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新型的评价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行真实学习。 以往的研究表明,表现性评价特别适用于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表现性任务作为表现性评价的必备要素之一,贯 穿课堂教学始终, 指向素养目标, 是课堂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表现性任务的有效设计只有更科学、 合理,才能助力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音乐教学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应体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习结果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评价”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去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用评价驱动教育,能够促使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学习信息改善教学,这一点已经为中外学者所认同。但是当下,许多教师只会“教”而不会“评”,忽略评价的重要性。传统的纸笔测验只关注最终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不太适用于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挑战性任务激励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也常以书面检测以外的行动、作品、演说、展示、操作、项目等更为丰富生动的真实表现来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 有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表现性评价的运用需要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它是表现性评价的必备要素之一,贯穿课堂教学过程, 有利于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表现性任务不仅决定了一堂课是否精彩,还能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真正让核心素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能给教和学带来明显的变化,但表现性任务如何设计,这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应研究的一个领域。
一、音乐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的重要意义
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使用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一致 的评价体系来驱动改革,教师必须设计与目标匹配的 评价任务。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需要完成的挑战任 务就是表现性任务。教师只有了解表现性任务的意义 与价值,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
(一)表现性任务指向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任务与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 [2] 。 目标确定素养导向,任务驱动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评 分规则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收集到学习的结果。这种 评价方式能够让教师清晰地明白自己的课堂要走向哪 里,让学生学会什么,并利用收集到的学生学习信息 来评测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并达 成学习的迁移。表现性任务聚焦课堂素养目标,以检 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为评价的依据,是达成课堂素养目 标的有效路径。表现性任务回答了评价具体是“评什 么”的问题,也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不 是几个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表现性任务是一种学习的迁移与运用。
(二)表现性任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将 所学到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实现学习的迁 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性任务应贯穿整个教学 过程中,让学生在任务挑战中产生持续的驱动力。在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在一个教学大单元中设置大任务,也可以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串。不同的 表现性任务有不同的方式, 口头表达、律动表演、展示、 实验、合作项目等丰富多元的任务既符合小学生年龄 特征和好奇心,也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能够使学生 在音乐学习中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动力。通过高质量的 表现性任务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音乐知识 与技能,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深度学习能力,最 终提升音乐素养。
(三)表现性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关注大概念,而大概念教 学追求认知的结构化,让传统碎片化的知识教学观发 生改变。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关注知识 与技能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时缺少对学生原有知识 基础和生活基础的关联,忽略与真实情境的联系。表 现性任务的运用可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 进行关联,让学生明白教师希望自己去做什么,表现 出什么,最终学会什么。在任务挑战中,教师可以收 集更多学生信息并投入研究,反思课堂是否达成自己 期待的教学目标。表现性任务具有生动性、挑战性、 真实性,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能够让 学生理解音乐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迁移运用, 提 升他们的审美感知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音乐教学中高质量表现性任务的特征
研究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后发现它具有一些显性 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对这些特征有了深度的理解后, 才 能设计出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学习的有效任务。
(一)任务设计形式的多样化
与传统书面评测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同,表现性评 价有着更为丰富的评价形式,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 程,而不只是结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注 意力集中程度因人而异。形式丰富而多样的任务更能 够使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沉浸到课堂中。单一的 任务很难吸引所有的学生。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 会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基础选择不同形式的指 向评价目标的表现性任务,这也是表现性任务的特征 之一。例如,目标关注艺术表达,那么唱一首歌、画 一幅画等展示活动都能用表情、行为等方式达成;如 果目标关注理解与创造,可能需要设计一些书面语言 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形式对语言的运用、思维的要求 更高,比较适合中高年级。
(二)任务设计的一致性
在表现性评价中, 目标决定了学科的素养导向, 也 是课堂教学的最终方向。最终评价是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学会。表现性任务 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任务必须聚焦目标,与目标高度 匹配,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目标、任 务和评价来展开教学,就能够达到“教—学—评”一 致性。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性任务承上启下,贯穿课 堂始终,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一个部分。表现性任务就 是学生学的过程,与目标匹配,与评价对接,最终才 能让课堂教学达成“教—学—评”一致。表现性任务 设计的一致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让教 师在教学中始终明确方向, 让学生学习时目标清晰, 促 进教学相长。
(三)任务设计的情境性
将评价任务设置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去 表现,这是表现性任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任何学 科的学习,只有当知识与技能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发 生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音乐学科也不例外。 音乐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些音乐 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很善于创设情境,但往往不够 真实,多以想象的场景为主,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这样的创设偏重于音乐对人审美感知的影响,但 缺乏学科育人的影响。表现性任务设置于真实的情境 中, 强调用真实的场景、空间、氛围等去与生活相连。 例如,音乐课堂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户外,当然也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对真实的场景。学生在真 实复杂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有效串联所学的音乐知识 与技能,达成迁移运用,体会音乐学科学习对自身审 美能力、道德素养提升的作用。
(四)任务设计的挑战性
在音乐教学中设置表现性任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能够专注在学习中,那 么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就尤为关键。具有挑战性的任 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挑战性任务能让学生自主投入每一项知识与技能的学 习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并整合,帮助学生迁移运 用。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 究、听讲、实践、分享等许多方式能够提升自己的音 乐技能、音乐表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等关键素养。 当然,教师在关注任务挑战性的同时要注意其可操作 性,在设计时如果任务太过简单就无法吸引学生投入 学习过程中,但是如果难度过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和不自信, 导致学生失去挑战的兴趣, 游离到任务之外。 因此,教师要关注任务的挑战性,也要注意其可操作 性,使它适配学生的基本学情。
三、音乐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依 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素养要求,用好表现性评价来了解 学生是否进行真正学习,提升学科素养。虽然表现性 任务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还是有科学的步骤的。
(一)确立素养目标是任务设计的第一步
艺术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 [3]。对 音乐教学来说,教学目标也应该实现从三维目标到素 养目标的转变,突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与文化理解。在设计表现性任务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就 是确立教学的目标。目标的内容除了涵盖音乐学科中 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更应对接学科育人的要求, 培 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品质。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 之后,才能设计与之匹配的表现性任务,推动学生学 习的发生,达到教学一致。表现性任务一定是与教学 目标相匹配的。
(二)任务的具体分析让设计更为合理
要想让学生理解学科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围绕目 标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任务数量、完成时间、实施人 员和呈现方式等。第一,确定任务的数量。在大单元 整体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大任务,而在课时教学中则 可以基于大任务设计多个小任务串。任务数量一定是 匹配目标而产生的,数量受目标影响。例如,本课时 中有三项目标,一般也会设计三个任务。第二,确定 任务挑战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每个任务必须 根据完成内容的多少与难易分配合理的时间,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第三,需要 考虑任务完成的人员数量。教师要依据任务的探究性 来确定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在小学音 乐教学中,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在团 队中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感知与创造力。第 四,任务呈现的方式要依据任务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 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表格、动画、讲 述等更为生动的方式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 学习情境中。
(三)设计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任务的指导语
在课堂上呈现任务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他 们需要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 教师需要提供任务指导语。 任务指导语必须逻辑合理, 陈述清晰, 不可过于复杂。 通过指导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设计的任务,从而展开挑战性学习。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原有的 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来设计任务指导语, 关注难易度。 过于复杂的陈述会让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任务,太过 简单又会让学生感觉任务没有挑战性。在和学生的沟 通中,教师应关注任务指导语是否能够将评价任务的 要求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需要做什么的明确 性决定了任务完成的质量。
(四)为表现性任务设计真实情境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真实 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 须由传递学科知识点走向学科理解,帮助学生对学科 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因此,在教学时设计更为真实的 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创设与学生日常生 活经验比较吻合的情境,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来碎片化的知识与技能点在任 务挑战过程中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 移与运用,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四、结束语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高阶认知,关注人的素养 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表现性评价能够对 教学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增强音乐学科育人效果。 用好表现性评价就必须深度研究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 要想设计一个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教师需要理论联 系实际,深耕课堂,不断反思优化。
参考文献
[1]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菊荣.好的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特征[J].江苏教育, 2019(14):12-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