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旨归,然后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践行策略,包括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农耕文化融合课堂,强化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挖掘劳动教育意蕴,丰富农耕文化发展内容,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优化劳动教育路径,拓宽农耕文化育人路径,筑牢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农耕文化;劳动教育;乡村振兴;涉农高校
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劳动中积淀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于涉农高校来说,需要发挥文化教育在传承农耕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普及农耕文化知识,让其了解和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1],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多层次相互融合的农耕文化氛围,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其道德品质和基本素质。
劳动教育是涉农高校践行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主要是通过观念引导行动和行动养成习惯多元化相互耦合营造的劳动氛围,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性育人功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富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进而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和综合素养。
传承农耕文化是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不竭动力,更是让学生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是涉农高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和原动力[2]。然而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在开展农耕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与困难,对此,应在说明二者融合价值及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究二者融合的践行策略。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旨归
(一)推动教学改革
融入农耕文化的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3]。将农耕文化的传承有效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探寻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内容,能够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提升其品德修养,既有助于农耕文化的时代传承,又有助于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使学生树立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观念和精神品质,从而为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在实践研究方面,可以传承创新文化教育内容,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
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能够确保农耕文化深厚的底蕴、鲜明的内涵得到充分呈现,同时体现出高校劳动育人的文化特色和价值意蕴。探寻一条将农耕文化的传承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创新劳动教育的模式与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这对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涉农高校旨在培养拥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优秀农业人才,而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自信感,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4]。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元素和价值意蕴,有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涉农高校开展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农耕文化的魅力,而且可把德智体美劳“五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践行“五育并举”,从而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和精神熏陶上都获得对“三农”的认同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灵魂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源泉,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持[5]。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人才和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和文化传承等优势。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是我国劳动教育再出发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涉农高校在开展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文化理论、劳动实践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统一,强调对待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的科学态度,并将其有机融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劳动教育课程与乡村振兴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将课程建设与乡村振兴、党史思政相结合,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将“沉浸式”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并整合思想政治、乡土乡村、社会家庭等各种资源,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思想相结合,以期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从而对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实现农耕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创新发展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在新的时代坐标下让农耕文化焕发强劲的生命力。”[7]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与实施的背景下,涉农高校以农耕文化的传承为抓手,以弘扬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在生活中培养勤奋劳作、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并在创新中实现劳动教育的转型,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换言之,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相融合,对实现农耕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及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体现出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特殊的文明形态。当今社会中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迅猛推进,现如今农村出现了大量农田荒废和闲置的现象,耕种面积逐年缩减,导致农耕文化传承力度有所削弱,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问题日趋严重,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大幅削减,该问题关乎民族未来,需要引起重视。因此,高校大学生需要主动担当起传承与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责任,成为主力军。
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一种践行“亦耕亦读”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是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因为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立德树人、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四维”育人功能,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促使学生知农、爱农、事农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视农耕文化传承,不只是因为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一,更是因为重视农耕文化传承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基石的作用[8]。另外,拓展和延伸农耕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有效推动农耕文化融入校园的关键所在,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体验农事和农耕劳动实践活动,锤炼其劳动品质和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并在不断参与和体验中提升能力和素质,进而能够为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培养和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迫切所驱
当前,涉农高校部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感兴趣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致使新的文化冲击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自信,甚至认为这是“落后”与“过时”的[9]。同时,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甚至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错误认知,缺乏正确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自信心。
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德育价值,劳动教育又彰显了综合的育人价值。因此,涉农高校进行农耕文化传承和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把握劳动教育体现的时代属性和农耕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大有裨益,而且可以让学生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树立和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开展途径的现实所需
现阶段,涉农高校部分学生受到国内外物质文化发展的影响,劳动观念淡薄,应有的劳动能力缺失,故劳动素养培育急需“加温”。同时,笔者从现实中发现,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较为边缘化,如虽然大部分学校有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和相关课程分析,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不够系统化和规范化,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实践性知识与技能被忽略,这与国家“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相冲突。
当前,涉农高校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课程成为一堂真正有趣味、有意义的课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育人难题。为此,涉农高校应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传统意蕴和典型案例,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让农耕文化、劳动教育贯穿不同专业学科和课程教学过程,推进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有效融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践行策略
(一)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农耕文化融合课堂,强化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1.构建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认知体系。目前,劳动教育认知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种精神、两种基本态度、三种行为范式、四种劳动价值观念,其中一种精神是指劳动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辛勤劳作中形成的独具内涵和意蕴的劳动范式及内容,蕴含着“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团结互助、厚德载物、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和凝聚力[10-12]。
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是目前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和教学内容,更是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认知体系构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具体来说,涉农高校应从农耕文化的传承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劳动教育的深刻认知活动,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更好地让学生坚定劳动信念,培养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为传承农耕文化和开展劳动教育融合奠定基础。
2.设计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纳入劳动教育,确立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和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要求,即重点突出课程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等,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创新创能力[13]。
涉农高校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需要体现时代特征,正确把握育人导向,遵循学生教育发展规律,提升育人实效性,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依托当地特色农耕文化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开设一些农耕劳动教育选修课程。二是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育人元素,并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育人的重要价值,使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应积极开发或汇编具有地方特色与价值的农耕文化教材,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文化育人课程。例如,自2019年起,宜春学院持续开设依托园艺学科构建的“专业+农耕+劳动”课程,这是所有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此,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田间地头的专业劳动教育课”成为学校典型示范课程,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为传承农耕文化和开展劳动教育融合提供了经验借鉴。
3.构建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农耕文化蕴含着劳动的奋斗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14]。涉农高校要对劳动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支撑,并协同社会资源、校园文化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尤其要以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实践基地或校园作为农耕实践的劳动课堂,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农耕文化,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推进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层次化构建与深度挖掘。
作为涉农高校,一般主要依托校外的农耕园、硒农业产业园区、果蔬专业合作社、家庭(共享)农场等基地共同搭建农耕劳动教育平台,依托园艺专业开设的蔬菜栽培学、果蔬栽培学、观光园艺等课程,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文化体验和劳动实践,探寻农耕文化,感受劳动的魅力,以便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协同发展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农耕精神,进而实现多方协同育人的功效,最终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为传承农耕文化和开展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
(二)挖掘劳动教育意蕴,丰富农耕文化发展内容,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1.阐明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新意蕴,彰显时代性。学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跟上劳动的多方面发展步伐,旨在培养新型的劳动者,积极锻造出多样化的能工巧匠,从而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保障。然而当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对此,作为涉农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的习惯,即要阐明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的新的价值意蕴,形成融合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并促进农耕文化传承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2.创新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新手段,提升全面性。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涉农高校要创新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赋予农耕文化新的内涵价值和使命,并深入挖掘其与“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型劳动者,才能实现生产目标。同时,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标准、法律法规等理论认知教学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农耕文化过程中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劳动实践,做到劳德、劳智结合,以实现学以致用、德行兼备、知行合一,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的全面性。
3.焕发融入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新活力,实现持续性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耕文化在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农耕文化具有超越时间的重要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时,基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弘扬,在弘扬中开发”的理念,涉农高校要依据烙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农耕劳动教育内容,建立有关“农耕文化+研学”“农耕文化+创新创业”“农耕文化+社会服务”等的场所和实验班(团队),以及开展志愿者宣讲活动等,促使优秀的农耕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得到传承,以更科学的方式得以融合,以更坚定的信念加以弘扬,同时围绕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意蕴,丰富和升级现有劳动教育内容,发挥“农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为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注入新的动力,从而实现农耕文化传承和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的持续性推进与发展。
(三)优化劳动教育路径,拓宽农耕文化育人路径,筑牢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1.打造劳动教育新范式,提升软实力。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是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主要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农耕文化,如耕读文化园建设、农耕文化主题雕塑创作、传统耕作农具展示等,能够让学生受到农耕文化的浸润,并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和最新传媒手段和形式,挖掘当地农耕文化。同时,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宣传,这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领略农耕文化的魅力。另外,各院系要共同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和相关活动开展的任务,优化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开展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活动,如农耕文化丰收节、劳动教育浓情端午等,拓宽和延伸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播渠道与范围,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情怀和意识,增强传承农耕文化的自豪感。
2.筑牢劳动教育主阵地,提高硬实力。学校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涉农高校作为农耕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除了劳动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筑牢劳动教育主阵地,提高硬实力。一是在明确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对农耕文化进行科学合理改造,探寻其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寻找专业课教学与农耕文化、劳动教育三者融合的切入点,如开展“农耕文化+专业教育”“农耕文化+劳动教育”等课程教学的尝试。二是以相关农耕元素为载体,搭建农耕研学基地,收集当地的劳动教育相关素材,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基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延伸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可以激活其生命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劳动意识,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3.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激发新动力。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让全体学生参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都受到教育。这主要是将挖掘的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专业理论认知与课程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进而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在校内以农学基地为基础设置“农耕园”、建立校外耕读教育体验基地等,开展结合劳动教育的专项实践活动,包括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生顶岗实习、就业岗位体验等;二是结合校企合作,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设“农耕创研班”“耕读教育班”等,让学生全程参与,不断挖掘农耕、劳动等元素和空间,进行融合路径的探索,同时,避免“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的生硬填充。另外,学校则要对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提升育人功效。
四、结语
劳动教育作为涉农高校开展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又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和提升的重要环节,还是促进学生健康健全人格培育和塑造的重要途径。作为涉农高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能够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涉农高校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为更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农耕文化作为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内容,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并挖掘其新的时代价值。因此,涉农高校要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和贯穿专业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和发挥农耕文化在教学实践过程和乡村振兴领域的推动力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元素,将其融入劳动教育课堂,让学生群体可以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可以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可以正确认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价值,为开展劳动教育和传承农耕文化奠定基础。同时,涉农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及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还要积极采取科学的方式融入乡村振兴要求,以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最终为实现开展劳动教育和农耕文化传承的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敏.农耕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及传承对策研究: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6):160-162.
[2]冯学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体系建构与内涵建设: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37(1):5-13.
[3]王婕,吴雅文,周琬琳.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22(6):56-60.
[4]吴晶晶.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困境及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4):58-62.
[5]于敬茹.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活力,2019(6):2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23-02-12].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 5263807.htm.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3-02-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8]杨壮壮,布特,孙文波,等.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新:新时代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60-63,121.
[9]焦钰雅.“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策略探究[J].艺术科技,2023,36(6):161-169.
[10]李煦,曹小宇,梁芳,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科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农耕文化课程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113-116.
[11]张银星.“四个课堂、五大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23(5):90-92.
[12]张成尧.重视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理论解读[J].教学考试,2020(34):24-26.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3-02-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14]李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43-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