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优良校风——谈初中学校德育教学的落实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11:22: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德育管理是初中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实的效度、质量、精度等,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建立,而且对学校教育的内涵化、丰富性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而且,由于很多初中学生本身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其思想认识、情绪状态、人生定位等的发展,依然不够稳定,只有抓好了德育管理,日常教学、学生教育等工作的推进方可更为高效、深入、到位,预期德育目标也会逐步达成与充分实现。基于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德育教育者、管理者,都应对初中学生德育引起高度重视,给予更多关注,并结合学生身心特性与发展诉求,做好对辅助性德育活动、措施、项目等的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初中学校  德育管理工作  立德树人  优良校风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意识等发展的转折期、迁移期、蜕变期、过渡期,而做好学生的德育管理,为其人生过渡而指明方向,势必更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且更利于预设德育目标的逐步达成。而且,学校的德育管理,本身就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其落实与开展的定位与导向,也直接反馈了学校德育的开展现状与管理实效。同时,就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德育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到位、不科学、不深入之处。加之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较为显著的身心特性,使德育管理本身复杂性很强,且面临的挑战居多。基于此,为切实提升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效能,使学生在更为精细、科学、规范的德育策略引领下,逐步获得健全人格塑造。学校应以切实明确德育管理责任,全面转变思想观念,高效推动德育管理活动为依托,将德育管理领域涉及的目标、要求、规范、任务等,以多种形式、多元途径迁移至学生认知发展的各个领域,来提升德育管理实效。在切实发动多方力量的基础上,将新时代的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推向全新高度。

  一、基于学生实际,明确德育管理方向

  明确德育管理方向,是确保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实效得以提升的关键,更是引领学生健全人格重塑的核心。而且,由于很多初中学生的个性特性较为显著,其不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人生定位上,既存在着一定差异,又彰显了诸多共性。这使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应以学生为主体,方可更好凸显教育功能与育人价值。因此,学校在落实德育管理时,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身心特性与个性差异,在切实兼顾其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开展针对性指引与帮扶。使学生在被尊重、受关爱中,充分理解德育的内涵,并将学校所提出的要求、给予的建议贯彻至日常行为表现,为其健全人格重塑而助力。此外,学校还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性、引导性的德育项目,并将德育的重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关联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德育管理工作开展,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而且,小学除了应做好对学生的日常帮扶与指引外,还应将心理疏导、身心健康等迁移至德育管理工作领域,使学生在运用科学手段化解血液压力,调适内心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切实释放自我,来调适其身心状态,引领其全面发展,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能得以全面强化。

  二、明确管理分工,完善德育管理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学校要重视德育管理工作,思考德育工作无法取得有效成果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为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提高对德育管理的认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为教育者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从管理者角度而言,学校要构建不同的管理体系,对管理者进行明确的分工,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设置不同的任务,明确管理者的责任。要从校长到年级主任,从年级主任到班主任,自上而下,层层分工,加强上下级的关联,发挥不同管理者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工作效果,推动德育管理全面实施。在设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还应该摒弃落后的评价观念,不再单纯地以学科成绩衡量学生,而应该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优良校风——谈初中学校德育教学的落实论文

  三、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德育教育氛围

  学校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他们时时刻刻地反省自己,使他们自觉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健康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既能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能促进学校的道德建设。改善校园环境教育的质量,可以从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和改善学校的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通过营造学校的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环境建设的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按班级和小组的方式,给同学们指定一个地方,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去营造校园文化,比如去设计校园文化墙,开辟一个专门的空间来放置手工艺作品等等。学生们在营造学校的硬性环境上投入了大量的劳动,“要把劳动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自己的劳动,就不可能进行自我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把劳动创造价值”。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强自己对学校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进一步营造校园的精神氛围,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约束,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当校园里的风气不好时,学生会对学校产生疑虑,进而对自己会产生怀疑。学校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学风和风气,从班级向全校延伸,强化管理,强化教育。在学生工作中,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当前学校对学生工作的管理主要是“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学生的行为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如果有学生有越轨的行为,学校会根据相关的规定来处理。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即遵守纪律、服从老师或权威的意愿就是道德,从而盲目地服从老师,丧失了自己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管教的同时,也要注重“教”,使学生了解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才能心甘情愿地做。特别是在“教”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流于形式。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会迅速地认错,并且表示会主动纠正,其实,这样的认错只不过是为了躲避和老师的矛盾。“教”不等同于“管”,“教”是师生之间直接的、没有预设的思想碰撞。

  四、融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初中学校德育管理领域涉及的项目极为复杂,且对德育工作的手段与途径选择,以及德育教育的定位与要求等,均具有更高要求。而课堂又始终是德育的主阵地,更是凸显德育价值的主渠道。这使将德育管理工作迁移至课堂教学领域,使学生在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认知体验中获得良好道德品质与积极人生态度的构建,则势必更利于预设德育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培养,并切实发挥好各学科教学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以通过对课程教学中所对应的各类德育素材的开发,将看似空泛、抽象的德育教育,与具体知识学习、相关内容解析深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学好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视觉来审视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注入新鲜血液。例如,可在以“爱国”为主题的语文课文解析中,将与“爱国”有关的影片、图画、歌曲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多元刺激下,获得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培植践行自身责任使命的迫切意愿。又如,可通过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助推其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的发展。使学校德育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彰显,促进学生个性夙愿的释放。

  五、构建多样活动,落实德育实践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以及社会各界对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关注度与重视度的提升,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内在涵养与良好品质培育,始终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在落实德育管理工作中,应切实加强对各类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活动的构建,将德育管理置于活动领域与多维视觉。并通过对活动实施形式的切实优化,使学生在针对性活动的驱动下,获得使命、责任意识的培植。同时,对于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则必须切实凸显其延展性与开放性,尽量多为不同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管理,主动投身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努力践行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促进其协作意识、分享精神的培育。例如,利用节假日之际,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社区等,通过探望老人、清扫街道等公益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融入社会、承担责任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德育体验,确保德育实效,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通过对以“德育”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活动的构建,为德育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推进而助力,引领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与认知的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优良校风——谈初中学校德育教学的落实论文

  六、实现家校合育,做到知行合一

  生活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宝库,也是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眼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们的一举一动都和他们的父母密切相关。学校与家庭是德育工作的两大主体力量,生活化德育元素在其中起着纽带作用,可以进一步拉近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代入感、参与感、获得感。基于此,在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当将家校合作摆在突出位置,期间注重渗透生活化德育元素,让学校和家庭一道,为德育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德育工作有序推进的进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德育交流会,围绕着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习惯、行为作风、理想信念等进行讨论,融合家庭德育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强化德育工作的立德树人作用。在具体的实际生活德育实践中,学校辅助学生搭建了卫生清洁、家务承担、尊敬师长、团结朋友的框架,指引学生将德育思想践行在实际生活中,达到“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深化认识”的效果,进而统筹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两个方面的力量,让德育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充分自我认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心

  自我认知是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科学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身、处理身边的人、物,是认知和提高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让人持续地监督自己,提高自己。与其他同龄的人相比,学生们常常因应试失败和对未来更加茫然等因素,常常会有一些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对未来丧失信心,盲目地相信自己。要使学生的向上、向善之心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加强对自己的科学认识,掌握科学的自我发展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发展,重视对其自身价值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发现自己的价值,为科学的自我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的社会与工作,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由家长来安排,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向家长要,他们更注重现在的学习和娱乐,对人生的艰辛和困苦知之甚少,对整个社会和工作也不是很了解。通过深入地学习,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最后,在日常的教学中,学校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开展专门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科学认知。通过课堂互动、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等方式,转变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提高学生人际关系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特征,开展学生工作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发展自身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重要途径。

  总之,德育管理工作本身任务繁重、挑战居多,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更是因为学生身心特性,以及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必然会面临诸多困境。但是,只有抓好了学校的德育管理,方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成长生态,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领域的多种问题也自会得以逐步化解。同时,由于德育管理涉及的领域极为宽泛,以致其必然离不开多方合力作用的发挥,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达成预期目标。因此,结合初中学校德育管理现状,德育教师、班主任、德育管理者等,应从多元视觉、全新领域、高点站位出发,就德育管理的措施、方式、手段、途径等进行切实变革,为学生构建出更为契合其身心特性与认知发展的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灵、思想、认知等进行浸润、感染、熏陶,确保德育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使学生在切实发展自身正确价值观念、良好道德品质、积极人生态度的旅途中,迈出坚定步伐,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念荣.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思路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04):235.

  [2]夏健.初中学校德育管理问题与改进策略[J].天津教育,2019(11):70+114.

  [3]范宝锋.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思想与教师教学结合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7(09):227.

  [4]展明杰.谈信息时代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形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8):102-104.

  [5]赵莉莉.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读写算,2022(23):43-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3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