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优化课后习题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7:01: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提示了教学思路,囊括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隐性体现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旨在厘清课后习题的编排目的,依据课后习题重构教学设计,对课后习题进行延伸,让课后习题能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语文教学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思维能力与语文人文情感。课后习题的设计遵循了大语文观,对文本的理解、字词的识记与运用、写作方法等均有涉及,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在对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题量上,都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培养,内容上更具指向性,要求更明确,还关注了学生的心理成长与道德发展。

  如何利用课后习题来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出发,遵循学生的语文水平与生活实际,深入研究课后习题,对习题进行统整与改编,从而让课后习题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发展。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通过课后习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比一比:分析把握课后习题的编排特点

  要想更好地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与价值,让它更好地服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之前,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弄清楚这些习题的设定目的和价值,便于我们在语文教学时有的放矢。

\

  (一)结合单元要素比一比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都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设计均是围绕这两个要素编排的。要厘清课后习题的价值与作用,我们就要解读单元语文要素,把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比较,看看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契合点,从而弄清楚教材编写者编写这些课后习题的真正目的。

  比如,本单元导语中,人文要素是“一花一鸟总关情”,其用意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感受到万物皆有灵性。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二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围绕这一人文要素与两个语文要素,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借助这些课文,让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真实情感”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课后习题均是围绕单元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而安排的。例如,《落花生》一课的课后习题有三道。第一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第二题是:“从课文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三题是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第一题的安排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如何借助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成语文要素一的学习要求;第二题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一题的解读,将借物言情的人文要素落实到位;第三题的小练笔,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能够初步达成语文要素二的学习要求。这样,通过与单元要素比一比,我们就能明晰本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的编排目的,将单元要素更好地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结合新旧教材比一比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如果课后习题组织得好,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新版的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与旧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课后习题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这样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呢?将新旧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比一比,可以让我们对课后习题的解读更具体、更深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更具操作性。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这样的。第一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第二题是“抄写第十自然段,再说说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第三题是“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意,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和同学交流交流。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四题是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版第一题的要求是一样的,说明语文教学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的分析能力。第二题开始出现差别:人教版强调知识本位,让学生抄写课文,然后交流体会。第三题让学生阅读两句课文中的原话,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容易把学生的语文思维禁锢在课文的某一段落、某一句话中,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小练笔中,统编版给了几个固定事物,让学生与身边人进行对比,学生的思维会更加聚敛,学习更高效。而人教版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生活事物,只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受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的制约,也许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学效果会因此打折扣。

  通过新旧教材中课后习题的比较,我们的教学思路会更清晰、教学方法会更优化,便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语文成绩,向关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转变,实现有效语文课堂。

  二、构一构:运用课后习题重构教学设计

  如何通过开展文本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一直是语文教育领域思考的问题。从以前的逐段逐句的讲解到现在的通篇文本感悟,从以前的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到现在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知识经验的个性化学习文本,文本教学策略一直在发展。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有效运用课后习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捕捉信息,重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情和教情开展的。课后习题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多信息,可以成为设计课堂教学要求的依据之一。通过研讨课后习题,教师可以进一步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目的与意图,挖掘隐藏在课后习题背后需要课堂教学达成的任务,让课堂教学更具指向性与可行性。

  研究课后习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教学要求与课后习题一一比照,这样可以让教学要求的设计更明确、简单明了,同时还贴合学生的实际与文本教学的需要。例如,本课的课后习题,第一题是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力,并能弄清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哪几件事;第二题通过对课文文字的解读,让学生感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题的小练笔,让学生学写借物喻人的文章。为此,我们可以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要求设计为:①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了如何做人的道理;③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由某一事物想到的一个人,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要求让教与学更贴近,让学生在解决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达成教学要求。由此可见,文后的习题是我们重构课堂教学要求的重要抓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要求。

  (二)梳理内容,重构前置性学习方法

  前置性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更高效的保证。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前置性学习的重要性。前置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语文水平与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这一过程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如何设计前置性学习内容,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前置性学习方法,以及许多前置性学习的要求,比如,读书的要求,解读文本结构的要求,如何厘清文章的脉络等,在课后习题中均能找到依据与答案。

  比如,在安排这一课的前置学习任务时,我们可以依据课后习题的前两题来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什么事,让学生通过在课文中圈圈画画的方式,标注出体现花生特点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如果学生在前置性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从而将前置性学习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相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炼线索,重构教学思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主动学习,一直是我们想创造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时,要把握住重点,重构教学思路。同样的内容,如果我们仅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他们是很难感兴趣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思路,将文字的表述变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习,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设计思维导图呢?课后习题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我们只需把这些线索进行提炼,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就会油然而生。

  比如,本课的课后习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说一说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如果简单地让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学生是不太感兴趣的,同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回答全面,比如,种花生与收花生,文中是一笔带过的,容易被学生忽略。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制作一张思维导图让学生填一填,那么学生就可以依据思维导图,明白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四件事,就会仔细研读文本,从而找出哪四件事,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再比如第二题,让学生说一说花生有什么样的特点,彰显了人应该具备的哪些品质。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对应填写,比用文字成段表达出来更精练、效果更好。

  三、延一延:依托课后习题延伸、拓展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不能就文教文,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语文学习,要基于文本内容进行文本延伸,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那么如何延伸,延伸什么呢?我们可以依托课后习题,寻找延伸方向与层次。

  (一)紧扣题眼,延有方向

  基于课后习题开展语文教学时,我们要挖掘习题深入隐含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生成。学生只有学会生成,他们的语文思维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即使学生没有生成,我们也要紧扣课后习题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比如,教学课后习题第二题,也许学生会仅仅基于题目内容表面谈花生具有的特点,而课文是通过石榴、桃子、苹果的对比来凸显花生的可贵品质。但是像石榴、桃子、苹果就不好吗?现在很多物品都要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此题的题眼进行延伸,让学生再一次深度解读接下来的文段,让学生明白父亲并没有否定桃子、石榴与苹果,只是通过对比凸显花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尊重差异,延有层次

  学生不同,学习水平也不同。面对相同的内容,我们开展教学时,就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均能有所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慢慢形成。课后习题也不例外,有的学生可以顺利解决,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却不能解决,需要我们搭桥才能完成。

  比如,本课课后习题“小练笔”,如果我们仅仅把题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许有一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的。因此,笔者将这一题进行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在分层习题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这样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①根据老师提供的不同事物的特征,选择一个事物写一写;②阅读与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相关的文章,近距离了解它们,然后写一写它们的特征,生活中哪些人与它们的特征相符?对照一下写一写;③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想想其特征,哪些人具备这些特征?试着写一段话。

\

  上面的分层次习题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第①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来写,让难度降低;第②题需要学生阅读文章,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来写;第③题的要求更高了。这样的设计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能让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综上,课后习题作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不能将其与语文作业等同起来,而应该重视课后习题,围绕课后习题设计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优化、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侯秉琛.素养本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堂教学录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郭晓莹.文本解读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3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