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的高中生德育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6:03: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德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体成长,还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教育教学的头等任务。高中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通过纵向引领与横向渗透,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文章分析当前高中生的德育现状,阐述育人方式改革给高中生德育带来的新机遇,重点探讨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的高中生德育策略,以期为顺利、有效地开展高中生德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育人策略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育关乎学生的个体成长,也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终端阶段,也是进行学生德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深入探索构建新的德育体系,确保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高中生德育的现状

  1.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渗透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当前高中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科教育,而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未凸显学校育人的重要地位。虽然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成绩与升学率的压力依旧严峻,导致高中教育摆脱不了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渗透的问题。

  2.重行为规制,轻情感熏陶

  高中学校开展的德育侧重于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指导,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以学习学科知识的方式学习德育知识,未从情感态度方面受到熏陶。另外,在高考压力下,很多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仅局限于量化考核,通过统一考试来评价学生道德水平、综合素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情况,导致学生在本应重视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更注重学科分数,不能做到内修己心,体会不到成长的快乐。

\

  二、育人方式改革给高中生德育带来的新机遇

  在高考“唯分数论”背景下,高中学校德育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学校德育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等。有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德育改革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将德育问题和道德问题等同化,以道德问题逻辑代替德育问题逻辑;二是学校德育工作未落到实处。尽管该观点仍有待推敲,但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德育改革需要解决谁来育德、育什么德、怎样育德等问题。201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主动适应教学改革、教育重心与协同育人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修改化发展。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育人方式改革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也就是“谁来育德”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在新课改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及学生发展指导等工作中引导学生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实现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二是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教师要深刻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解决“育什么德”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德育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传承中发扬德育内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内容,但当前高中学校对德育内容的认知过于窄、过于泛化,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意见》要求精确地把握德育的目标与重点。三是育人方式的改革要求教师要优化德育方法与过程,也就是回答“怎样育德”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地位,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通过组织党团活动与主题教育、实践教育及仪式教育等,使启发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活动成为新时期德育常态。

  三、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的高中生德育策略

  1.构建纵向分级的德育体系

  高中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在客观上存在差别,传统的德育往往忽略这种差别。在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制定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的实施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高一:近距离了解学生,挖掘其行为习惯的美德,丰富其养成教育内涵。首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育。例如,组织初中毕业生提前参观高中校园,体验高中生活,更快地适应高中作息时间;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强化学生间的互动;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使学生对初高中之间的学习差异有一定了解,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与生活节奏,并实现初高中之间的平稳过渡。其次,开展荣誉教育,采取科学评比的方式提高班级凝聚力。争取集体荣誉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科学评比则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有效方式。所以,开展校园评比活动不能仅停留在量化分数阶段,要以开放的姿态深挖班级亮点;而学业成绩评比,则要深挖分数背后的故事。最后,以生涯教育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高一是学生梦想起航的基础阶段,通过生涯教育,使学生提前对未来进行规划,明确个人奋斗目标,从而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与时间安排做好合理规划。

  高二:高二年级的德育,主要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在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三方面的内容,涵盖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及责任担当六大素养。相较于高一年级学生,高二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更加成熟,思维更活跃,能深入思考问题,并有质疑精神,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热点,并学着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但因经历不足,学生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难免主观,需要教师开展以下德育工作:深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通过开展课外或校外主题活动磨炼学生意志;采取各类主题教育的形式,确定阶段性育人重点与创新育人方式,并以实践教育、发展教育与责任教育为支点,整合学校德育资源构建德育平台,加强学生的德育。

  高三:高三年级是高考冲刺阶段,更凝聚着所有高三学生与家庭的期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所以高三年级的德育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很多高三学生来说,他们心理素质的不完善和学业压力的增加、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繁重的学习之间的冲突不断。所以,高三年级德育形式更加复杂,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点滴,注重育人细节。高三德育教育工作适宜用理想教育唤醒学生潜在的成长需要,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奋斗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使学生健康成长。

  2.构建横向覆盖的德育网络

  为有效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改革也要向横向推进。在选课走班的冲击下,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被弱化,导致班主任管理工作受到诸多限制,德育工作也面临新挑战。所以,要在现行德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细化完善,搭建更有效、更合理的德育网络。

  一是实施“三位一体”德育方式,实现德育精细化管理。首先,实施导师制,强化个性化指导、帮扶,促进学生成长。面对行政班级德育的弱化,采取全员育人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属性,提高育人效果,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其次,增强行政班级的凝聚力,创造条件增强学生间的交流。采取班委责任制、小组管理制等方法,确保行政班级的管理不放松;并以各类活动的举办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建立健全班级评比制度,增强班级凝聚力。最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育中加强德育渗透。选课走班制度的实施,使得教学班级成为开展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纠正的责任意识,采取循循善诱的育人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此外,学科教育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二是创建特色德育活动,实现德育力量的多元化。创建特色德育活动,如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与社交能力。另外,扩大校园德育力量,充分调动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通过多方法、多渠道拓展德育途径,构建完善的家校联动平台,拓宽沟通渠道,营造学校、社区与家庭齐抓共管的新型育人模式。

  3.不断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一是结合教育改革,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新高考制度把综合素质评价当作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对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中学校要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统筹评价内容,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业情况、个性特长及道德品质等情况,确保评价全面、真实、客观。随着新一轮课改实施,德育也要走精细化管理道路,所以要构建网络平台,采取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管理,及时记录并精准分析学生德育教育情况。

  二是构建学生成长档案袋,强化德育的过程管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对学生评价的作用更加重要。该档案袋详细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道德品质。为了更全面、及时地收集学生的综合素质资料,要强化过程跟踪,并及时检查该档案袋的内容,发挥该档案袋的导向作用。

\

  三是探索多元融合的评价方法。德育评价要避免量化倾向导致的形式主义或投机主义等痼疾,要探究多主体参与、相关融合创新的评价体系,使德育回到育人初心。首先,德育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认知,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追求与精神成长。并且,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的道德品德具有生成性,对其德育评价不是具体的分值,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全过程及发展过程中各要求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德育评价要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寻求德育评价新模式,多采取作品评价、描述性评价及成长档案袋等评价方式,真实记录学生德育成长情况。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学生德育发展情况进行描摹、画像,并将二者结合,创新德育评价方法。

  四、结语

  在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德育实践中,是高中学校的教育使命之所在。教师要顺应教改形势,改革创新,构建以育人为主的德育新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甜甜.德育情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6):104-104.

  [2]杨坤杰,郝文利,郝岩.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变革分析—评《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16-116.

  [3]都晓.加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理论思考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5-61.

  [4]倪进方,宋瑶.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机械设计,2021(5):18.

  [5]李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案例分析[J].物理教师,2021(7):27-28,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4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