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课标提出,通过多领域、跨学科合作探索问题,使跨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充分融合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对学生们来说,跨学科学习可以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相互衔接,更清晰地认识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懂得把握“实践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内涵缺乏把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小学数学学科交叉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索,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小学数学;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新课标中变得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实践,是课改的重头戏。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在相关课题的探究中找到更强的合作性,让各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让实践活动重新迸发活力。跨学科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协调,共同提高。跨学科教学往往以实践课程为载体,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有效互动。
一、跨学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跨学科背景下,教学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科内容会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融合,从而实现学科间内容的紧密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同步学习多种知识,更好地享受课堂气氛,提高知识层次。
(二)频繁的沟通与交流
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在开展课程活动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多了起来。通过交流与沟通,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跨学科背景的教学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变多了,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是一个幽默风趣、博学多识的人,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而且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三)内容丰富翔实
小学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知识点贯穿整节课,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课程内容略显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学生所听到的知识点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内容,而是在一节课上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对不同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时间,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延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二、跨学科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步骤分析
(一)课程导入阶段
作为一节课的初始阶段,教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对接下来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设计课程导入的环节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课程的学习中,跨学科背景下可多学课融合开展一门课程。具体地说,如果数学老师上一节课讲的是“位置”。就还可以结合语文中的一篇课文“画杨桃”,里面的学生将数学中的位置关系与语文课文结合起来,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颜色画出杨桃,并有一幅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的、可以决定材料视觉形状的图形或五角星的图形。通过这样的实操课程,能够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位置,前面有具体的案例,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课堂上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跨学科的运用。
(二)新课教学阶段
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在跨学科的背景下,教师的新课可以结合所跨学科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如采用浸润式的融合,它通过加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在教学中呈现整体的知识体系和局部的知识点,以浸润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最终达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总结阶段
一节新课上完后,教学任务还没有结束,教师需要在课后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接受程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整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延伸,并不断深入地开展呢?
(一)延伸课堂范围,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学生需要了解的并不止于课堂上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变得更大,需要了解的内容也更多。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不同的课程之间可以有一种平衡的状态,让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才是这种状态的最终目的。跨学科教学就是把很多独立的课程有机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探寻高石碑遗址”的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高石碑遗址的了解,先确定几个方案进行简单的试讲,再确定几个问题和解决办法,不同学科的教师也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实践的模式。确定以位置、路线图、测量方式、比例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其中不同的问题分别进行探究,调查前先做好准备,寻找资料,最后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探究,走出社会实地调查,然后每个小组得出不同的答案,调查报告拿到学校分享给大家,最后再把资料整合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紧密,动手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测量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让数学这门课更具活力。
(二)促进学科交融,增强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使小学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小学数学实践应用的有效性。跨学科的语境下,很多课程的合作交流使得课堂上的开放性问题更多,而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要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究,通过平时对不同课程知识的了解来解决,所以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寻找更多的可能,在不断的探究和实现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
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科书上往往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比如,在测量高石碑的时候当地的天气怎么样?一个星期家里的收入是多少呢?又从哪里获得收入呢?收入与支出成正比了吗?学生在面对这样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时,要想解题,只有通过努力不断地摸索、查找资料、整合材料,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印上知识,增强数学的实用性、材料的应用性等。
(三)丰富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跨学科合作,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强。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用心。心理学研究显示:当问题再次出现时,小学生往往会选择自己主动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查找资料,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从而发掘出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让原本只用于讲授简单知识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欲望,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成效,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很好地适应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例如,“探寻高石碑遗址遗址”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围着老师转了一圈。“老师,今天的课程怎么跟数学课不太像啊,以这样的方式上课,我非常喜欢。”“老师,你们以后上课的时候还能不能都像今天这样?”“我也很喜欢老师。以后要是都这样上课,数学课我可要爱上喽!”学生因为成为课堂的中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者,所以对跨学科合作模式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模式,这种心态的改变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四)整合数学素材,扩大实践课程范畴
数学实践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协作不断扩大。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料可供我们使用,数学综合练习系列课程也将在多个章节中进行编排。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身边事物的了解,让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更充分地发现身边存在的一些素材,最终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转化为书本上鲜活的知识,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意愿去做的主题活动。例如,通过了解家庭的支出,可以开展“我是小管家”主题活动,或者通过对手机号的认识创作“编码是什么”,结合家乡的风景来设计“我爱我家”,综合后创造出“我是小管家—代码的认识”,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和小学生的集思广益下产生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围绕生活进行不断的设计,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因为靠近同学们的生活,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
(五)关注、重视核心思想,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找出教材的中心思想,并加以整合,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小学阶段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全面展开。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很繁重,首先教师要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取舍,把重要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讲解,而不太重要的可以选择用简短的语言带过,这样就避免了太多杂乱无章的知识点出现在课堂之上,进而混淆学生的视线,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教材的内容也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更准确地找到重点,开展实践活动,使原本互不相干的课程得以有效的衔接。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精准设定问题和一些探究的方向。
如在“节约用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怎样节约用电”展开,组织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电,用数据说话,在认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的同时,感知到数字的惊人。通过调查、实验、资料分析、整理、计算生活中浪费电的情况,使学生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并学会怎样做才能少耗电,使学生能够深入生活,发现一些需要用电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判断哪些地方最需要用电。或者让学生进行知识问答比赛,考查用电小常识。此次活动的开展,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更强,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六)打开问题边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几个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所以学生会遇到的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要解决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不固定。可能在某一节课上,也可能在某一个月内,可以间隔一周或整月进行,不必规定时间节点,具体可根据实践主题的需要有所调整。
二是实践的地点不固定。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在课堂上完成课程,而在自己的家乡,可在邻里间,也可在郊外等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不固定。学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深入这些地方。
三是活动形式发生变化。传统教学下一般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这种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但在实践活动下,更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探究模式,与小组相互配合的模式,有的还可以深入家庭中去开展活动,这种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在教学模式下符合自己的发展特点,知识和特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小学数学课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数学能力和素质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的发展是注重整体的,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一个全面探索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学为更好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维堂.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考[J].第二课堂(D),2022(7):40.
[2]范会敏,陈旭远,张娟娟.基于精准框架的素养导向数学课堂教学评估—以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核心素养示范课教学视频分析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2):20-25.
[3]黄翔,童莉,史宁中.谈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7):106-111.
[4]林煜珂.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2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二),2022:2443-2448.DOI:10.26914/c.cnkihy.2022.063495.
[5]陆健红.立足科学学科开展跨界整合—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教育,2022(24):82-84.
[6]熊张晓.跨学科理念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2.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1421.
[7]张金玲.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方法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教学发展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2022:178-180.DOI:10.26914/c.cnkihy.2022.0423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