中创设新颖 别致、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适当拓 展延伸相关新奇资讯,多管齐下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使他们感受数学的神 奇,领会数学的精妙,享受挑战中亲 近数学的乐趣。

  恰当的问题情境往往创设在学生 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敢于探 究。“圆的周长”教学前,教师播放 熊大和熊二赛跑的动画:熊大顺着圆 形道路跑,熊二顺着正方形道路跑, 结果熊大获胜。熊二很生气,一直以 来熊二自认为自己比熊大跑得快,这 次怎么就输了呢?熊二嘟囔着比赛不 公平,可又说不出哪里不公平。看完 动画后, 教师顺势抛出问题:孩子们, 你们认为熊大和熊二的比赛公平吗? 为什么?学生们一致认为不公平,因 为熊大和熊二跑的路线形状不同,路 程当然不同。要想替熊二伸张正义, 就得求出熊大和熊二所跑图形的周 长。正方形周长同学们已学过,但是 不知道如何计算圆形周长。教师适时 推波助澜:为了替熊二主持公道,这 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运用课件播放熊大熊二跑步的情境, 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已学正 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引出研究圆的周 长,降低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难度; 为熊二主持公道的号召,更是激起了 学生探究的热情。

  恰当的教学情境往往具备一定的 情趣,让学生乐于探究。学习“能 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善于营造 教学情境的教师往往从学生感兴趣的 话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神探 狄仁杰、大侦探福尔摩斯吗?老师也请大家当一回大侦探,看看哪位福尔 摩斯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警察 破解犯罪嫌疑人藏匿赃物的保险箱密 码。”这一席话立刻激起了同学们探 究的兴趣, 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课件。 老师播放与保险箱密码相关的信息: 安全密码为三位数,前两位可被 5 和 4 整除;最后一位是 5 的倍数,也是 奇数;密码 3 个数字连起来看,能够 被 3 整除。学到这,不用教师催促, 学生已经纷纷提笔探究其中的奥秘。 上述“破解保险箱密码”教学情境的 创设,立足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性 特征,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途径也不 胜枚举。比如,可以用讲故事、猜谜 语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氛围,可以通 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 以营造竞赛氛围引发学生你追我赶的 主动性,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营造欣赏 性的情境。


\

 
  三、注重实践,习演探究之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 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为解决这一 矛盾,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 索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 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最大 限度地参与操作,让他们并用多种感 官不断地进行自主实践,从中获取真 实的感知,并鼓励他们在探索的过程 中大胆猜想、观察思考、验证推理、 反思交流,进而掌握探究方法,提高 探究能力。

  “体积与容积”是刻画三维空间 的两个重要概念,六年级的学生虽然 对三维空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 于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相对抽象,学生 不易掌握。在教学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时,可以通过操作实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由表及里逐步建构体积概念。

  教师出示大小相近的苹果和梨, 让学生猜一猜苹果和梨哪个大?学生 各抒己见,有的说苹果大,有的说梨 大。教师追问:你能用科学的方法说 服大家吗?教师拿出 4 套实验器材, 每套包括两个 800 毫升的烧杯、一小 桶水、一个苹果、一个梨,然后将全 班分成 4 个小组, 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实验方法,小 组讨论确定方案后开始实验。各小组 都有实验成果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 表上台验证前面出示过的苹果和梨的 大小。

  第一组的方法是:将两个烧杯都 装 400 毫升水, 把苹果放进 1 号烧杯, 完全没入水中,水面涨到 600 毫升; 2 号烧杯里放入梨,完全浸没,水面 上升到 550 毫升,600 毫升大于 550 毫升,证明苹果比梨占的空间大。

  第二组的方法与第一组相似,但 不同之处在于从苹果和梨挤占的空间 大小的角度来证明苹果比梨大。苹果 挤占了 600-400=200 毫升水的空间, 梨挤 占 了 550-400=150 毫升水 的空 间,200 毫升比 150 毫升大, 也就是 苹果挤占的空间比梨挤占的空间大, 因此苹果比梨大。

  第三组同学把苹果和梨分别放进 两个空烧杯里,再把烧杯装满水,然 后把苹果和梨取出,看看哪一个烧杯 中剩余的水更少,哪一个占据的空间 就大,从而验证苹果比梨大。

  第四组同学的方法与第一组的方 法相同。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同学们把 比较苹果和梨的大小转化成比较水的 多少,转化是一种好思路,通过转化 同学们发现苹果所占的空间比梨大, 就说明苹果的体积比梨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 察猜测、实验比较、抽象概括等数 学探究活动,在独立思考和交流合 作中初步理解了体积的意义,体会 转化方法,潜移默化中习得了数学 探究的本领。

  四、体验成功,感受探究之乐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说:“兴 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在课堂上,教 师应当从不同角度、多种层次表扬学 生,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教师要 及时为学生鼓励点赞,用心发现他们 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微不足道的 进展和偶然性的发现。心理学表明: 人是能够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教师 不断地告诉学生真勇敢,学生就会越 来越勇于举手发言;教师经常夸学生 喜欢探究难题,学生就会越来越乐于 挑战难题。因此,教师要尽量根据学 生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用放大镜突显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 时,在推导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同 学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得出: S=1/4πd2 ,立即对他的发现给予了 充分的肯定,学生因此得到了鼓励。 在以后的练习中,他在计算圆面积时 经常喜欢用这个公式,这体现了学生 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

  教师还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不 同梯度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 想“踮起脚尖摘桃”,都有表现的机会, 都能感受到探究成功后的乐趣。

  例如, “倒数的认识”课后练习可 以设计由低到高三个梯度:(1)浅层 梯度即求真分数的倒数;(2)中层梯 度即求整数的倒数, 追问 1 和0 的倒数; (3)高层梯度即求小数、带分数的倒 数。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同学参与的热情,每个层次的练习方法还可以更 多样化,如教师板书题目,指名上台 答题;一名学生出题, 其他学生抢答; 学生同桌间互考互答等。这类作业设 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不同水平 的学生各展所长,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课外延伸,延续探究之旅

  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究能力不能囿于狭小的课堂,应将数学 触角延伸到无限广阔的课外,引导学生 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运用于课外生 活,在课前课后构建自己的数学世界。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不仅能促进学生 探究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 潜能,提升学生探究水平。

  例如,在了解圆面积的算法后, 教师提问学生:城北校区门口边那棵 樟树主干横截面有多大?你能算出 吗?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说: “樟树 主干横截面呈圆形,求圆的面积必须 懂得圆半径。首先,将樟树砍倒量半 径。”马上有人持有不同意见: “那 怎么行?树一砍下来就死掉了,你这 是馊主意。”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形 成共识:首先用绳子围樟树主干一周, 测一周的长度, 接着计算主干的半径, 然后用圆面积公式计算主干的截面 积。放学经过校门口时,很多学生兴 趣盎然地绕着樟树测量、计算。这样 的课外作业不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 学新知,而且增进了学生运用新知化 解生活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学习了“升和毫升”后, 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

  (1)学生和家长逛超市,观察 超市里面食用油、牛奶、饮料、酱油、 醋等商品的体积并做记录,写一篇数 学日记。

  (2)选择一个瓶子,制作一个1 升的容器, 标上 1/4 升、2/4 升、3/4 升、1 升。

  (3) 运用制作的容器装 1 升水, 倒入水杯、碗等, 看看能倒几杯、几碗,估一估杯子、碗等能装多少毫升的水。

  学生在课后经历瞧一瞧、记一记、 写一写、估一估等探究活动, 在“做” 中习得数学知识,构建度量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需要 久久为功,数学教师应以生为本,营 造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传授学生 探究的方法,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踊跃尝试。多措 并举,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的能力, 实现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发展, 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陆群 , 沈雄英 . 浅谈学生的创 造性及其培养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S1):28-29.

  [2] 胡立群 .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J]. 软件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2016(8):204.

  [3] 杜海良 . 让概念教学走向精 致——《体积与容积》的教学思考与 实践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 小学教育教学 ),2013(8):56-59.

  [4] 沈慧 . 以核心问题引领构建开 放的课堂——以《倒数的认识》为例 [J].数学大世界 ( 中旬 ),2019(6):56-57.

  [5] 王 继 霞 . 生 本 理 念 下 的 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J]. 新课程 ,2021(51):120.

  (作者阮秀香,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实验 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0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