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受认知水平所限,在接受信息时难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容易受复杂环境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所以,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老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对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不稳定性,非常容易受到身边不良行为和环境的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家长、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有可能会出现性格的缺失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这基础上要想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职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职人员的基础素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方面水平相对偏低,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上面并没有配置专业的教职人员,大部分老师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或者是相关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很多都是从其他学科借调过来完成心理健康的兼职教学任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导致的问题
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家庭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阶段产生不良行为的问题主要原因可以先从学生的家庭角度考虑,在如今的家庭模式中,大部分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会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让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就变得特别任性,在学习方面,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将来他们能够有出息、有发展,家长的这种寄托容易给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压力,让自身的学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能够让孩子安心学习,很多事情都不会让孩子去做,家长这种过分保护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过激的不良行为,这种过激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这就使小学生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小学生一旦长期沉迷于网络,势必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策略
(一)制定行为规范,让学生有规可循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在面对事物时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让小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良好的。首先,学校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强化红领巾监督岗的职责和义务,开展文明少年的甄选,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其次,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方面,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在矫正不良行为之后形成的正能量。为了能够激励学生尽快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预防和克制消极思想带来的影响,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三好学生和行为好少年的选拔,在评选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他评和自评的方式,定性和定量、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老师将各个方面的评价相整合,更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优点、淡化不足,从而在激励制度的影响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矫正不良行为的积极性,养成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将会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开展专题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在开展专题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专题活动进行报道和宣传,让学生对矫正不良行为的内容在感性意识上有明显的认知,在头脑中形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从而在道德行为方面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常规的认识。比如,可以在特殊的节日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活动,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些活动将会有利于消除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不良行为。可以先从美化校园环境开始,在校园中多种植一些树木和花草,保持校园环境的干净优美,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爱护周边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美的天性会促使他们与不良行为作斗争,同时学校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后要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增加学校里面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在美感的熏陶中感受美、表达美和鉴赏美。最后要优化人际环境,加强老师的职业道德管理,在教育教学方面和日常行为习惯上,老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代表性作用,在学生中树立矫正不良行为的楷模,帮助学生调理好与老师、与同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优秀团体。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身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定期参加心理健康专业课程的培训,用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会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学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的师资队伍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和行为习惯培养,为任课老师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比如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测试、心理知识辅导等,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知识答疑,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和专家,为老师解答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提供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去参加培训机构的心理专家讲座,帮助老师积累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让他们能够在学生行为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最后,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室,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放松身心,充分发挥咨询室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辅导职能。
(四)多方协同,为学生构建多维行为矫正网
利用家校社协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联系会等,老师也要做好相关的家访工作,可以利用开放日,组织家长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家长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明确作为家长的职责和义务,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和老师之间要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统一教育内容和行为习惯规范,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法。同时也要发挥社会的教育优势,可以定期组织不同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可以邀请当地的老红军讲革命故事,联系部队开展一日军营的活动等,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与爱国教育相结合,更加容易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养成受益终身的习惯。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学的根本,老师不能只顾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老师一起度过,所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健身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宇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07):66-68.
[2]卢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品味经典,2022(06):64-66.
[3]刘小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02):131-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