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重点探索教育集团背景下党组织提升教师教育信仰的有效路径,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进行提升教育信仰的研究。通过实践发现: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互动专题学习培训、人文关怀、仪式教育、实践活动等多途径可以养成教育信仰,加强新教师职业认同、强化意识形态、主题实践活动、榜样模范吸引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育信仰。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育集团;教育信仰;养成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信仰教育是青年教师进入教书育人主阵地的第一课,广大青年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在此前提下,还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神圣使命,培育自身对教育职业的信仰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信仰的本质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内核、实践指向和行动指南,是教师应该怎么做的内在准则和态度,是教师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教育观的无悔选择和坚定持有。本文作为北京市2022年党建课题“教育集团学校党组织提升教师教育信仰实践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从青年教师教育信仰的背景和现状调查出发,分析和研究了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信仰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教育信仰问题通常反映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上。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师有信仰缺失,情感认同出现偏差,不能明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不能解读学生的需求等现象,存在功利思想,出现职业倦怠,甚至是“佛系”教师(在这里指不能关注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况)。怎么能更好地提升教师教育信仰,探索提升教师教育信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学校党组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国情的需要:国家发展需要信仰坚定的教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上的立场,指明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教育情怀。
(二)教情的需要:引导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仰势在必行
信仰作为人类世界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郭念龙在《当代中学教师职业信仰问题研究》中指出:“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人生态度,是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奉和遵循。并映射到对未来的理解和寄托,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目标。教育信仰作为信仰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它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精神支柱。”北京市教工委有教师信仰提升工程,石景山区教工委有铸魂工程、强基工程、领航工程、育才工程和廉洁工程五大工程都成为本课题有力的支撑。“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教师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展示都是一种体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仰势在必行。
(三)学校的需要,培育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是众望所归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需要坚定的教师职业精神,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实验教育集团联合党委参与课题的7所公办学校幼儿园包括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校、1所小学,3所公办幼儿园。各学校党组织通过实践,探索提升教育信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教育信仰能带给教师强烈的使命感,从而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对课题有一定的客观认识,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界定好关键词,同时有助于教育信仰养育途径和内容上的创新。
调查法,特别是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调查方式了解集团校内教师教育信仰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教师教育信仰养育的有效路径。
行动研究法。遵循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发现问题—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或措施—实施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其间过程有循环反复,不是线性,而是交替进行的)。
(二)研究过程
研究有序推进。经过课题论证、申请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等,不断得到专家的具体指导,研究内容和路径更加明确,按照设计步骤有序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2021年5—10月研究文献,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2021年10月—2022年3月实施研究、交流。
(1)重点进行多渠道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政治学习、互动培训、主题党课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式的实施。
(2)分析提升教师教育信仰的有效策略。
(3)支部内交流,征集案例。
第三阶段:2022年3—7月研究提升,互动交流。
(1)支部进一步根据实践进行调整,尝试新的路径。
(2)完善中期报告、中期汇报。
(3)集团内交流互动。
(4)研究教育信仰的外延及评价指标。
第四阶段:2022年8月—2023年5月总结经验,辐射区域。
此阶段重点:总结经验,交流提升,书写结题报告与整理材料等。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教师教育信仰养成问题需要重视
对集团中小学幼儿园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层面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学校、幼儿园对于教师的培养主要还是侧重于提升教学技能和师德教育,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其中,有1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培养重点是理想信念教育,而5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侧重点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教学成果和教学成绩。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对教育信仰影响程度出现了分歧,有37%的教师认为信仰教育对于职业发展重要,而另外的大部分教师则认为一般、不重要或者无影响。由此可见开展青年教师信仰教育的紧迫性。
通过图2可以看出,认为教育信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占35%,很多教师无法感受到信仰教育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这也反映出青年教师对教育信仰重视程度的不足。
综上,提升教师信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青年教师提升教育信仰的方法多元
教育信仰的养成是一个自我建构与外部敦促的过程。在研究中发现新教师入职宣誓、政治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党史学习、发展党员、师德提升、榜样引领、警示教育、红帆志愿服务等都是党组织提升教师教育信仰的有效方法。经过各校党组织的大胆尝试、探索,逐渐形成常态。
方法一:坚持常规政治学习,确保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
学校常规的政治学习、党课学习、专家讲座等都是引领教师提升教师教育信仰的渠道。如集团党委的每一位书记讲好专题党课活动,书记讲党课“唱支歌儿给党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信仰的召唤”等。
方法二:利用专题教育,提升教师教育信仰认识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学习内容重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等内容,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和教师诚信教育;强化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心理健康等专题培训;强化德育队伍专项培训,发挥骨干班主任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德育队伍做好德育工作。这些专项教育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的方式,要求全体参加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教育信仰。
方法三:志愿服务,培养服务意识
仅以2022年某学校志愿服务为例,1月24—26日,76人次参与协助社区核酸检测。4月5月,支援社区5人次。6月7月,下沉社区56人次、学校附近丁字路口值勤70人次,等等。志愿服务锻炼了教师队伍,培养了教师的服务情怀,教师无私奉献的教育使命担当有所提升。
方法四:人文关怀,解开青年教师心理的疙瘩
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关注带班策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同时在成长中解决自己心里的疙瘩,学会爱、培养爱的能力,关注内心的成长。
(三)青年教师教育信仰坚定,需要思想、业务双向引领
集团各校都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其中,青年教师“薪火计划”和青年班主任成长工作坊效果尤为明显。培训内容采用思想引领、业务钻研的方式,激发青年教师智慧和内在自觉。在培训中学会如何站稳讲台,学会提升自己的学生观,学会写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故事……培训每月一次,系列互动培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
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加强新教师职业认同,强化教师教育信仰
要养成教师的教育信仰,就需要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信仰是在日常教育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有信仰的教师会在职业发展中,把信奉的教育价值付诸具体的行动,体现信仰的实际功效,产生积极的使命感。
2.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坚定教师教育信仰
教师教育信仰的建立,取决于自身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深厚情感,拥有对教育的仁爱之心,会促进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提升。仁爱之心能带来对教育的敬畏之情,带来对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信念,直至产生信仰。
3.参与党建实践活动,涵养教师教育信仰
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丰富的活动带来丰富的体验,社会实践历练人,让教师在实践体验中受教育。激励每一个人不断奋斗向前,信仰的力量彰显出来。
4.榜样模范吸引,激发教育信仰养成
强化典型这个榜样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各种宣传方式,用身边人感动身边人,真正让教书育人典型“立”起来、“亮”起来、学起来。各支部都涌现出区级“四有”好老师,给教师们树立了榜样,激发了教师们内在的自觉。
(二)研究建议
一是完善教师入职之后的专业培训体系,增强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教师身份认同感是教育信仰的重要特征,无论是教委还是学校都要强化培训体系,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建立职业认同、身份认同。
二是加强集团党委以及各学校党组织的领导。
党的思想工作必须由党来引导、管理。探索有效提升教育信仰的方法和路径,还需要引起学校领导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视,构建完善的校内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制定规范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帮助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从而坚定教育信仰。
三是内部、外部环境相互支撑,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建立。
教育信仰是教师内生的自我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身份认同和职业信念的内在动力。这种内生机制也需要学校外部环境的支持,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打造适宜教师成长的文化氛围,促使教师教育信仰的建立有坚实的外部支撑。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28-35.
[2]谢春风.师德哲学的尊贵邀请:好教师、好校长和教育家的内在觉悟于外在魅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3]黄浩.为建设教育强国担当作为、贡献力量[N].中国教师报,2022-10-2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