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家校协作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当前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都存在多种认知和行为的偏差。学校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应承担责任,积极主动面对;真诚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速度第一,及时应对处理问题;系统运行,合力有效解决危机;权威证实,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协作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微系统,并且二者之间交互作用。这一理论为开展家校协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家校协作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已经得到大量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证实。近年来,由于学生重大伤害事件频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心理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中,家校协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家长和学校存在多种认知和行为的偏差,家校协作往往成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校协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共同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校协作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不强
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显示,三成左右的班主任报告称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部分家长存在教育责任主体认识不清的问题,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托给学校和老师。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问题时,学校通知家长到校协商处理,家长以工作太忙等为理由,采取拖延和躲避的做法。或者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学校导致的,跟家庭教育没有关系。
2.家长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淡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指出:家庭教育中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的家长甚至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心理问题产生“病耻感”;有的家长对于学校告知的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采取否认态度,不接受学校的建议,到专业的机构去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也有的家长自己清楚知道孩子出现了心理危机问题,但是故意向学校隐瞒。
3.家长是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制造者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成员关系和睦,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适应环境应对挫折的能力会更强。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但是,有的家长本身心理不健康,家长本身就应当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有的学生十分明确地告诉教师:正是家长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他们不同意教师联系家长,拒绝让家长参与到对自己的帮助行动中。
4.家长采用非理性的“校闹”的方式给学校施压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的家长信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当学校无法满足他们提出的条件和要求时,为了多获得一些赔偿或抚慰金,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实施围堵学校、在校园内非法聚集、聚众闹事等无理取闹的行为给学校施压。这些非理性的做法严重扰乱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侵犯了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足
赵佳佳对青岛地区中小学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的频率比较低。被调查的289名教师中,33%的教师每学期“偶尔”主动与家长沟通,5%的教师每学期“很少”主动与家长沟通,还有1%的教师“从不”主动与家长沟通。《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显示,班主任报告家长与之沟通的内容中最多的是“学习习惯”(57.2%、47.3%)和“考试成绩”(52.3%、61.4%),而对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沟通不足,只有当学生出现危机问题时,家校协作才真正启动。
2.学校缺乏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协作预案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比较滞后,建立危机干预机制的学校较少。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危机工作得到很大进展,但迄今依然有部分学校将危机事件作为偶发性事件对待,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缺少周密系统的思考和计划。有的学校一旦发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就联系家长把学生带走,以减轻学校危机干预工作的压力;有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责任界定不明确,信息传达不一致。
3.学校对家长焦虑心理的理解不足
家长得知学校发生了危机事件,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容易陷入焦虑心理状态。家长有时会因为对学校的做法不满而愤怒,有时会因为对未来担忧陷入严重的悲观失望。但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有的教师站在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与家长沟通的态度有失生硬,忽略家长的内心感受,加剧了家长与学校的对立和冲突。
4.学校无法及时有效地扼制家长的非理性行为
学校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度不够,干预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危机问题和危机事件的应对解决上不积极不主动,发现问题或出现问题之后,未第一时间妥善处理,或者担心家长闹事,轻易承诺,直到放弃原则、接受不合理的要求和条件。一定程度上,学校消极被动的做法助长了家长非理性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二、学校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促进家校协作的对策
(一)承担责任,积极主动面对
1.学校应当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家校协作问题上,学校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无论与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或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否有直接关系,学校都应该主动承担,而不是一味规避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弥补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
2.承担责任需要界定和厘清责任范围
承担责任并不等于包揽一切,而是需要尽快调查取证,界定和厘清责任。一是如果危机问题不是由于学校原因造成的,学校要表示一定会协助家长解决;二是如果学校处理学生危机问题的做法引起家长质疑,要首先对家长进行安慰而不是“怼”回去;三是如果的确是学校工作失误引发的,学校更应该放低姿态,充分表示歉意和安慰,及时提出化解办法。
(二)真诚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
1.学校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要言行真诚
真诚沟通原则包括“三诚”:诚意、诚恳、诚实。诚意是指在问题出现后的第一时间,学校应向家长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勇于负责的精神;诚恳是指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诚实是指要立足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特别是当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不重视时,学校领导和教师需要调整心态,理解家长的限制和不足,站在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以亲切平和的方式与家长耐心沟通。
2.真诚的表达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真诚的沟通意味着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要讲究沟通中的语言艺术和表达策略,对心理危机问题的描述要客观适度。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时,容易引起家长的过度紧张或误会,所以重要的事情最好当面说,应在见到家长后当面沟通;如果学生不同意告知家长,要提醒家长在到校前,先不要联系学生,以免学生情绪波动发生意外。
(三)速度第一,及时应对处理问题
1.学校应当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及时与家长沟通
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及时与家长沟通,会让家长感觉到学校的重视态度,从而有利于家校协作并有利于减轻危机。当前学校各个班级都建有家长微信群,作为家校群的“群主”,班主任教师的回应速度往往决定着话题的走向和发酵程度。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家长们都在密切关注学校的反应。学校必须快速处理解决问题,班主任或者其他负责的教师应当在微信群中及时发言,及时安抚家长情绪,引导和把控微信群话题的走向。
2.不同心理危机的家校协作时机和策略不同
学校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表现时,要引导家长调整改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如果判断学生属于严重心理危机,学校要尽快联系家长,将学生心理状态及风险告知家长,建议接受专业机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如果确认能正常上学,学校与家长签订监护承诺,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如确保学生接受治疗,保证按时服药等;如果确认不能正常学习,请家长为孩子办理休学手续带回家休养治疗;如果判断学生属于重大心理危机,要立即通知家长到校,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将学生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
(四)系统运行,合力有效解决危机
1.学校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系统运行
处理和解决心理危机问题对学校来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家校协作问题牵涉面很广,需要应对很多具体问题。例如,要向家长说明情况、要与家长一起带学生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心理障碍鉴定或咨询与治疗、要把受伤或生病的学生送到医院救助治疗、要配合公安警察的调查取证等。所以一定要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激团队,系统规划,同舟共济,合力渡过难关。
2.良好的系统运行需要分工协作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激团队应包括领导指挥组、专家指导组、专业工作组,各部分既各负其责又密切合作。因为一方面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繁多;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络沟通,往往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的家长,而是很多意见观点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的家长。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激团队要谋划周全,及时部署危机解决方案,明确界定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在与家长沟通时的不同分工,确保不同角度上的信息传达和解决方案保持一致。
(五)权威证实,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1.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借助第三方实体权威力量
学校可以求助、协同解决危机问题的第三方实体权威有四种。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如市、区教委和政府等。学校应当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及时汇报上级主管和领导部门,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二是专业机构,如食堂卫生事件发生后,负责检验的医院和卫生防疫部门;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后,负责勘查的交警或公安警察。三是权威人士,包括当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知名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以及律师、医生等。四是主流媒体。学校可以主动邀请主流媒体进入校园采访,可以拟定新闻通稿,求助主流媒体的宣传力量,利用主流媒体的媒介公信力进行危机公关。
2.学校可以借助法律法规的权威令家长信服
心理危机干预要体现人文关怀,要表达充分的尊重和同理心。也需要掌握和危机干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家长沟通。例如,有的学校认为如果学校诚恳负责,会令家长气焰嚣张,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一旦发生无理“校闹”行为,学校可以报警,公安机关要及时出警,依法制止,坚决打击。
学校还需要了解《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法律相关规定,告诉家长:“《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四十六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学生重大生理、心理疾病报告制度,向家长及时告知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发现学生身体状况或者情绪反应明显异常、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的,应当及时通知学生家长。”这样的表达,才能彰显学校工作有理有据,使家长不得不信服,从而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 U,MORRIS P A.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M]//DAMON W,LERNER R M(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6th ed.,Vol.1).Hoboken,NJ:John Wiley&Sons Inc,2006:793-828.
[2]邓林园.家校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次探索新模式的机会[J].教育家,2020(6):36-39.
[3]徐震虹.以萨提亚模式促进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合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2):82-85.
[4]边玉芳,田微微.对家长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基于《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部分结果解读[J].中国德育,2019(2):37-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 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6]赵佳佳.家校协作中的教师因素研究—基于青岛地区中小学的调查分析[D].青岛:大学大学,2019
[7]白玉萍.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2016(2):27-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