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14:09: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关键词:课程体系;园林专业;涉农高校;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及专家代表提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

  园林专业作为新农科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在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涉农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区别于建筑院校和美术院校,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园林专业毕业生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人才,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江西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园林专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于2014年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2020年被列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被评为江西省五星级专业。而如何以此为契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满足行业需要的园林专业新农科人才,成为我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我校园林专业为例,探索涉农高校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构建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一进程中,园林专业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3]。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涵盖多个方面,需要园林专业人才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一)乡土文化需求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园林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乡村景观审美、乡土情怀、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的知识储备[4],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乡村振兴中的民生问题,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脚下有泥,心中有底”,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储备是园林专业人才创作的底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将新时代景观与乡村传统景观相结合,确保设计“接地气”,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由此打造隶属乡村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可避免由于缺乏乡村景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造成的乡村设计语言匮乏。承乡情、创乡美、护乡土、留乡人、振乡村,通过景观设计可促进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活化、雅化、现代化[5]。

  (二)职业素养需求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园林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职业素养[6]。园林工作的特殊性质需要园林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牢记乡村振兴使命,在工作中不忘初心,勤恳踏实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具有自然观、生活观、实践观、环境观、生态观五大专业素质,对自然生态、生活实践有足够的了解。最后,还应具备面对复杂局面能够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务实求真、敢闯敢拼的工作作风。

  (三)专业技能需求

  服务乡村振兴的园林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首先,应对乡村景观设计理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了如指掌,并熟练掌握园林专业必需的计算机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InDesign等,掌握园林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其次,应该具有乡村文化、乡村审美、乡村发展的文化艺术修养,以避免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出现由于专业设计语言匮乏导致无法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的情况,同时还应具有对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土民情进行调查分析的能力,能面对不同的乡村场地给出相应的评价。最后,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等方面得心应手。

  (四)创新精神需求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园林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7]。模式化的快速城乡建设导致乡村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千篇一律的乡村小镇频频出现并趋于样板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归于乡村景观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导致乡村景观设计的千篇一律[8]。大多数乡村景观设计只是一味地模仿或抄袭其他成功的乡村景观作品,对不同乡村中存在的不同环境特点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园林专业人才应具有大胆创新精神,即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领乡村发展的新方向[9]。在园林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等因素进行创新性设计,以达到更好的乡村振兴效果,同时将现代化的技能、材料与传统的乡村文化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域风貌特色创作属于各乡村独树一帜的乡土景观。

  (五)统筹规划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乡村环境得到改善,这便需要园林专业人才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振兴乡村的实践中发挥园林专业的专长,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和服务[10]。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构建美丽乡村生态安全屏障,在对乡村进行开发时,需要把山水林田湖草当作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加强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统筹兼顾,以便实现最大效益。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园林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统筹规划能力。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园林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协调村民和土地的关系,而且需要统筹保护和开发二者关系,即既要保留乡村生态,又要展现乡村良好风貌,尊重乡村的形、留住乡村的魂、拓宽乡村的路、传播乡村的美。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以我校为例,当下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园林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跟不上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做出改变。早期园林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较多以培养园艺师、造园师为主,近年来以我校为例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多数以培养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等相关的设计人才为主。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园林景观建设已经突破城市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城乡景观大舞台。鉴于城乡园林景观存在着显著差异,传统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显然不能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11],因此园林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应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时代浪潮做出改变。

  (二)园林专业课程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园林专业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课程内容也应紧跟时代潮流,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然而目前以我校为代表的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其现有课程内容仍然以服务城市景观规划为主,缺乏针对具体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的教学内容。此外,现有的园林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园林美化,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方面的教学内容,对于乡村的地理、气候、土壤等基础条件了解不足,缺乏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农村实际情况的关注和分析。同时,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忽视了乡村振兴所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园林资源价值评估和利用方面的教学。

  (三)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应更加贴近乡村景观建设工作需求,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然而当前我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缺乏校、乡互动环节。传统的园林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以服务城市景观为主,学校鲜少开展乡村景观设计与施工等相关实践活动,缺乏与乡村的紧密联系。同时,园林专业学生甚少接触乡村景观理论知识,缺少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空间、秀美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的实践机会,更遑论深入乡村体验生活了。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难以真正体现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三、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与园林专业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为园林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崭新机遇,而园林专业作为人居环境的支撑学科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12],传统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因此,涉农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刻不容缓。

  (一)设立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课程目标

  顺应时代发展设立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课程目标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的关键。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应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地方产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制定。因此,课程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例如,规划与设计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为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乡村景观现状分析能力和乡村空间规划设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为培养园林专业学生保护和继承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特色的能力;生态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为让园林专业学生掌握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了解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实践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

  概言之,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园林专业课程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乡土涵养、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统筹能力且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另外,构建评价体系,将课程目标纳入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确保课程目标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教师要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目标,如此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持续适应性。

  (二)完善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课程内容

  完善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园林专业课程内容,是我校实现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保障和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增设乡村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整体规划、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特定模块完善园林专业课程内容,从而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在乡土文化、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统筹规划五个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在艺术欣赏类课程中融入乡村审美教育内容,在园林历史类课程中融入乡村景观发展史内容,在设计类课程中融入乡村景观元素分析内容,在规划类课程中融入乡村景观规划内容,在环境保护类课程中融入乡村生态保护内容,在实践类课程中融入乡村调查分析内容。由点到面进行课程内容调整,以此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详细来说,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乡土文化方面要求,教师可通过在园林历史类课程中补充乡村习俗科普、乡村发展史介绍等内容,培养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同时初步建立乡村审美;在写生课程中挑选适合的乡村进行写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美丽乡村、感受乡村美景。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教师可通过在园林景观设计类课程中补充乡村景观设计、乡村规划、乡村景观评价、法律法规研读等内容,提高学生在乡村景观设计、乡村调研、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职业素养方面要求,教师可在实践类课程中增设参与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内容,让学生切身体验乡土生活、感受乡土精神,以此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教师可在竞赛创作课程中增加对当下新事物、新材料、新工艺与传统乡村景观有机结合的案例分析,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提出的统筹规划方面要求,教师可在环境生态学课程中补充关于乡村生态保护、田园综合体的介绍,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三)搭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提升园林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保障园林专业人才具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园林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以服务城市景观为主,学校鲜少开展乡村景观建设相关的实践活动。对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校应加强与乡村之间的横向联系,搭建校乡之间紧密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行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并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乡村振兴相关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搭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必须构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园林专业课程中除了设置常规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实习、园林工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基础实践环节,还可增设乡村绿地调研、乡村生态考察、乡村景观评价等与乡村景观建设有关的实践环节。其次,为提高涉农高校园林专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能力,建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地理位置,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我校设立了园林综合实训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施工场地和配套施工设备,让学生切身体验从自主设计到工程施工再到后期养护的全过程实践。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我校与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总院等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如此,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项目资源,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乡村景观设计实践项目。

  (四)筛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

  课程作业、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园林专业人才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解决园林实践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涉农高校园林专业应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融入课程作业、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等教学环节,使园林专业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乡村、理解乡村并设计乡村,提高园林专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和能力。

  各涉农高校可在日常课程作业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紧扣乡村景观主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园林专业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课程作业中思考如何设计乡村景观、解决乡村生态问题、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旅游活力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涉农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要紧紧围绕“三农”问题进行选题,助力农村宜居、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同时,涉农高校应定期举办或组织学生参与有关乡村振兴主题的设计竞赛,引导学生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

  总之,处于转型期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优化,进一步拓展园林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园林专业人才。通过调整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实践平台等实现目标,以课程体系优化为契机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的意识、能力、素养,为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挖掘乡村文化魅力、服务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3-0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8905 44697063572&wfr=spider&for=pc.

  [2]黄秀宾.浅淡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20(12):67-69.

  [3]任万杰.浅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策[J].农家参谋,2022(22):162-164.

  [4]周春燕,莫计合,陈育娟,等.乡村振兴战略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5):212-213.

  [5]张妤,曹福存,黄磊昌.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J].山西建筑,2020,46(22):183-185.

  [6]朱宇林,胡菊,刘秦,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新型园林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山西农经,2022(9):165-167,171.

  [7]张绿水,游礼枭,文凤竹,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园林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5):23-26.

  [8]喻雪晴,张云,李宝勇,等.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3):82-85.

  [9]薛俊菲,熊伟.乡村振兴战略下园林技术专业的服务举措与实践: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19(17):283-285.

  [10]祝自东.高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农家参谋,2019(13):275.

  [11]王晓晓,唐海艳,刘森林,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J].现代园艺,2020,43(12):199-200.

  [12]陆文利,李增安,孔令广.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9):161-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8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