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学语言对二语课堂学习者动机影响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16:15: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针对二语习得中教学语言和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展开调查。因此,文章主要调查了120名中国大学生在教学语言为母语与非母语课堂中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中比较了不同课程参与者的学习动机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研究过程中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使用SPSS进一步分析,定性分析部分则使用访谈并将其转录为文本的方式进行。文章将对二语习得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使用和调整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提出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教学语言;学习动机;第二语言习得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um of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refore,it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of 120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where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s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non-native language.The study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participants in two kinds of cours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the data requir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ll b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further analyzed through SPSS.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interviews and transcribing them into text.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use and adjustment of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urses,so as to further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for learning,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and pro-pose new direc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medium of instruction;motivatio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一、研究背景

  教学语言是第二语言学习课堂中学生接触最早和最久的部分,教学语言的改变会让学习者随即做出一系列的心态及策略上的调整来应对这一变化。而学习动机作为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则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策略的选择以及学习行为持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及质量。

  本研究以此为背景,探讨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学语言的改变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及原因,理解教学语言与学习动机之间的隐形规律,通过调整教学语言提高动机,从而促进语言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

  二、文献综述

  (一)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指导时所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被认为是促进学习内容的工具[1],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在教育系统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它可以促进、暂停甚至扼杀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一般来说,教师使用官方语言或当地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然而,在全球化现象下,许多国家选择英语作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媒介之一。原则上,如果学习者能够完全掌握这种目标语言,那么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就不会阻碍学习者的能力发展。然而,如果学习者不太了解目标语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因此,国家语言政策和学校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对语言学与教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被允许使用他们更精通的语言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Hennebry和Gao(2018)发现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习者比同龄接受其他课程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更高[2]。

  (二)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动机主要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像他们那样思考和行动。具体来说,动机决定了具体行动的选择、持续多长时间以及人类执行它的难度[3]。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速度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4]。因为动机可以直接影响在外语学习中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和效率[5]。

  外语学习动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和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d Theory)是本研究中将使用的经典模型,主要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通常指学习者为自己进行的旨在体验快乐和满足的行为。当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相信学习的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学习策略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内在动机[6]。内在动机的增强可能使学习者更渴望继续学习的行为,产生更多的动力,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进一步发展外在动机一般是指学习者将学习行为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例如获得一些外部奖励(好成绩、金钱奖励等)或避免可能的惩罚。它对外语学习的效率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当要求学习者在参与活动时必须遵守一些外在的强制性要求时,他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内在动机[7]。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性或内化性,那么适当的外在动机不仅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提高内在动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基于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开展,其目的为调查教师在第二语言课堂上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是否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针对这一目的共设置3个研究问题。同时本研究将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一)研究问题

  1.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师使用母语为教学语言与使用非母语(英语)为教学媒介时学生学习动机是否存在差异。

  2.若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改变?这些改变更多地出现在内部动机部分还是外部动机部分?

  (二)研究对象

  因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能力存在不足,教师会根据情况选择英语或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符合本研究要求,所以参与者均为安徽省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参与者共有120人,被平均分为两个小组,每组为60人。所有参与者均有超过10年的英语学习经历,熟悉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两组参与者的区别为所参与的综合英语课程里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不同。其中一组教师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另一组则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采访部分的参与者则是分别从两组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挑选出动机特征最高、中等和最低的三人进行访谈,保证样本的选择具有全面性。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定量数据,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定性数据。调查问卷通过网页填写的形式让参与者完成。调查问卷中共有22个问题,前5个问题针对内部动机,其余的17个问题围绕外部动机展开。问卷在设计时全部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改编自Noels(2000)等人开发的语言学习定向量表(LLOS)[8]。问题分为5个程度,分别是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确定3分,不同意2分和强烈反对1分。

  访谈部分共有六名参与者,平均从两组参与者中选出。访谈共计13个问题,约进行15分钟。在得到参与者同意的前提下,整个过程将进行录音。在结束后录音将被转录后进行编码。访谈可以让参与者更加灵活地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想法,得到的数据也会更加真实和丰富,更加贴近参与者内心深处的观点。访谈过程中将尽可能使用开放式问题,让参与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散思维,完善答案,同时也避免了研究人员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影响或引导了参与者的答案。

  四、研究结果

  (一)定量研究

  本研究共有120份有效数据。在进行运算之前首先对数据的信度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727,大于0.7,表示这份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依据Oxford和Burry-Stock对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划分标准来看,平均值等于或高于3.5为高频使用,2.5和3.4之间为中频使用,等于或低于2.4为低频使用[9]。据此,本量表中平均值在3.5~5之间为高动机水平,2.5~3.4为中等动机水平,低于2.4为低动机水平。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两组动机的总体情况都属于中等动机水平。教学语言为普通话组的内部动机为2.8769,处于中等动机水平,而外部动机则位于高动机水平。而教学语言为英语组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位于中等动机水平,但内部动机为3.3758,接近高动机水平,外部动机则处于中等动机范围偏下的部分。

  在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后可以发现,教学语言为母语及非母语时学生的总体学习动机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教学语言为母语时学生的外部动机更高,而教学语言为非母语时学生更倾向于具有较高的内部动机。

  (二)定性研究

  在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及分析后,发现两组受访者的话语关键词分别为学习目的和兴趣。教学语言为普通话组的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在学习过程中不存在理解障碍,和初高中英语课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目的类似。其中本组动机最高的受访者J提到:

  “这门课和我初高中上的英语课差不多,学好这门课也是为了拿奖学金,简历丰富了也更好找工作。”

  而本组动机处于中等水平的受访者D的回答中则反复提到了“挂科”以及室友对自己的看法。

  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学习和上课被学生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可以得到理想的外部奖励或避免负面的影响及惩罚。

  在教学语言为英语组的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也表达了自己想要得到外部奖励的愿望,但更多的则是提到对综合英语这门课程本身的兴趣。如本组受访者S和N提出:

  “老师的英语水平很高。虽然一开始可能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但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慢慢地我就愿意学英语了。”

  “刚开始听不懂,但是为了考试就硬着头皮听,学得多了就觉得英语本身不难,很有意思。”

  本组受访人普遍认为常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师比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高,这一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了内部动机的升高。同时本组受访人提到了动机转化的现象,原本的考试激励在教学语言的不断潜移默化下逐渐内化,变成了长期的兴趣,完成了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化过程,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前文中定量研究所提出的结论。

  五、结论与对策

  从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语言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母语为教学语言能够促进学生外部动机的产生,但会相应地减少内部动机的比例。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对外部动机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定性分析则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这一结论,教学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更关注学习目的及其附带的奖励和价值,而教学语言为英语的学习者普遍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外部动机逐渐内化为内部动机,提升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一结论,本研究对第二语言课程中教学用语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民办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适当调整教学语言中母语与英语的比例

  调整教学语言中母语与英语的比例,可以促进学生二语习得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安排进行有根据的调整。比如听说课中,教学目标为加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将用英语发布指令以及给予反馈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帮助学生构建浸入式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发展。而在读写课中,主要目标是强化阅读及写作技巧,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中文的比例。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教学语言中英语的比例也应该随之提高,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

  (二)适当调整课堂活动形式

  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运用和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在课堂上设计具有高互动性的课堂活动,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穿插在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与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活动将输入的知识不断输出,能够很好地将原本的外部动机内化,转变为更加持久且稳定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的提高能使学习者产生继续学习的渴望,产生更多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方面的自主性,从被迫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Webb V.African languages as media of in-struction in South Africa:Stating the case[J].Language problems&language planning,2004,28(2).

  [2]Hennebry M,Gao X.Interactions between medium of instruc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21,24(7):976-989.

  [3]Dörnyei Z,Skehan P.1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3,589.

  [4]Dörnyei 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1998,31(3):117-135.

  [5]Oxford R,Shearin 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12-28.

  [6]Dickinson L.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1995,23(2):165-174.

  [7]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York:Longman,2000.

  [8]Noels K A,Pelletier L G,Clément R,et al.Why are you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Lan-guage learning,2000,50(1):57-85.

  [9]郭燕,徐锦芬.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J].外语界,2015(5):79-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