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2:00: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文章首先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蕴进行 了解读,然后分析了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 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师范生,地方高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1]。在此政策背景 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 的关键因素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不 断创新、优化其培养方案,使其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 是促进教师群体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驱动教育现代化 推进的关键路径。地方高校作为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体 系的重要实践主体,如何直面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与 挑战,努力践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推进教 育的信息化、数字化[2],是新形势下亟须正视的教师教 育实践课题。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蕴解读

  鉴于教学学段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目前学界对 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并无统一描述。由于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旨在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 养的养成与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可理解、描 述为“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在教 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系统性使用信息资源与信息 技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以及为了实现 这一 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 力”[3] 。其强调师范生应具有复杂且综合的知识框架, 即 TPAC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 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且能针对该框架构 成中的三个知识组成(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 识) 进行有机融合、动态平衡,以及高效应用[4],具体可 分解、提炼出如下构成要素。

  ( 一)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

  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导构成,反映了师范生面对信息化教学具有 的基本认知与实践倾向 。具体包括师范生能意识到信 息化教学是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核心途径,发展核 心素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利器;能认识到信 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及必 要构成,是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能主动 拥抱不断革新变化的信息化教学媒体与资源环境,逐 步认可、接纳、适应、探究信息化教学实践,并积极运 用教学评价优化信息化教学实践,提升信息化教学实 施效能。

  (二)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的基础构成,是信息化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 的前提条件 。师范生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知识涵盖信 息化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基本要素、研究方法 与手段等 。师范生应掌握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则涉及教 学信息的检索收集、甄别筛选、加工处理及分析应用;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分析、选择与使用;信息化教 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与 资源、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的评价等。

  (三)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

  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的高阶构成,影响与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形 态、模式及绩效 。具体涵盖如下方面:依据学科教学的 特点及需求,灵活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活 动高效实施;基于学科背景,挖掘、评价、整合、应用教 学媒体环境与资源,实现媒体环境与资源、信息化教 与学过程的有效管理;立足学科教学改革需求,进行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法、模式与效果研究,提升信息化教 学实施成效;围绕学科信息化教学实践,开展与学生、 同事、家长、行业专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群体的有 效沟通交流,形成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推进合力。

  (四)信息化教学伦理与责任

  信息化教学伦理与责任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的必要构成,体现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规范治 理与个人健康发展的现实诉求。它强调信息化教学实 践的科学、高效设计与实施,从而可以确保师范生拥 有平等使用信息化媒体工具与学习资源的机会,并能 从中获得个性、自主、完满的发展;规范、合理地展示 与应用信息化媒体工具,即在为师范生创设新颖、高 效、便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面向师范生 传递信息化媒体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渗透信 息化媒体工具应用的伦理道德教育,以此提升师范生 的信息素养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健康的媒体工具 价值观、实践观。


\

 
  二、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 问题

  面对信息时代发展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展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开展现代师 范教育实践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当前,B 大学小学教 育专业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然而该课程实 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培养质量受到限制、干扰。基于此,笔者将以 B 大学小 学教育专业为例,对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 一)培养工作重视不足,能力培养途径单一

  势不可挡的信息化发展对基础教育教学系统要 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培 养学生核心素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 杠杆 。 由此,重新审视与培育新形势下的教师专业能 力十分必要,而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成为教师专业能力 的崭新及重要构成。纵观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 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实践,B 大学对于国家开启的教 育信息化改革存在认知模糊、动力不强的问题 。具体 表现为主动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意识 不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工作未获得充分的 认知与重视;能力培养机制缺乏系统规划与建设,面 临着培养路径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为主的现 实困境。

  (二)学生信息素养低下,基础知识与技能薄弱

  信息素养是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必 备的基础素质。在针对 B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开 展学习者特征分析时发现,该专业超过 50%的师范生 来自农村地区,其在前期求学阶段经历、体验过的教 学设施及课程学习过程并未涉及过多的信息技术环 境与资源 。同时,大部分师范生在大学入学前,普遍缺 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而在大学入学后,面向 师范生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培训活动同样 存在不足 。可见,B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 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 知识与技能基础。

  (三)师资学科背景不一,培养认知存在偏差

  师资力量是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质量 的基础因素与激生动力。当前,B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 学实践中,进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师资团 队主要有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两大专业学科背景。 由于专业学科认知及接受的专业培养存在差异性,不 同教师针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活动存在思想 认知与行为实践层面的偏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质量。例如,有计算机科 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的过程中会立足信息化媒体工具认知与使用的专业视 角, 更多强调师范生关于计算机等信息化媒体工具技 能的使用与掌握,而并未立足教学应用、改革,思考如 何将信息化媒体工具有机融入师范生专业学科背景, 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编排不够合理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是 B 大学小学教育专 业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现 行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性质一般定位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基础课,课时 设置为32 学时,学分设置为 2 学分。然而师范生信息 化教学能力培养涉及诸多因素,属于系统性工程,其 应有机融入师范教育实践的全周期、全过程 。单纯依 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是难以完全实 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要求的,这里强调要有 创新、健全、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加以支持、保障。然 而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设置、实施,缺乏系 统、科学的规划与思考,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师范生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 。另外, 该课程开设时序未能充分考 虑师范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现状, 忽视了前导课程的合理规划与设置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 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未先于“现代 教育技术”课程开设,导致课程实施往往由于师范生 基础知识与技能缺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作 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蒙与引导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中的核心要点缺乏后 续相关课程进行强化及拓展,导致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培养的连续性、深入性难以得到保证。

  (五)核心课程设计不科学,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 B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核心课程,课程内 容规划与教学实施设计是实现能力高效培养的关键。 然而当前该课程设计不科学,影响了课程教学成效的 有效达成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功能定位不 科学、课程目标模糊。该课程功能定位多局限于师范生 教学媒体技能的掌握,重技能操作、轻理论熏陶,不仅 造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缺失,而且导致 “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前导课程被删减,影响了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有效建构。其次,“现 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规划不科学,未能全面 准确地体现、诠释课程功能及目标。该课程教材内容编 写、教学实施重技术、轻理论,忽视了必要理论基础与 实践方法的学习内化,给师范生带来该课程等同或近 似于计算机等媒体工具课程的错误认知。再次,“现代 教育技术”课程囿于课时设置不合理及偏重媒体技术 类内容学习,其实施方法和模式较为单一、僵化 。一 方面,该课程实施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师范生练习 为辅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课程本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设计及师范生沉浸式体验的创设;另一方面,该课程 实施缺乏情境性、实践性,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 不紧密,不利于进行学习迁移,导致师范生职前、职后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难以实现有效衔接。最后,“现代 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不足。即针对 师范生在信息化意识转变、技能水平提升、教学应用 创新方面的变化,缺乏过程性、发展性的关注与反馈。

  (六)培养环境陈旧单一,配套资源建设缺失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的基础支撑条件 。当前,B 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 践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主要依托多媒体网络 教室 。然而作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环境,多 媒体网络教室由于使用多年,基础设施性能开始骤减, 加之设施故障频繁出现,给师范生带来了不好的信息化学习体验,对师范生实践信息化教学的欲望与热情 造成了消极影响。同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兴信息化教 学媒体、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 变化革新,培养单位实施改革创新的敏锐度不足,发展 实践步伐缓慢 。另外,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更新滞 后,制约了师范生关于信息化教学的认知生成及学习 经验积累 。此外,缺乏支撑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配套设 施,未能聚焦、突显师范生专业学科背景,助力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限制、影响了 能力培养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师范生职前、职后信息化 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

 
  三、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 一)紧跟教育政策导向,提升培养工作重视程度

  信息化教育政策是地方高校贴近信息时代发展, 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的风向标与指挥 棒。地方高校应保持敏锐的嗅探力与积极的学习、传播 意识,持续关注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 新闻发布会等信息传播渠道, 及时把握最新的信息化 教育政策动态;积极参加信息化教育学术会议、行业培 训活动,了解信息化教育政策的落实贯彻情况,深入掌 握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实践理念、目标及方法;踊跃加入 信息化教育组织或行业协会,多与同行交流,共享信息 化教育信息与实践经验, 共同探讨信息化教育政策的 实施与应对策略。地方高校应通过上述措施紧跟国家 信息化教育政策,深度融合、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培养 标准,进一步明晰信息时代未来教师的培养需求,转变 师范教育实践理念, 不断加强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 力培养的认知与重视 。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师范生信 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5],扩宽培养途径,促使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同时,地方高 校要立足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创新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形式与方法。例如,启动信息化 教学的课程集群建设,举办信息化教育教学培训讲座, 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大赛、信息化教学应 用比赛等,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培养工作效能。

  (二)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奠定学生能力培养基础

  信息素养既是信息时代面向师范生提出的外在 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针对师范生提出的内在要求 。其 是指师范生“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恰当利用信 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在此基础上理 解、批判、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服务自身学习与教学专业发展的意识、态度、能力及思维习惯”[6] 。作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根基,师 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该能力的有效生成。 因此,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是实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首先,要夯实信息化基 础设施建设,树立积极应用信息化媒体工具的意识及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重视信息素养基础课 程的建设与实施 。地方高校应在师范生大学入学之 初,面向师范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处理 技术”等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信息检索”课程, 帮助师范生树立信息意识、内化伦理道德,了解信息 基本知识,掌握信息媒体技能,逐渐形成利用信息媒 体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三)强化师资建设,统一能力培养认知和定位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强调师范生基于信息技术 的教学问题实现能力的强化,要求其实现教学知识、 技术知识、学科知识的综合掌握,以及动态 、平衡应 用 。其既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的记忆 呈现,也不是纯粹、机械的媒体技能演练展示 。因此, 科学、明确、统一 的培养认知与定位,是保障师范生信 息化教学能力高质高效培养的基本前提。在师范生信 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实践中,针对师资团队的专业学 科背景多样化及由此带来的培养认知和定位偏差问 题,地方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首先,依据师 范类认证实施标准,围绕地方高校实践师范教育的办 学定位及特色, 立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任 务,面向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师范生信息化 教学能力培养的专题学习培训与研讨活动,帮助教师 科学 、深入地认识与掌握能力培养实践的内容范围、目的意义、性质特点及方法途径,从而在师资团队中 实现能力培养目标的快速聚焦 、培养行为的深度统 一;其次,充分了解、挖掘、发挥不同教师的专业学科 优势,明确教师在能力培养实践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职 责范围及专业贡献,不断完善师资团队的优化建设、合 理分工及高效运作;最后,多维度加强教师的互动交 流,共享、交换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理念、视 角、资讯、技术、方法,形成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 养合力,进而提升培养实践水平。

  (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编排的科学性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实践有效开展的保障条件。地方高校应基于师范生信 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维度及构成要素,聚焦师范生利 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核心能力,不断健全、完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涉及的 TPACK 知识框 架,针对技术知识可设置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媒体工 具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处理技术”等课 程;针对教学知识,可设置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如“教 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等课程;针对学科知识,可依据师范生的学科背 景,设置相应学科内容的系列课程。基于上述内容,针 对三维知识交叉融合形成的 TPACK 知识框架, 应设 置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核心,以“信息化教学设 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为拓展的信息化教学能 力培养课程集群,并紧跟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不断进 行调整、更新。另外,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正确理解各门课程的性质、 功能, 并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特点对其进行科学、 合理编排,使其符合学科课程内容逻辑、学生学习心 理逻辑 。 比如,技术知识类课程、教学知识类课程、学 科知识类课程应设置为三类知识交融类课程的前导 课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处理技术”“教育 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要先于“现 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

  (五)强化核心课程设计,提升课程教学实施成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聚焦师范生关于技术 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并帮助师范生 逐步构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知识与 技能、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信息化教学责任与伦 理的能力框架 。因此,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规划 与设计,提升课程教学实施成效,成为地方高校实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 。首先,科学 定位课程功能,确保课程目标精准达成 。突破将课程 功能仅局限于师范生信息媒体技能养成的认知误区, 重视师范生在思想、理念、行为、伦理层面的认知变 化,即关注其如何接受、适应并主动实践信息化教学。 其次,聚焦课程功能及目标,合理、高效地开展课程教 学内容的遴选与设计。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课程功能 及目标内涵,除了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还应依据时 代变迁、社会发展、学生实际、实践需求进行灵活调 整,力求以精练、优质的课程内容载体,高效地服务师 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再次,突出先进性、综合 性、情境性、创新性、实践性设计,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与模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师范生在先进教育教学 理念的引导下,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综合运用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科学、创新地解决教学问题 的实践能力 。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是学生感 受、体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该课程教学应 突破单一、僵化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法与模式[7],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先进性 、便利性、 高效性,灵活设计、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 式,积极开展突显师范生中心学习地位的翻转课堂教 学实践[8],从而有效突破课时设置限制,提升课程实施 成效,进而引导师范生形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意识与 态度,收获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良好体验 。同时,该课程 教学应重视与未来教学实践的无缝衔接,而通过充分 应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法[9],引 领师范生学习应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 积累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可有效实现职前、职后信 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最后,突出课程教学评 价的过程性,关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性、 发展性变化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层次 性、阶段性特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应用 。 即要围绕师范生信 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观测指标体系,观察、发现、捕 获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变化的闪光点, 再有效运 用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手段,如考试、测验、作业,同时 应充分利用电子档案袋、电子思维导图、云计算、大数 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 优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 形式、技术、方法,描绘、呈现、获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发展变化轨迹,最终实现更系统、科学、精准的课 程教学评价。

  (六)完善 、更新培养环境,强化教学资源配套 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既是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外 在需求,也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的内容 载体与实践保障 。因此,地方高校不断完善、更新信息 化教学环境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首先,先进、高效的 信息化教学环境可开阔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视 野,强化师范生对于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的沉浸式体 验与感受。其次,先进、高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为师 范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的提 升提供外部激励与支持保障,帮助师范生高效适应未 来社会发展需求。最后,先进、高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便于集成、创新、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师范生知识获取 渠道,革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模式,彰显师范生信息 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提升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认知探究的兴趣与成效。

  要想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有效应用,教学资源 的融合与助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10] 。强化教学资 源配套建设是地方高校系统完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 能力培养机制,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成效 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实施教学资源配套建设的关键 点在于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具体涵盖教学工具软 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线课程资 源、信息化教学案例等诸多类型资源。其可全方位、立 体化满足师范生基于信息化教学实践, 开展实践性、 情境性、探究性学习研讨的信息资源要求,进而极大 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成效。

  四、结语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教学能 力已成为未来教师专业能力的必要及重要构成 。本 文立足地方高校这 一 重要的现代师范教育实践主 体,系统挖掘、分析当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同类院校开展师 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思考与借鉴方向 。 后续研究将进一步细化、深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培养对策,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能力培养实践, 以不断提升地方高校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 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2019- 02 -23) [2023 -02 -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 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 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3] 张琳.指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M].上海: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4] MISHRA P,KOEHLER M 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 cord,2006.108(6):1017-1054.

  [5] 刘凤娟,郑宽明,袁书卷,等.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 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9.37(4):62-67.76.

  [6] 李毅,何莎薇,邱兰欢.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下师范生信息素养评 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0(6):104-111.

  [7] 杜玉霞,贺卫国,杜文棐.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研 究[J].教育信息技术,2021(7):97-98.

  [8] 唐瓷.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以成都师范学院 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67-73.

  [9] 高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研 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10] 朱贤友,李康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探究:以计算机 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2(8):198-2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1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