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3:57: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大变革迎来新时代,教育引导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心;新时代产生新课题,教 育引导大学生要有紧迫感和自信心;新课题呼唤新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三个方 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学,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 花。”[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方 向 。因此,高校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深刻领会、学懂弄通,有机融入思政 课教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并自觉把习 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和期望转化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 立了行动指南, 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有机融入高校 思政课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使命感和责任心,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 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变革迎来新时代,教育引导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心

  ( 一)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当前,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与根本利益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 是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 民的共同愿景[2]。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长期探索与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 创新,立足中国特色,吸取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成 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此,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光明前景 。因此,将以中国式现 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有机融入高 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斗志,使其进一步 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进而面对困难时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生动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校 应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的切入点,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将知识传授 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 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特殊性,自觉担起做大学生思想 引路人的重任,快速有效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 入教学, 引导大学生敢于担当, 自觉承担历史使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政治要强是首要问题,故在高校思 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 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将小我融入大我,立 志为国奉献、为民服务。

  (二)将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要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 学,教师首先要学懂弄通,即将党二十大报告的脉络 梳理好,将与青年发展的相关政策导向消化好、吸收好,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 学的安排。

  教学是基于师生的双向互动实践,高校思政课教 师要与大学生做到同频共振,真正做大学生的知心朋 友和可信赖的人。而要想快速高效地推进党的二十大 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上 的存疑及他们关注的热点,促使其对党的二十大报告 有正确的认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单纯是理论知识, 更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的行动指南,与 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思政课教 师要以党和国家最新要求为切入点,将党的二十大 精神有机融入教学,并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要 求与教学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大学 生把学业发展和就业选择有机融入祖国发展的历史 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继续走好新时代的“赶 考之路”,继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因此,高校思 政课教师要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东风”,快速高效地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设计、贯穿典型案例,采取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做到“三 入”。思政课教师要将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融入课堂, 与社会热点有效对接、紧密联系,弘扬时代精神,教育 引导大学生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促使大学生了 解时事热点,回应时代呼唤,自觉践行应有的担当[3]。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阐释党和国家的创新理 论, 坚定不移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的要求落 小、落实、落细,教育引导大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 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三)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高校 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是党和国家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持续探 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 效路径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是 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而其所擘画的宏伟蓝图要转 变成现实,离不开大学生的接续奋斗 。思政课作为立 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教 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准确掌握新思想,提升历史自 觉、把握历史主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报 告内容丰富,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将其引入思政 课堂,对讲清楚中国精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堂的第一责任人,要做 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播者”。面对学生的疑惑,思政课教师要有条理、准确地回应学生 。同时,要想推动 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学 深悟透,做到“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 以然”,以便为融入教学夯实思想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务必”,深刻展现了 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烈使命与担当。正可谓理论上 清醒,行动上才能自觉,大学生只有掌握“三个务必” 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在面对困境时才会 愈挫愈勇、愈战愈勇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不同 的角度诠释“三个务必”,解释好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 涵,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4]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六个坚持”是重 要的论述,非常接近现实,教师将这“六个坚持”有机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作为解释世界观和方法论最 新的教学素材,由此为思政课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作 为当代大学生,也应主动把握这六个方面。


\

 
  二、新时代产生新课题,教育引导大学生要有紧 迫感和自信心

  ( 一)注重增强说服力和亲和力,实现思想引领

  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青年工作就要 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而要想做好青年工作,首先 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青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立足大学生的特征,高 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将教材语 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大学生的 思想活力 。 同时,要想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 获得感,教师就要自觉树立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5]。另 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引领大学 生的思想,具体可借助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 学,如通过 VR 虚拟仿真技术,将过去 5 年工作和新时 代 10 年的伟大变革进行“场景再现”,组织开展“沉浸 式”教学,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价值符号的形 象塑造,以此启发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的理论品质与科学规律。

  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表述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的大政方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感召激励大学 生积极地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思政课教师了解大 学生的所急所盼和真实诉求,再将党对青年提出的要 求有温度地告诉他们,可以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 来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即教师要用党的二十大 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武装,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大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成就出彩人生。

  (二)注重理性教育与感性培育相统一,实现生动 引领

  高校思政课教师快速高效地推进党的二十大精 神有机融入教学,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大学生宣讲党最 有“温度”的理论成果。思政课教师要把“快、准、活”紧 密结合起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先进思想带着 温度、带着热情引进思政课堂,植入学生心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 5 年和新时代发展 10 年 的回顾及针对未来擘画的宏伟蓝图,是高校思政课教 学的宝贵素材, 教师要立足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最新理论与教材内容紧密 结合,把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的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 闻乐见的语言,让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并乐于接受。 另外,教师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的伟大成就和提 出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丰富了思政 课的教学素材,还让思政课教学变得鲜活起来,进而 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三)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实现深入 引领

  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得有力度、 有深度、有温度,可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引 导大学生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自觉迎合 党和国家的需要,并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大量篇幅回顾了新时代 10 年的伟大变革,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引 导大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行”的鲜活素材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温度、有效度 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教材和实际紧密结合、理 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组织大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 红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中华民族的磅礴历史,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先进思 想、优越制度的成因和成效,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体 会新时代 10 年的伟大变革,领悟党在奋斗过程中的 艰辛不易 。换言之,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 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有效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 、亲身体验祖国 发展,以此增强“四个自信”,做到在艰苦奋斗中锤炼 坚强意志,最终努力成长为敢担当、能吃苦和肯奋斗 的大学生。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大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还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 现实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为大学生做好榜样,并在 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其帮助 。换言之,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为学生解惑,还要在行动 上传递实实在在的温暖,真正做大学生可信赖的朋友 和知心人,做大学生的热心人和引路人。


\


 
  三、新课题呼唤新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用党的 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 一)要把道理讲“深”,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

  大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 学生普遍受互联网影响,对社会热点较为关注 。 因 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准确回应社会热点,还要用 科学的方法为大学生答疑解惑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 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 热点,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组织学生研讨,让 教学研讨成为课堂教学的储能,将学生的存疑转化 为课堂的重难点,并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为大 学生解惑。

  要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 学,还要做到与各门思政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使各 门思政课程做到各有侧重点,最终形成合力 。在这 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规避“一刀切”和重复论,以此建 立起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横向有机联系和纵向有机 联系 。在教学部门的统筹下,各门思政课应根据课 程特色从不同角度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比如,对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可从过去 5 年和 新时代 10 年的伟大变革讲起,立足世界观与方法论 的角度, 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创造性地运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可从新时代 10 年国家经历的三件大事对中华民族复兴重大意义讲 起, 聚焦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 行伟大变革,回顾历史功绩,向大学生讲清楚历史逻 辑,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二)要把道理讲“透”,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大 学生

  要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 学,就必须提升理论说服力,正所谓理论只要彻底就 能说服人,故唯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透,才能用党 的初心使命感召大学生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系统宣 讲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的同时,应侧重讲解党的二十 大报告中蕴含的创新理论,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给大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教育引导大学生,且要 经得起大学生的各种追问 。把道理讲透,还要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相结合,坚持 问题导向,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回应大学生在现实 中遇到的困惑,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正确认识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 战,最终坚定信心。

  基于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树立“以学 生为本”的供给理念[6]。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大 学生的特征和兴趣点,运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多样化教 学手段进行讲解 。即要将政治语言、教材语言转化为 生活语言、教学语言,以此讲透大道理;要就事论理并 析事明理,把讲道理与举事例有机结合;要以红色文 化教育为抓手,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觉悟[7];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大 道理”和“小故事”相结合。另外,思政课教师要推动思 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不断 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播方式, 尤其要灵活通过 VR 技术、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借助 3D 虚拟场景, 开展人机交互式等教学模式,形成党的二十大精神传 播的创新渠道,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易被理解,更加 生动鲜活,学生更乐于接受,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将党 的二十大精神讲透,真正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 入教学。

  (三)要把道理讲“活”,切实提高理论武装实效性

  高校肩负着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的使命,将党的二 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课程教学与理论研 究相统一,实现精准、系统的引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要做到将科学思维教育与思 政教育相统一,即在思政课教学中从不同视角把党二 十大精神讲“活”,帮助大学生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问 题的本领,从而切实增强理论武装的实效性。

  “浇花培根,育人育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最后一 部分提到对青年的期望正是高校培育人才的具体化, 故高校要进一步认识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国家 发展的重大意义 。而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要守好责 任田,与学校推动立德树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8]。 即教师要将“有用有利”和“需要重要”相统一,把道理 讲“活”。比如,实现 VR 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将 VR 技术的“形”应用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9]。

  正所谓思想统一,行动才能统一 。党的二十大精 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无穷的,能够激励大学生在困 境面前迎难而上、战胜困难、战胜 自 己,有助于培育 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凝聚他们的思想共识,激发 他们青春的奋斗激情[10] 。 因此,教师要将解决思想问 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把顺应社会需求与个人成长 需求相统一,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脉络,结合大 学生的诉求点, 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大道理 讲生动。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 引领教学,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推动党的二十精 神“入脑、入心、入行”,让大学生在感悟思想伟力中进 一步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做到“两个维护”。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要做到 全面学、深入学、重点学、有针对性地学,故思政课教 师要切实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学懂弄通、学深悟透,讲 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继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 贯通、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最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 。概言之,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推动高校思政 课教学进入新阶段和新征程,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 富的教学素材,将其融入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提 质增效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2-20].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47731294518899648&wfr=spider&for=pc.

  [2] 张洪松.高校党建制度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22(13):28-32.37.

  [3] 董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J]. 中国高等 教育,2017(1):29-30.

  [4] 王佩连.论合作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的现实路径[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17(2):105- 109.

  [5] 陈淑庄,陈晓燕,黄玉容.试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途 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6):105- 108.

  [6] 易永平.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思考[J].遵义师 范学院学报,2019.21(6):109- 112.

  [7] 李懋君. 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 效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5):125.

  [8] 张晓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 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5):120- 127.

  [9] 田必春.VR 技术在思政课程中应用的困境及对策初议[J].遵义 师范学院学报,2022.24(2):110- 113.

  [10] 冯东飞,鲁雨萌.论延安精神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6):27-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0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