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讨论式教学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6 13:34: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理论主要翻译自国外的著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们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包括分组讨论、使用双语教材讨论、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语言的体会、结合其它课程知识、使用适当的考核机制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大大增强,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学生为中心

本文引用格式:黎海情.讨论式教学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35):174-175,185.

一改革的背景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时的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从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来看就直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向来是学生觉得理论艰深晦涩的一门课程。虽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等语言本体的课程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类的课程,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原因之一在于所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框架都来自于国外相关学者的论述,各种基础的实验、研究以及相关术语,都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另外,本课程内容跟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关系密切,学生感觉也比较陌生。
目前,国家汉办国家汉办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教学,在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同时,派出海外汉语志愿者并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因此,虽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来自国外,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越来越多。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绝大多数都是论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本身及其与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相关问题,很少有文章谈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课程如何教授给本科生。如刘颂浩的《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Susan M.Gass和Larry Selinker的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第二语言习得导论》)、陈俊华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束金星、徐玉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拿到课堂上跟同学们讨论,但是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自己把握。

         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状况来看,这门课程主要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虽然在课堂上我们也会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但是所占的比例有限,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这就导致学习效果有限,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深刻,考试时仍然企图通过死记硬背获取高分,考完就忘,也没有跟所学的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联系起来。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讨论的模式,并引入一定的鼓励机制。

二采取的措施

         我们总结之前的教学经验,把讨论式教学法充分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而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课程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对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解释都不尽相同。因此这门课的主旨并不在于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解释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观点也就不一样。因此,这门课程非常适合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对在了解各个专题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对于二语习得规律的看法,并以此指导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具体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

 
          第一,分组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学基础,并且也了解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课程,我们将全部教学内容分成了若干个专题。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习得顺序”“语言输入和输出”“普遍语法”“习得模式”“学习和习得”“年龄和关键期”“个体差异”等十个专题。在第一次课上,先由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把两个班的同学分成十个组,每组六~七人,每组准备一个专题的内容。在下一个专题开始之前,由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并开出相关的参考文献。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做出自己的ppt并派一位同学讲解。讲完以后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第二,使用双语教材,讨论相关英文的翻译是否精准。因为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框架都来自国外,要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必须阅读英文原文的著作。因此我们除了使用现行的由王建勤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中文教材以外,另外还选用了Susan M.Gass和Larry Selinker的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作为英文教材。每一个专题都结合中英文教材来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已有的翻译是否合适,对某些理论是否有更好的翻译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和以批判的眼光阅读的精神。同时通过阅读英文原文,也更能理解二语习得理论的精髓。

         第三,结合自身学习语言的体会进行讨论。艰深的理论一定要放到实践中才能焕发出生命力;而真理总是在充分的辩论中才会显现出光芒。因此,我们这个讨论式教学的核心,除了让学生分组准备专题进行介绍以外,还引导学生充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理解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知识。虽然二语习得的理论很深奥,但是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学习语言的经历。广东省不仅方言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改革开放以后也成为了一个移民大省,因此广东的学生有一个优势,就是他们中的很多学生从小就掌握了好几种方言,他们能够回忆起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经历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就一些问题容易产生自己的看法。另外,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还开设了第二外语的课程,这也为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经历提供了更多的实例。这些经历,都为我们的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拿出来充分地讨论。

         第四,结合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讨论。在学习第二语言理论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学习二语习得理论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二语言或者说外语教学,因此我们联系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理论来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怎样加以利用。让学生既站在学生的角度,也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充分讨论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这也让这些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充分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习得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另外,习得的主体是学生,而习得的内容是语言,要想对“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等专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必须要对语言本体知识有清楚的了解。具体来说,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了汉语本身的特点,才能很好地讨论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知识。

          第五,用合适的考核机制和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除了取决于每组的ppt的制作和讲解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情况。同时,教师用一些跟学生的学习经历紧密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迸出思想的火花。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改革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专题介绍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学习外语的心得体会,来讨论各种理论的合理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把中文教材和英文原著结合起来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作者原意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各种方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课程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解决了教材中通过翻译介绍的理论难以理解的问题;
第二,解决了学生由于自己的研究和实验条件有限,难以理解各家各派的理论和观点的问题;
第三,解决了各种理论并非都是以汉语或英语作为研究对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第四,解决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材上的理论,缺少自己主动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通过讨论式教学法的引入,我们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能力,把艰深晦涩的理论转化为了生动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加深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ppt的制作和讲解,提高了学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和讲课能力,为他们以后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打下基础;通过阅读英文原著,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充分讨论,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了曾经学过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和汉语本体的相关知识,也更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通过深刻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精髓,也可以帮助指导自己的外语学习和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我们希望跟国内其它高校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把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得更好。

\

 
参考文献

[1]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Susan M.Gass&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Thames,Oxfordshire United Kingdom:Lawrence Erlbuam Associates,Inc.2000.
[3]陈俊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J].理论月刊,2007(04):132-135.
[4]束金星,徐玉娟.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04-107.
[5]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