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构成,然后阐述了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对信息类大学生职 业素养提升的作用,最后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论述了以项 目和竞赛提升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该遵循的 行为规范,是劳动者职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1] 。 国 外对职业素养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 , 德国的梅腾斯 教授第一个提出了职业者专业技能之外的“ 关键能 力”研究,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 把职业素养归结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 职业行为习惯四个类别之和, 他提出当其他三个因 素都能为职业技能服务的时候 , 才形成职业者基本 的职业素养[2]。
刚入进大学的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不清楚自 己将来干什么、应该准备什么,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实 践操作能力不足等情况,包括敬业精神、岗位责任心、 团队协作、道德品格等在内的职业素养也很缺乏 。高 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进企业, 接受企业的检验,而 职业素养培育离不开企业需求,那种脱离企业需求的 职业素养培育一定会导致大学生将来不能适应企业 岗位要求。
本文在分析 IT 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类 大学生职业素养构成要素,然后对创新项目和学科竞 赛对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最后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 我校”)计算机 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和取得 的成效为例,证实了以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提升信息 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一 、 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构成
IT 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知识密集 型、技术密集型的 IT 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大 量从事 IT 技术创新工作的人才[3]。IT 行业的竞争是人 才的竞争 。IT 技术人才作为软件开发的核心,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含量,但高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在一 定程度上出现脱轨,导致行业人才缺口较大 。创新和 变化是 IT 行业的特质,IT 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IT 从 业人员应具备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工具,拥有熟 练的技能、丰富的经验、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 要信息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养成必要的职业素养, 如图 1 所示。
第一,自我学习能力 。 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自 己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有了这样的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了知识之后,就会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学 习了如何执行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就会形成相应的执 行能力 。 自我学习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评价自我 学习能力一般有六个指标: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 自信心、思维灵活性、独立性和反思力[4]。IT 行业中,无 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和 新技术迭代日新月异,这就需要信息类大学生必须有 终身的自我学习能力, 以便不断适应 IT 产业的变化,并创造出新方法、新产品。
第二,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以 团队为基础,发挥团队精神,成员间相辅相成,实现团 队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能力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不仅 需要个人有能力,还需要个人具备能够在自己的岗位 上做到最好 , 并与其他成员进行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如今的 IT 行业不再是一个人就能创造出一个优秀产 品的年代 , 即求伯君一个人写出 WPS 程序的时代已 经不复存在, 这就要求信息类大学生能顾全大局,具 备融入团队并发挥最大个人价值的能力。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 可缺少的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 友能力、观察能力及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IT 企业间或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十分频繁,作为未来的 IT 从业者 , 信息类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 力,以应对将来的 IT 从业场景,如做一个观众众多的 presentation(介绍者)、与团队成员交流项目进展等。
第四,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人类的一 种特殊的、高级的能力,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 动力 。一般认为,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个人对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和转化,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观 念、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进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努力学习实践的重 要能力 。IT 行业需要不断创新,IT 企业发展需要不断 注入新元素, 这就要求 IT 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创 新实践能力。
第五,爱岗敬业能力 。在《敬业》一书的序和前言 中 , 英国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教授大卫·麦克劳德写 道:“ 唯有敬业才能成就卓越!”“敬业是一种理念,更 是一种行为!”爱岗敬业的过程就是一个职业人良好 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它体现了责任心在一个人从业 生涯中的真正职业价值内涵[5]。爱岗敬业,不仅是一种 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从业能力;爱岗敬业,不仅是一种 职业境界,更是现代从业者急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IT 企业需要员工将自己当作公司的一分子,用心做好公 司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 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公司制 度,具备良好的职业美德和人格魅力。
二 、 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对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 养提升的作用
创新项目主要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 开放性 实验项目,以及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性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研究性,需要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 。项目全过程会经历提出问题、做出 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沟通这 些环节 。这些过程环节需要学生自主查阅大量资料, 实施团队交流讨论以形成方案 , 并对项目的各个细 节进行反复推敲,然后分工合作创新实践完成项目, 最后总结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队 协作能力。
学科竞赛主要指程序设计竞赛、智能小车竞赛、物 联网设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基础竞赛,电子设计 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专业创 新比赛,“挑战杯”大学生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综合创新比赛。 通过这些学科竞赛,可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 合,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开展科研 创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6-15] 。通过参加相关的比赛和竞 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 力,更能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和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向他人学习的开 放平台。通过竞赛,不仅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还 能够使其吸收别人的优点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通过 赛后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能调动学生刻苦钻研的探索 精神,使学生更清楚自己想学什么,进而在课堂上更主 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这不仅带动了创新基地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还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能够激发其 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平台,也是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检验手段,是凝聚创新意识和 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同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仅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也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 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综合来看,大学生参与创新 项目和学科竞赛,将有助于全面提高信息类大学生的 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实 践能力、爱岗敬业能力。
三 、 以项目和竞赛提升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 实践
(一)实践
针对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我校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进行了一些 实践,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于 2016 年 9 月开始招生,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截至 2022 年 11 月已经招收 7 届学生 , 目前在校生共有 610 余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一流专业 。开展的具体举 措主要有五点,如图 2 所示。
1.实验室开放。全面开放本专业所有的专业实验室, 并要求相应的专业课安排一定比例的开放性研究性实 验项目,确保所有学生可通过预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随身实验室提供 。对于一些基础性实验开发平 台,除了采购在实验室用的设备,还应另外采购一批 可供学生随身携带的实验仪器设备, 比如,51 单片机 开发板、stm32 嵌入式开发板,称之为“ 随身实验室”。 通过将这些“ 随身实验室”设备提供给本专业学生使 用,避免了学生额外的花销,学生也更愿意随时随地 地动手实践学习。
3.虚拟仿真环境建立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实训项 目,可通过虚拟仿真建立相应的实训平台,以供学生 通过网络访问实践,比如,我校建立了计算机组成原 理仿真实验室、传感器应用仿真实验室等实验室。
4.学业导师制培养。开展学业导师制活动,由资深 的骨干教师牵头, 以一个年轻教师作为助教, 成立 7 个学业小组 , 每个小组每周开展一次学业相关的活 动,每月对活动进行一次总结,每学期进行一次小组 展示,每学年进行一次学业的总结和展示活动,以此 助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5.创新基地“传帮带”。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 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物联网创新基地开展学科竞 赛和创新能力培养,该基地成立于 2017 年 4 月,自成 立以来,该基地对本专业师生长期开放,已经成为集 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一体的交流学习中 心 。物联网创新基地建立起“传帮带”机制,由教师精 心指导学生, 学生成长后指导新入基地的学弟学妹,久而久之,可形成全基地互帮互助互学的“传帮带”氛 围和网络。
6.指导教师“ 团队化”。本专业引进具有企业背景 的工程师 3 人、高级工程师 4 人,培养高级职称教师 2 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 2 人,并选送 4 名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 最终形成了高学历、 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团队教师通 过结合企业和行业背景的实践项目指导和培训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成效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通过 实施上述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4 年来,本专业学生获 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0 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 5 项、自治区级 15 项。本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 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60 余项,参赛人数 350 人以上,其 中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外国家级或地区级奖励 32 项,自治区级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12 项、三等奖 13 项。
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物联网工 程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0 %, 在 2020— 2022 届毕业生中随机抽取 200 名学生进行跟踪问卷 调查,毕业生薪资水平和就业去向如图 3、图 4 所示。
从近三年毕业生行业去向调查结果来看,66%的 毕业生从事了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经过两 年的成长,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 项目负责人,其中部分能力突出的校友在百度、深信 服科技、软通动力等行业知名龙头企业任职,可见毕 业生的综合实力较强,职业发展状况良好。
从 2020 年 9 月开始 , 我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 行跟踪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分析调查所得的 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进 行了相应的调整,以期在充分了解我校物联网工程专 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推动物联网工程专业教 学改革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的反馈如图 5 所示。
从图 5 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毕 业生的实干精神、服从分配、健康状况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业务 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给予较好肯定,对于创 新能力给予一般肯定,企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 总体满意度为 95.78%,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仅仅 有 4.22%不满意。
四 、 结语
本文在分析了 IT 企业的特征后, 较为全面地总 结了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构成,然后阐述了创新项 目和学科竞赛对信息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作用, 最后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 开展的实践为例,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开展各项创 新项目和学科竞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创 新活动,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同时实施创 新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 题的能力,进而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 了其职业竞争力 。如此,可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为祖国的 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
[1] 李京丽,彭仁芝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现代化,2019.6(87):237-239.
[2] 侯晓华,王群.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 育培育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5):54-57.
[3] 王志轩.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及需求预测[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 (1):9-13.
[4] 徐佳程.基于 SEM 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能力影响模型研究[D].杭 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5] 万禄义.爱岗敬业的“发哥”[J].人民公交,2012(9):72.
[6] 刘丽,朱晓林,马晓琳. 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 升[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2):180-183.
[7] 夏春琴,刘芫健,朱震华. 以竞赛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173-176.
[8] 阎石,马志新,杨凌,等.“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培养 机制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1):97-101.
[9] 朱正伟,焦竹青,储开斌,等.OBE 理念下信息类人才创新能力培 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2):30-33.
[10] 徐学萍,葛传兴.从信息素养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知识经济,2015(15):104-105.
[11] 王靖,周兰,黄采伦.从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谈学生实践创 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9):7-8.
[12] 谢明华,刘阳,龙英. 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8):185-186.
[13] 张润梅,栾庆磊,雷经发,等.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层阶式创新教 育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9(8):166-169.
[14] 隋金雪,朱智林,华臻,等.应用型专业学科竞赛协同机制建设与 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1):172-175.
[15] 缪新颖,于红,崔新忠,等.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信息类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2):127-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